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平滑肌瘤1例报告
第1页 |
参见附件(89KB,1页)。
关键词:肾脏肿廇;平滑肌廇
1 病例摘要
患者,女,42岁,因右腰部隐痛不适半年余、B超发现右肾占位10d入院。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入院体检无明显异常。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B超示右肾上极一8.0cm×9.0cm×9.0cm大小的实质性包块,等回声或稍低回声,凸出于肾实质,有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肾门淋巴结无肿大。CT示右肾上极实质性占位病变,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晰,与肾实质密度相近,未见肿大淋巴结,诊断为肾癌。MRI见一8.3cm×8.8cm×8.5cm类圆形长T1混杂短T2信号肿物,T2WI示肿瘤内多条状高信号,边界清楚,边缘见低信号包膜,局部肾皮质明显变薄,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下腔静脉及肾静脉流空仅有受压改变,内无栓子形成。诊断为右肾上部占位,考虑为肾癌。KUB+IVU示:右肾盂肾盏未见扩张,杯口锐利;右肾上盏下移,可见推压变形弧形压迹影,考虑右肾占位所致。术前诊断:右肾癌。于2005年1月13日在硬膜外麻醉下经腹部切口手术,剪开侧腹膜,游离右肾,见肿块位于右肾上极,约7.0cm×10.0cm×8.0cm,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在肾蒂及下腔静脉旁各见一枚大小约0.6cm×0.7cm肿大淋巴结。病理诊断为右肾平滑肌瘤,局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波形蛋白Vimentin(+)、肌细胞肌动蛋白MSA(+)、平滑肌抗体SMA(+)。随访7个月无复发。
2 讨论
平滑肌瘤的发生常见于子宫、胃肠道、皮肤及皮下,发生于泌尿生殖系(除外子宫)者少见,而肾脏平滑肌瘤罕见。多为个案报告,国内报道不超过10例。一组尸检报告显示其占肾脏肿廇的5%,提示发病率较报告的要高。女性多于男性,可在各年龄发生。有报告发病年龄范围较宽,多见于中老年人,但也有部分为小儿;还可为先天性疾病。
肾脏平滑肌瘤通常起源于富含平滑肌细胞的组织,如肾包膜、肾盂、肾皮质血管等。也有认为从肾囊肿囊壁内发生。大体分为两类:多发生于肾皮质,肿瘤一般较小,单发,偶为多发,多为尸检发现;少见者肿瘤体积较大,单发,可引起临床症状,本例即属此类。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镜下,平滑肌瘤细胞呈梭形,胞浆红,细胞核呈梭形,细长,少分裂相,多呈错综或漩涡状排列。免疫组化多表现为波形蛋白阳性,肌细胞肌动蛋白阳性,平滑肌抗体阳性,S100蛋白阴性,细胞角蛋白阴性。低度恶性的平滑肌肉瘤有时与富含细胞的平滑肌瘤无截然界限,有丝分裂相意义较大。一般认为每10个高倍视野超过5个有诊断意义。
肾脏平滑肌瘤多为实性,也可为囊性或囊实性,临床表现因瘤体占位效应所致,无特异性,以腰痛、腰胀、腹部包块为主。彩超多提示等回声,少数为囊实性,包块内血流减少,包膜多完整。CT平扫常表现为等密度软组织实性肿瘤,多位于肾包膜、包膜下或肾盂,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包膜完整;若在囊肿、脓肿内发生,可为液性密度或混合密度,甚至坏死钙化;或可出现脂肪密度;常无肾外浸润或转移。CT增强扫描或DSA可发现瘤体内为低血流或无血流信号,周围血管迂曲,包绕肿瘤包块。MRI表现:T1WI及T2WI上多表现为均匀低信号,T2WI可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可见边界。本例表现为等信号影像,MRI不易与肾癌鉴别。
肾脏平滑肌瘤属良性肿瘤,应行手术治疗。体积较小、界限清楚者宜行保肾手术;若瘤体大,不能排除恶性变,应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因术前难于明确病理诊断,多行探查手术,术中可行快速冰冻切片明确诊断,再确定手术方式。因此,完善的术前检查、术前准备,术中快速病理检查等,有助于提高诊治水平。随着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领域的应用,该手术也可在腹腔镜下进行。
(编辑 雷立权)
作者简介:伍耿青(1978),男(汉族),江西南康人,主治医师.
(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江西赣州 34100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9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