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结石积脓并丝虫病1例
第1页 |
参见附件(82KB,1页)。
关键词:肾结石;泌尿系感染;丝虫病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1岁,云南龙陵县农民。因反复左腰腹部疼痛1年余,加重伴脓尿15d,于2005年6月2日入院。病程中无畏寒、发热,有双肾结石病史3年,未住院正规治疗。查体:血压120/75mmHg,体温36.7℃,体型消瘦,慢性消耗病容。心、肺、腹体检正常,四肢无浮肿。左肾区叩痛阳性,脊肋点无压痛,双侧输尿管点无压痛。血常规:WBC 8.2×109/L,HB 9.2g/L,RBC 3.87×1012/L。尿常规:WBC(),隐血,蛋白,比重1.020,pH 6.5。肾功能:BUN 5.1mmol/L,Cr 127μmol/L。IUP示:左肾未见显影,左肾盂铸形结石;右肾、输尿管正常。逆行造影示:左肾盂铸形结石并左肾重度积水。入院诊断:左肾盂铸形结石,并左肾重度积水、感染。抗炎治疗3d后,行左肾盂切开取石术,术中见左肾大小约19cm×15cm×10cm,肾实质厚度0.5cm,取出结石大小约3.0cm×2.5cm×1.2cm。肾盂内积液量约800mL,乳白色。术后恢复可。取肾积液镜检:WBC(),培养出大肠埃希氏菌。术后尿液由乳白色逐渐转清,术后第7天经尿管内排出一线形虫体,虫体为细长形线虫,长约7cm,宽0.2cm,半透明状,浅黄色。虫体两端渐细而钝圆,无法区分头尾端,有蠕动(图1)。送检结果为:斑氏丝虫成虫。第2天取外周血及尿液送检,未检出微丝蚴。
图1 术后7d尿管中排出一斑氏丝虫成虫(略)
2 讨论
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丝虫病可分为淋巴感染和非淋巴感染两大类。已知寄生人体的丝虫共有8种,在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人类淋巴丝虫感染者中,90%由班氏丝虫引起感染。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国家和地区,主要感染人类。中国丝虫病的地理分布北至山东德州地区,南至海南省,东迄浙江舟山,西至四川雅安县共15个省、市、区的864个县、市流行,在西北的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区则无丝虫病发现。除山东省仅有班氏丝虫病外,其余各省、市、自治区同时存在两种丝虫病流行。
血内含有微丝蚴的人是丝虫病的传染源。我国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蚊,传播班氏丝虫病的主要蚊种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其次是中华按蚊。丝虫幼虫在16.6℃时开始缓慢发育,在25-32℃、相对湿度70%-90%时,其发育加速,因此,丝虫病感染的季节主要为5-10月份。但在终年温暖的南方常年都有感染和流行。男女老幼均可感染,以20-50岁之间的感染率与发病率为最高,1岁以下者极少。男女的发病率无显著区别。蚊子叮咬丝虫患者或受感染的猫、犬、猴等动物时,其血中丝虫的幼虫(微丝蚴)被吸入蚊胃,在蚊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在蚊虫叮咬人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经蚊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经过一段潜伏期,蚴虫经血到达宿主的肺,最后寄居在较大的淋巴管内发育为成虫。少数寄居在淋巴毛细管或淋巴结窦内。成虫繁殖产生的微丝蚴可存活数月,先释放至毛细血管床,然后进入外周血循环,使宿主成为新的传染源。整个感染过程因丝虫寄居部位及宿主免疫反应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大多数受感染患者为无症状感染。临床表现可见淋巴结炎、丝虫热、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乳糜尿、阴囊橡皮肿等。
乳糜尿是班氏丝虫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塞后所致的病变,若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或腹内高位淋巴管弯曲增粗时,瓣膜功能不全,乳糜液由主动脉侧淋巴结逆流到肾脏,淋巴管内压过高。又由于泌尿道尿动力学改变,在尿液不畅时,肾盂内压力增高,结构薄弱的乳头穹窿部很易破裂,淋巴管在肾盏处形成瘘道,乳糜液即可随尿液排出而出现乳糜尿。分析本例患者,可能为淋巴管内的丝虫成虫经肾盏处淋巴管瘘道进入到肾盂内,随尿液流出体外,较为罕见。
(编辑 雷立权)
作者简介:杨晓荣(1974),男(傣族),主治医师.
(云南省德宏州医疗集团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云南潞西 678400)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2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