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养生保健》 > 2012年第12期
编号:12327194
灸中脘不让宝宝做夜啼郎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中华养生保健》 2012年第12期
     隔药饼灸中脘,宝宝不做夜啼郎

    【灸治穴位】

    中脘

    【灸法操作】

    以吴茱萸、肉桂研成的细末做成药饼,隔饼灸中脘,每次灸20分钟左右。每天一次。

    【适应证】

    小儿夜啼。

    旧时,如果你走在一些老城的街巷,会常见到路边的电线杆或者胡同的墙壁上,贴着巴掌大的红纸,上面写着这样的顺口溜:“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行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这种帖子不是什么诗歌,它俗称“儿啼帖”,是民间流传甚久的一种习俗。过去由于贫穷,老百姓对于夜啼的孩子无可奈何,又由于认知有限,迷信的认为夜啼是由于孩子触犯了一种叫做“夜星子”的邪,只要往街上四处贴一些“儿啼帖”,就会吓跑“夜星子”,小儿夜啼也就不治自愈。
, 百拇医药
    诚然,用科学的眼光来看,这种做法有点荒唐,但能肯定的是,小儿夜啼的确是件让人头痛、抓狂的事情。下面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一下。

    中医认为,脾胃虚寒是小儿病夜啼的一个重要原因。“胃不和则卧不安”。小儿脾胃娇嫩,稍微有点虚寒,则运化失控,容易积食,使胃脘不适,腹满胀痛,气滞而郁,孩子没有办法说出来,只有啼哭不止。这就好比我们饲养小猫,由于没有经验,在猫还很小的时候,给它吃太多东西,小猫也许白天睡觉没有感觉,但是到夜里由于食物还没有运化掉,而肚胀难受,也会喵喵叫而让人不得安宁。想想看,小宝宝是不是很像这些可爱的小猫,不同的是,小宝宝会选择大声啼哭来表达情绪。通常,这类宝宝还会显得面色无华、四肢欠温、食少便溏等。

    对于脾胃虚寒来说,温脾暖胃散寒是一种由里治表的方法。在这里,推荐隔药饼灸中脘的疗法。具体这样来灸:取吴茱萸、肉桂各等份,共研成细末。艾灸时,取细末适量,用清水调成薄饼状,敷在中脘穴上,点燃小艾柱,对着穴位施灸,当皮肤发热,拿起艾柱,休息片刻,然后再接着灸,如此循环,灸20分钟左右。每天一次。一般灸3次即可见效。
, 百拇医药
    在这个疗法中,中脘穴的选择非常到位,艾灸中脘,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用。

    古人说:“胃为太仓,三皇五帝之厨府也。”中脘穴,又名“中管”、“胃脘”、“太仓”,是任脉的会穴,胃的募穴。从名字及穴义上可以看出,中脘与胃的关系是多么亲近。实际上,中脘又不是单枪匹马,它上有上脘,下有下脘,都位于肚脐上方,并作一排,牢牢的保护着胃。中脘为中,占胃的主体部分,取其为“太仓”,就像是为了表彰它们对胃的贡献。我们常看见一些人有事没事总是拍拍肚子,实际上,就是在拍中脘、上脘和下脘,这样能让胃更舒适。

    艾灸中脘,同时也会刺激到上脘和下脘。它们各司其职:上脘位于肚脐上5寸,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按压刺激它,能有效管理吃的过快或者过饱而导致的反胃、胃胀、呕吐、打嗝等;中脘位于肚脐上4寸,是胃的主体,刺激它,能促进胃的蠕动,对于胃脘疼痛、腹胀等有很好疗效,而且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下脘位于肚脐上2寸,是食物由胃入肠的关口,与消化密切相关。当脾胃运化失职,食谷不化、腹胀、胃痛等,刺激下脘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 百拇医药
    不仅如此,艾灸中脘,还能刺激到水分穴。水分穴位于肚脐正上方一寸处,是中脘穴同一条战线的好伙伴。中脘三兄弟有效解决胃障碍,提高脂肪谷物等的分解,而水分穴是促进水分代谢,排除人体多余水分的能手。

    由此可见,对于脾胃虚寒而不适的宝宝来说,艾灸中脘是不二的选择。

    另外,疗法中的药饼辅助作用也非常强大。首先是吴茱萸。它辛苦,热,入肝、胃二经,温中祛寒,养胃益肝。尤其对于胃寒、腹胀的朋友来说,吴茱萸有药到病除的奇效,不仅暖胃散寒,还能疏肝理气。

    其次是肉桂,它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对于脾胃虚寒的朋友来说,肉桂的热性能散寒祛湿,在补火助阳的同时,还能以热攻热,祛除心经郁热,从而镇静神经,宁心安神。

    中医还认为,心经郁热是小儿夜啼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藏神。如果宝宝喂养不当,引起心热,或者宝宝受到惊恐,心不藏神,都会在夜深时候表现出烦躁不安、啼哭不止,同时还会有面赤舌红、尿黄便干等症状。这时,就需要清心导赤、镇静安神。对于我们大人来说,心烦也会失眠,只是会懂得克制。对于宝宝来说,他们需要睡眠而失眠,只有啼哭反抗了。
, 百拇医药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种简单实用的按摩法——捏脊法。时间最好选择宝宝哺乳两小时之后,或者睡前的空腹状态。具体这样来捏:让宝宝俯卧,让头略高,臀部略低的体位。家长双手半握拳,用食指、拇指轻轻提捏脊柱的皮肤和肌肉,从长强穴至大椎穴,由下往上,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捏脊的时候,还可以用食指、中指指腹揉按背部的俞穴,例如脾俞、心俞、肾俞等。需要注意的是:捏脊者的指甲一定要修整平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柔中有刚,中途不要停止,持续进行,每次捏脊8~10次,3~5分钟。每天捏脊一次。这种捏脊法,能让宝宝感到非常舒适,同时具有安全感,是宁心安神、缓和夜啼的“神奇催眠术”。

    实际上,小儿夜啼与饮食是密切相联系的。因此,在平时的喂食中,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食物,来防治小儿夜啼之苦。在这里,简单推荐几个食谱:百合莲子粥是宁心安神、清心除烦的尚品;山药枣仁糊,能健脾益肾、补肝宁心;小麦大枣茶是清心热、健脾胃的好手;茯苓远志茶,益于安神定志,交通心肾;竹叶莲心汤则是清心除烦好方子等等。

    最后,再提一下,现代研究表明,如果宝宝体内钙元素不足,也可能导致夜啼。建议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医师的指导下每日给孩子加服一些鱼肝油和钙剂;平时可以多带孩子晒太阳,以获取更多的天然维生素D,促进宝宝对钙的吸收。及时补钙、避免缺钙,这也是让孩子睡的更香、更安然的一个小奥秘。, 百拇医药(灸道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