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传承经典《易筋经》
5、如何理解和看待《易筋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能购买到的《易筋经》或涉及到《易筋经》内容的书籍有二百五六十种之多,如“健身气功”《易筋经》、《少林易筋经》、《易筋经义》、《易筋经义服气图说》、《达摩易筋经》、《古易筋经》、熊氏《易筋经》、《卫生易筋经》、《真本易筋经》、《秘本易筋经》和“本衙藏板”《易筋经》,还有《内功图说》、《卫生要术》等等,还有很多是将其穿插在其他养生、健身、武术书籍之中。
如何理解和解读《易筋经》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要想做这件事必须要具足以下三个因缘。一是有传承;二是无门户之见,既要研究各种《易筋经》版本又要亲近各派师友。三是长时间的实修、实证。前两个因缘是余之个性所致,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寻师访友,而练功和传习教学更是我工作和生活的主要部分,第三因缘则是由于近十年来送走了一位又一位前辈,亲眼看到国术传承的脆弱,才决心要为国术养生的传承做一点事。
, http://www.100md.com
如今对《易筋经》进行尝试解读并非是解读哪一个版本的《易筋经》,而是将《易筋经》作为传承养生经典进行解读。事实上在经历了明、清、民国各个时期后,《易筋经》已经成为一部自成一体的养生学百科全书,其内容从释、道、儒的不同角度解析人生的生、老、病和人性的食、色、性等,既有国术养生的理法、技法,又从“易筋十二势”和“三论”扩展到身、心、灵的方方面面。之所以其完整性、实用性具足,是由于历代的国术家和养生家在自身的践行体悟中,不断将一些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收录在各自抄本中,极大地丰富了《易筋经》的传承内容。
《易筋经》是古人为我们留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以各种形式传承下来,至今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大家公认的定式,即《易筋经》“三论”(总论、膜论、内壮论)和“易筋十二势”。历史上的各种增演版本也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无论是古朴精简的“映斋藏版”《易筋经》还是内容翔实的周述官《增演易筋经》,俱是万变不离其宗,理法多以“三论”为纲,而各版本《易筋经》行功、助行部分的内容,究其根本,也都还是从“易筋十二势”演化而来。若偏离了这一根本,则多为打着《易筋经》名号的托名之作了。
, 百拇医药
明、清以后《易筋经》的传承比较清晰的分为三大流派。
一是出家修行的僧人和道士以及他们的信徒,他们不但将《易筋经》作为修行路上的助道品,也将其作为慈悲弘法、接引众生的方便法门,其特点是传承的抄本中多佛、道两家的名相和术语;
二是国术界的尚武之士和其徒众,他们不但都擅长拳勇,对于正骨按摩和治疗跌打损伤,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他们传承的手抄本中多以“排打功”、“贾力运力势法”和骨伤科内服、外用的药方作为辅助方法。“易筋十二势”动作的增演、细化亦多出自历代国术家之手。
三是有中医学背景的医生和他们的弟子,尤其是正骨、按摩、针灸和专治跌打损伤的医生,他们将《易筋经》作为一门必修课,一来自己演之强身,以御病邪。二来可在临床出手时有事半功倍之效。其特点是传承抄本中多内壮药方和舒筋活络方等。
由于旧时医武不分,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国术家还是早上教功,下午看病。又因历代皆有修行、武术、医术三者兼具之前辈。因此后世传承中亦多现互相参照印证之抄本。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易筋经》有一个空前繁荣普及的时期。不但清代的章回演义小说中言及《易筋经》,当时国民中学习《易筋经》者也很普遍。据考证,中国第一所“股份制”的中医学院利济中医学堂(今浙江省瑞安市)在“课程表”内即排入了《易筋经》和《八段锦》,将这些课程作为体育课来上的。更有意思的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参照西方教学模式兴办的“北洋水师学堂”,将引进的西方体育课程的中文译名定位《西洋易筋经》(上海图书馆亦收有藏本)。由此可推知,当时《易筋经》在国民中的"知名度",尤如现今之时尚“瑜伽”。言及此处,又想起数年前有人恐怕年轻人不识《易筋经》,而将《易筋经》比作中国的“瑜伽”来广而告知。其效果如何,是否贴切,暂且不论,但确与百年前之旧事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实要想进一步了解《易筋经》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身学习,认真实践,切身感受一下《易筋经》。据笔者数十年的学习、实践和教学经验来看,其内涵深远、既博大精深又直指人心,其效果亦可用“妙不可言”四个字来形容。
以下摘录明代天启年间,天台紫凝道人宗衡的《易筋经义•跋》中一段文字,或能从中解读一些《易筋经》之妙用:“余读易筋经译义,为之三覆,见其中之德性功业,一以贯之,未尝不掩卷而叹曰:大哉斯经之所蕴乎,真仙佛两途之宝筏也。然古今求道者甚众,而入道者累世不一见也,非斯道之不可仰企也,是犹入水而不知行船,登山而不知循径,欲以臻彼岸,跻绝顶也难矣。故佛家以智慧为入门,即老氏亦曰:知止则泰定。总言欲奏其效,必先溯洄其功之法也。” 紫凝道人宗衡在《易筋经义•跋》中告诫所有的修行人,修行没有捷径可走,他认为《易筋经义》是不可缺失的一段筑基功夫,这也是紫凝道人宗衡毕生修行实证的经验之谈。
