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 20126
编号:13750577
面对面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20126
     “饭在锅里,菜在微波炉里,我吃过了,你自己吃……”我面对着电脑,大声地招呼放学回家的儿子。

    “老爸!老爸!”一会儿,儿子在身后喊。“有什么事,你就说吧。”我的目光仍没有离开电脑的显示器。“你一点都不关心我!”我被儿子这句话吓了一跳。我很惊讶,一年多来,我放弃了大部分工作,一直租房在他附近的中学陪读,怎么竟然到头来还落个“不关心”呢?

    “你一天到晚盯着电脑,就不能回过头来看我一眼,和我面对面地说说话?”我回过头,认真看他的脸,几个月来,头一次发现他瘦得厉害。眼前的少年,今年要参加高考,眼里是疲惫和焦虑,消瘦的脸上长满青春痘。

    面对面,很难吗?其实儿子的要求不高,他只想我和他面对面地说说话,借此缓解心中的压力和某种不安。我还真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白天上课深夜回家,而我一直面对着电脑,写作或者浏览网页,虽在一起,还真没有“面对面”地交流过。学习的重压之下,相比物质条件的供给,或许他更需要一个人细心地去端详他,面对面和他说话,透过他的眼神去读懂他的内心。没有“面对面”,在他的心里,是不是少了一个环节,抚慰和体贴也因此打了折扣?

    河边散步的时候,听长椅上两位老人说话。一位对另一位说:“儿女们虽说回来陪我过年了,可有什么意思啊?吃年夜饭的时候,面对的是菜肴和酒杯,吃过饭了,面对的是手机,发短信,祝福外地的人,我在身边,连看都没有认真看我一眼,做老人的有啥想法啊,就想他们花几分钟时间不看手机,面对面和我说说话。”

    看来,面对面,是人最基本的心灵渴望和情感诉求。可这一简单的诉求,从前根本无须提及,而今却正在被忽略。人的目光,总得有所着落,投向某个定点,现代人“面对”的对象转移了,转移到了物质,转移到了工具,每天面对的是五花八门的资讯和精彩纷呈的娱乐游戏,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漫不经心。办公室、公共场所、家庭里,绝大部分时间人们不再“面对面”地彼此交流,而是面对着电脑和手机,目光炯炯地盯着发亮的屏幕,或者低着头摁动拇指,沉浸在相对封闭、自我、虚无的世界里。

    都在感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情感越来越淡漠,日子过得浮皮潦草。于岁月,于人,于事物,深情的回望,长久地注视和凝眸——这种体验已经久违了。

    面对面,对视,继而心灵靠近,彼此体贴,进而感同身受地体验,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无视,然后才有零距离亲密感的产生。这是我理解的“面对面”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唐诗,我总感到吃惊。那些“月光”“溪流”“山林”“松涛”,穿越了一千多年的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为什么还能让人感到如此亲切和贴近?我想,诗人们面对事物的方式应该是这样:当他们写到明月时,必然面对夜空久久仰望;写到河流时,必然濯足河边面对河中的青荇。

    而当他们送别亲友,写到离愁别恨,必然执手相看泪眼,面对面,说着发自肺腑的心里话。, 百拇医药(查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