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2)
一席话,让于智博再次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他调整自己,适应戴尔的企业文化。24岁时,他已成了戴尔历史上最年轻的全球采购经理,年采购额达9亿美元之巨。
上哈佛:“蜗牛”爬到了山顶
就在别人觉得他前途一片光明时,25岁的于智博却选择去圆自己的哈佛梦。在GMAT测试中,他连续两次失利,“我考试能力差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了”。第二次失败时,他几乎要放弃,“就像高考落榜的感觉,时间和精力都用上了,但心态没摆好,很紧张也很浮躁”。但是,从小练就的抗挫折力帮他挺过了这个艰难的时期。不久,他就走出失败的阴影,准备第三次冲击哈佛。第三次考试时,他不但顺利答题,还提前一个半小时交卷。2007年8月,他如愿考入哈佛商学院。
“人生有多个起跑线,也许我现在落后于人,但并不见得会永远落后于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匹配,才是最重要的。”于智博说,他最喜欢俞敏洪的一句话: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
, http://www.100md.com
2008年,于智博从哈佛毕业时,正值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在三成同学没有满意的工作的时候,他却一下拿到了花旗集团、三星株式会社、LG电子、苹果电脑和美国篮球联盟等五家世界知名企业的聘书。他最终选择了花旗银行,花旗银行将他作为10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来培养。
早在于智博为戴尔公司工作时,联想集团就曾经向于智博伸出过橄榄枝,于智博因为一心要圆“哈佛梦”,所以一直没有答应。经联想集团再三邀请,于智博辞去花旗集团的工作后回国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的高级助理,帮助联想开拓海外市场。
各抒己见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
肖剑(教育媒体主编)
于智博之所以输在起跑线却能取得后来的成功,主要有赖于他的软实力,还有赖于他后来所处的不是一味以硬实力(应试能力)作为评判标准的社会环境。
, 百拇医药
软实力包括创新能力、自我发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性塑造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是课堂和各种考试无法测度的。硬实力是可以复制的,软实力强才会彰显你是“不可替代的人才”。
近年来人们强调的“赢在起跑线上”,实际上是对智商的过度早期开发。真实的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更像马拉松!在马拉松比赛中“赢在起跑线上”对结果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本来小时候仅仅成绩差,应该不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可怕的是,因为成绩差导致了孩子产生被歧视、被抛弃的挫败感,让孩子认定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就输掉了人生,进而丧失了自信,放弃了努力,最终这个孩子可能真的会输掉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与他曾经的起跑线关系不大。孩子在起跑线上快一步固然好,但在起跑线上慢一拍也没关系。关键是,家长要注重软实力的培养,让孩子有重新跑起来的信心和动力。
, 百拇医药
人生不只一条起跑线
陈梅(大学教授)
人生应该没有整齐划一的起跑线,我们经常说的输在起跑线往往是指在小学、中学成绩不佳,这个指标太单一了。但对于孩子来说,在跑道上的状态,至少不应该仅仅指孩子的学习表现,学校的学习表现只是孩子人生众多跑道的一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起跑线。
孩子的真正第一起跑线,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的观念、态度、方法,将对孩子产生最重要的影响。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他们以人格上的示范,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和品质,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生起点。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是在逆境中奋起的能力,是不管跌倒多少次都能再次起跑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帮孩子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打好基础,让孩子从一开始就为心理、智力、体力等的健康发展做好准备。
, 百拇医药 因为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人生的起跑线也就不是唯一的。于智博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你什么时候起跑,脚下就是起跑线。
对孩子来说,人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没有哪个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下子成长起来的。学习是终生的,尤其是现在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孩子只有学会学习,才终身受用。这样一来,只要孩子有起跑的想法和动力,任何时候都可以起跑。
个案的经验,能否复制不好说
夏冰(重点小学学生家长)
作为家长,其实我也知道赢在起跑线上不一定能赢在终点。可是,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呢?以后怎么样不好说,起码赢在起跑线上是赢在当下,家长孩子的压力都会小很多。我最怕的就是孩子成绩不好,老师就另眼相看,就算老师明里不说什么,小孩子也是很敏感的。就怕被贴上“差等生”标签毁了孩子的一生。而且,升学的压力摆在那儿,升学的遴选机制摆在那儿,就算你的孩子是大器晚成的类型,等你孩子想要成器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被刷到哪个犄角旮旯里去了。到那时候孩子的起点比别人低,社会资源比别人少,要付出比别人多多少倍的努力才能达到相同的高度?现在的社会很浮躁,家长孩子都等不起。
于智博的案例只是个案,有特定的因素,是否能复制不好说,但是也算给我们家长一点新思路。社会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成绩是一定要抓的,但以后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软实力了。
小编:几位的观点,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是把人生看成是一场赛跑。输赢,对于历史,是结果,而对于人生,只是过程。能不能跳出比赛的思维呢?其实,人生不是比赛,不要过分强调起点、终点。尽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状元“名额”有限,大部分人不是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过着平凡的生活吗?不是当了“状元”才有幸福感,只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家长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百拇医药