(全文完), http://www.100md.com(严石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能购买到的《易筋经》或涉及到《易筋经》内容的书籍有二百五六十种之多,如“健身气功”《易筋经》、《少林易筋经》、《易筋经义》、《易筋经义服气图说》、《达摩易筋经》、《古易筋经》、熊氏《易筋经》、《卫生易筋经》、《真本易筋经》、《秘本易筋经》和“本衙藏板”《易筋经》,还有《内功图说》、《卫生要术》等等,还有很多是将其穿插在其他养生、健身、武术书籍之中。
如何理解和解读《易筋经》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要想做这件事必须要具足以下三个因缘。一是有传承;二是无门户之见,既要研究各种《易筋经》版本又要亲近各派师友。三是长时间的实修、实证。前两个因缘是余之个性所致,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寻师访友,而练功和传习教学更是我工作和生活的主要部分,第三因缘则是由于近十年来送走了一位又一位前辈,亲眼看到国术传承的脆弱,才决心要为国术养生的传承做一点事。
, http://www.100md.com
如今对《易筋经》进行尝试解读并非是解读哪一个版本的《易筋经》,而是将《易筋经》作为传承养生经典进行解读。事实上在经历了明、清、民国各个时期后,《易筋经》已经成为一部自成一体的养生学百科全书,其内容从释、道、儒的不同角度解析人生的生、老、病和人性的食、色、性等,既有国术养生的理法、技法,又从“易筋十二势”和“三论”扩展到身、心、灵的方方面面。之所以其完整性、实用性具足,是由于历代的国术家和养生家在自身的践行体悟中,不断将一些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收录在各自抄本中,极大地丰富了《易筋经》的传承内容。
《易筋经》是古人为我们留传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以各种形式传承下来,至今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大家公认的定式,即《易筋经》“三论”(总论、膜论、内壮论)和“易筋十二势”。历史上的各种增演版本也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无论是古朴精简的“映斋藏版”《易筋经》还是内容翔实的周述官《增演易筋经》,俱是万变不离其宗,理法多以“三论”为纲,而各版本《易筋经》行功、助行部分的内容,究其根本,也都还是从“易筋十二势”演化而来。若偏离了这一根本,则多为打着《易筋经》名号的托名之作了。
, 百拇医药
明、清以后《易筋经》的传承比较清晰的分为三大流派。
一是出家修行的僧人和道士以及他们的信徒,他们不但将《易筋经》作为修行路上的助道品,也将其作为慈悲弘法、接引众生的方便法门,其特点是传承的抄本中多佛、道两家的名相和术语;
二是国术界的尚武之士和其徒众,他们不但都擅长拳勇,对于正骨按摩和治疗跌打损伤,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他们传承的手抄本中多以“排打功”、“贾力运力势法”和骨伤科内服、外用的药方作为辅助方法。“易筋十二势”动作的增演、细化亦多出自历代国术家之手。
三是有中医学背景的医生和他们的弟子,尤其是正骨、按摩、针灸和专治跌打损伤的医生,他们将《易筋经》作为一门必修课,一来自己演之强身,以御病邪。二来可在临床出手时有事半功倍之效。其特点是传承抄本中多内壮药方和舒筋活络方等。
由于旧时医武不分,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国术家还是早上教功,下午看病。又因历代皆有修行、武术、医术三者兼具之前辈。因此后世传承中亦多现互相参照印证之抄本。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易筋经》有一个空前繁荣普及的时期。不但清代的章回演义小说中言及《易筋经》,当时国民中学习《易筋经》者也很普遍。据考证,中国第一所“股份制”的中医学院利济中医学堂(今浙江省瑞安市)在“课程表”内即排入了《易筋经》和《八段锦》,将这些课程作为体育课来上的。更有意思的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参照西方教学模式兴办的“北洋水师学堂”,将引进的西方体育课程的中文译名定位《西洋易筋经》(上海图书馆亦收有藏本)。由此可推知,当时《易筋经》在国民中的"知名度",尤如现今之时尚“瑜伽”。言及此处,又想起数年前有人恐怕年轻人不识《易筋经》,而将《易筋经》比作中国的“瑜伽”来广而告知。其效果如何,是否贴切,暂且不论,但确与百年前之旧事有异曲同工之处。其实要想进一步了解《易筋经》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身学习,认真实践,切身感受一下《易筋经》。据笔者数十年的学习、实践和教学经验来看,其内涵深远、既博大精深又直指人心,其效果亦可用“妙不可言”四个字来形容。
以下摘录明代天启年间,天台紫凝道人宗衡的《易筋经义•跋》中一段文字,或能从中解读一些《易筋经》之妙用:“余读易筋经译义,为之三覆,见其中之德性功业,一以贯之,未尝不掩卷而叹曰:大哉斯经之所蕴乎,真仙佛两途之宝筏也。然古今求道者甚众,而入道者累世不一见也,非斯道之不可仰企也,是犹入水而不知行船,登山而不知循径,欲以臻彼岸,跻绝顶也难矣。故佛家以智慧为入门,即老氏亦曰:知止则泰定。总言欲奏其效,必先溯洄其功之法也。” 紫凝道人宗衡在《易筋经义•跋》中告诫所有的修行人,修行没有捷径可走,他认为《易筋经义》是不可缺失的一段筑基功夫,这也是紫凝道人宗衡毕生修行实证的经验之谈。
(全文完), http://www.100md.com(严石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