免疫法在食品黄曲霉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电化学,灵敏度,荧光,1黄曲霉毒素免疫快速检测技术,1比色法,2荧光法,3侧流免疫层析法,4电化学法,5石英晶体微天平法,6表面等离子共振法,7微悬臂梁检测法,2结论与展望
戴 煌,黄周梅,李占明,王加华,肖安红,舒在习(1 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武汉 430023 2 大宗粮油精深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23 3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23 4 江苏科技大学粮食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4)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s)主要是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和集蜂曲霉产生的一组结构相似的次生代谢产物,对人类和动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IA 致癌物,广泛存在于霉变的农产品、食品及饲料中[1-4],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黄曲霉毒素对光、热和酸稳定,耐高温,常规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小,容易通过水和土壤环境富集。目前发现的黄曲霉毒素有20 多种,常见的有B1、B2、G1、G2、M1和M2,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毒性最强[5],多见于花生、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M2主要存在于奶制品中,其毒性和致病性较弱。AFs 可在粮食的生长、收获、储运、加工、流通等环节发生污染,对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实施以来,保障食品品质安全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准确检测食品中AFs 含量,确定AFs 污染程度至关重要。各国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相关专家迫切需要使用经济、有效的手段来提高食品中AFs 的可检测性。AFs 的传统检测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法等。色谱法是国标中检测AFs 的金标法[6],具有检测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然而,存在样品前期处理复杂、设备昂贵、检测程序复杂、需要专业的检测人员等缺陷,不适合大批量样品的检测,难以满足基层监管过程中快速检测的需求,不便推广应用。为了有效降低AFs 污染,保障食品安全,需开发准确、快速的现场检测技术来监控食品在种植、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中的AFs 污染水平。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的不断发展,快速、准确、简便的AFs 检测方法,如免疫法[7]、近红外光谱[8]、图像法[9]和生物传感器法[10]等被开发出来。免疫分析法是以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为基础的分析技术,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分析容量大、安全可靠等优点,已成为极具竞争力的分析检测技术之一。以免疫法为基础,结合其它分析检测技术开发的新型检测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食品检测、环境污染监测等领域[7,11]。本文对基于免疫技术发展而来的AFs 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68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