上哈佛:“蜗牛”爬到了山顶
就在别人觉得他前途一片光明时,25岁的于智博却选择去圆自己的哈佛梦。在GMAT测试中,他连续两次失利,“我考试能力差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了”。第二次失败时,他几乎要放弃,“就像高考落榜的感觉,时间和精力都用上了,但心态没摆好,很紧张也很浮躁”。但是,从小练就的抗挫折力帮他挺过了这个艰难的时期。不久,他就走出失败的阴影,准备第三次冲击哈佛。第三次考试时,他不但顺利答题,还提前一个半小时交卷。2007年8月,他如愿考入哈佛商学院。
“人生有多个起跑线,也许我现在落后于人,但并不见得会永远落后于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匹配,才是最重要的。”于智博说,他最喜欢俞敏洪的一句话: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
, http://www.100md.com
2008年,于智博从哈佛毕业时,正值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在三成同学没有满意的工作的时候,他却一下拿到了花旗集团、三星株式会社、LG电子、苹果电脑和美国篮球联盟等五家世界知名企业的聘书。他最终选择了花旗银行,花旗银行将他作为10名“全球领袖计划成员”来培养。
早在于智博为戴尔公司工作时,联想集团就曾经向于智博伸出过橄榄枝,于智博因为一心要圆“哈佛梦”,所以一直没有答应。经联想集团再三邀请,于智博辞去花旗集团的工作后回国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的高级助理,帮助联想开拓海外市场。
各抒己见
人生不是百米冲刺
肖剑(教育媒体主编)
于智博之所以输在起跑线却能取得后来的成功,主要有赖于他的软实力,还有赖于他后来所处的不是一味以硬实力(应试能力)作为评判标准的社会环境。
, 百拇医药
软实力包括创新能力、自我发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性塑造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是课堂和各种考试无法测度的。硬实力是可以复制的,软实力强才会彰显你是“不可替代的人才”。
近年来人们强调的“赢在起跑线上”,实际上是对智商的过度早期开发。真实的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更像马拉松!在马拉松比赛中“赢在起跑线上”对结果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本来小时候仅仅成绩差,应该不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决定性影响,但可怕的是,因为成绩差导致了孩子产生被歧视、被抛弃的挫败感,让孩子认定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就输掉了人生,进而丧失了自信,放弃了努力,最终这个孩子可能真的会输掉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与他曾经的起跑线关系不大。孩子在起跑线上快一步固然好,但在起跑线上慢一拍也没关系。关键是,家长要注重软实力的培养,让孩子有重新跑起来的信心和动力。
, 百拇医药
人生不只一条起跑线
陈梅(大学教授)
人生应该没有整齐划一的起跑线,我们经常说的输在起跑线往往是指在小学、中学成绩不佳,这个指标太单一了。但对于孩子来说,在跑道上的状态,至少不应该仅仅指孩子的学习表现,学校的学习表现只是孩子人生众多跑道的一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起跑线。
孩子的真正第一起跑线,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的观念、态度、方法,将对孩子产生最重要的影响。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他们以人格上的示范,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和品质,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生起点。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是在逆境中奋起的能力,是不管跌倒多少次都能再次起跑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帮孩子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打好基础,让孩子从一开始就为心理、智力、体力等的健康发展做好准备。
, 百拇医药 因为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人生的起跑线也就不是唯一的。于智博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一点:你什么时候起跑,脚下就是起跑线。
对孩子来说,人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没有哪个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下子成长起来的。学习是终生的,尤其是现在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孩子只有学会学习,才终身受用。这样一来,只要孩子有起跑的想法和动力,任何时候都可以起跑。
个案的经验,能否复制不好说
夏冰(重点小学学生家长)
作为家长,其实我也知道赢在起跑线上不一定能赢在终点。可是,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呢?以后怎么样不好说,起码赢在起跑线上是赢在当下,家长孩子的压力都会小很多。我最怕的就是孩子成绩不好,老师就另眼相看,就算老师明里不说什么,小孩子也是很敏感的。就怕被贴上“差等生”标签毁了孩子的一生。而且,升学的压力摆在那儿,升学的遴选机制摆在那儿,就算你的孩子是大器晚成的类型,等你孩子想要成器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被刷到哪个犄角旮旯里去了。到那时候孩子的起点比别人低,社会资源比别人少,要付出比别人多多少倍的努力才能达到相同的高度?现在的社会很浮躁,家长孩子都等不起。
于智博的案例只是个案,有特定的因素,是否能复制不好说,但是也算给我们家长一点新思路。社会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成绩是一定要抓的,但以后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软实力了。
小编:几位的观点,不管从哪个角度,都是把人生看成是一场赛跑。输赢,对于历史,是结果,而对于人生,只是过程。能不能跳出比赛的思维呢?其实,人生不是比赛,不要过分强调起点、终点。尽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状元“名额”有限,大部分人不是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过着平凡的生活吗?不是当了“状元”才有幸福感,只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家长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