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养生保健》 > 2010年第6期
编号:11936792
中医学养生与亚健康调控(二)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1日 《中华养生保健》 2010年第6期
     养 象

    象,征象的意思,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及其气血阴阳外在的表现。养象是指通过补养调理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而使人体功能活动的外在征象祥和健康,养象实际上就是保养人体的正气,抵御邪气的侵袭,保持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气血的流畅和阴阳的平衡。亚健康状态在临床各种检查没发现明显的异常,但却有躯体性或心理性亚健康的临床症状,中医学对亚健康的临床症状认识,是通过机体的“正气”与致病的“邪气”相互斗争来实现的,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亚健康状态的心身异常,与人的起居无常、劳逸过度密切相关,《内经》中“久坐伤肉,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卧伤气”等,突出强调了过度的安逸和劳累致病因素。

    亚健康的本质是“正气虚”,调控亚健康必然以“扶正”为纲,中医养形的养生方法,未必能达到“补虚扶正”、调控亚健康状态的效果,就要中医“养象”来调控亚健康状态,消除亚健康状态的各种临床症状,即通过药物或药膳的补虚、偏性调节来调动、发挥机体自身的抗病、祛病、愈病的机制和能力,提早干预、防止亚健康向疾病发展,促进亚健康人群向健康转变的一种养生方法。亚健康状态的发生、转化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养象的目的在于培元固本,补其不足,纠其偏性,强盛正气,以正压邪,使阴阳归于平衡则身体恢复健康。

    养象的基本原则就是对证进补。人体虚弱不足,或气虚,或血虚,或阴虚,或阳虚,则补以气,补以血,补以阴,补以阳;虚极者则要急补、强补,一般慢性虚弱者,则不可操之过急,当缓补;人体有偏热、偏寒之别,则进药有温、清之分,虚寒者温补之,虚热者清补之。尽管大多数中药滋补药药性平和,无明显副作用,但是药三分毒,任何滋补中药都有其性味、归经、主治、用法、用量和禁忌,如果不讲阴阳盛衰、寒热虚实,不辨体质强弱,对任何药膳都一概食之,有时就会事与愿违,所以进补必须对证,而且还要服用得法。

    养 神

    神者,即神明,指人的精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意志、思虑、德行、理智等。身心相联,身体受精神支配,精神是身体的主宰。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在生命中居于首要地位,惟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五脏六腑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即人的形体活动,受精神意识支配;人的精神状态,与形体功能密切相关。精神豁达明朗,就会身体健康;精神不明,必会导致身体的不健康;精神崩溃,身体失去主宰,就会衰亡。

    养神在于明理,理透心明,养性修德,这是养神的重要方面。调神养生的关键在于心胸宽广,乐观豁达,不为世俗环境所束缚。中医学强调恬淡虚无,清静无为,少积寡欲,排除一切干扰,彻底放松。无欲则安,既然清静其心,便要为而不争,为而不居。不与争所见,则明于秋毫;不与争是非,则察于是非;不与争功名,则承认其功劳;不自我夸耀,则显示出自己的才能。强调人应该不为物欲情绪所累,不为精神所束缚,做到清虚静泰则神安,少私寡欲则保身,不要因为追求名位而伤德。

    养生先养神,养神必修德,修心养性即是道德修养。善德才能体健,恶德则损人,嫉妒、自私、骄横、失信等恶德都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心胸开阔、仁爱待人、乐善好施、心神安定、气血和顺等善德才能健康长寿。同时注重愉悦养生,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喜、怒、忧、思、悲、惊、恐是人的情绪表现,但各种情绪表现不能过分,过分的情绪表现容易导致疾病,即所谓“怒则气上”、“悲则气下”、“思则气结”、“恐则气消”、“惊则气乱”、“喜则气缓”。所以要节制情绪,使之归于平和。对于情志引起的疾病,可以另一种情志治之,应用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法,来调节情绪的过激变化,恢复人的心理平衡。中医学认为养生主张形神共养的原则,并尤其注重养“神”。所谓养神就是炼养精神,使心脑强健。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神为生命主导,养神守神则生命长久。故养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只有形神兼养,才是真正的养生。另外,中医学还把闲情逸致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可以栽花种草,吟诗作赋,焚香鼓瑟,书画法帖,窑玉古玩,文房器具等,享受闲情逸致以养性悦心,怡生安寿。

    亚健康的中医养生调控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提出了著名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亚健康状态也就包括了躯体性亚健康、心理性亚健康和社会性亚健康,亚健康状态的调控应该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取向的综合调控观。中医学的“形神一体”的养生学恰恰对应了亚健康状态的综合调控观。通过中医学的“养形”、“养象”和“养神”等养生方式,促使亚健康状态向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转化,预防疾病的发生。

    躯体性亚健康形成的生物学基础是应激反应。人体面对各种应激源产生冲动,通过中枢系统复杂的生理、生化改变,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以主观感受为主,伴随各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本能行为障碍,极少客观体征,症状可单一出现,也可以交替或合并出现。常见容易疲乏,困倦,精神萎靡,胸闷气短,长嘘叹息,腰酸背疼,登高腿沉,头昏头沉,头痛,耳鸣,潮热,自汗或盗汗,入睡困难,易醒难寐,或寐浅多梦,容易感冒,食后胃堵不畅或腹胀,大便干结或溏泻或排泄不畅,皮肤粗糙,男性性功能减退,女性月经不调等。具体治疗方法,请见下期。

    (未完待续), 百拇医药(冯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