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低龄化:青春与梦想的博弈(2)
困惑之二:心理期望的落差
对西方国家的认识太过片面而期许过高也会让小留学生们“绊脚”,甚至陷入一种“我上当了”的愤怒和“cultuer shock”(文化冲击)之中。
十八岁的小南到惠灵顿入学后感到悲哀无比,她想象中的“西方国家”应该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眼前却是一个处处花园平房、宁静平淡的城市。小南家境富裕但父母很忙,她的父母和她对于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向朋友炫耀,在这样一个不繁华的地方留学,她感觉失面子。小南留学前每天盼望来,现在则始终不愿意接受现实,无法好好学习,周围每件不相干的小事都能引起她的反感。半年后小南选择了退学回家。她抱着对国外的偏见而来,又抱着对国外的偏见而去。
这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留学失败的例子中,也有一部分学生转而寻求“刺激”来弥补“生活太闷”,染上飙车和赌博等坏习惯。始终不能适应当地文化的小留学生们讽刺这类生活平静的社会:“除了闷还是闷,他们(指普通的中产阶级)在家里种花,割草,等死……”而在发展中的故乡,一切变化很快,有许多精彩的事可待参与。不过,更多的学生在梦想和现实的差距中找到了平衡,逐渐接受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小留学生莲娜在四年留学生活后选择留下工作,她说:“我开始西化了,在路上遇见三五成群、大声喧哗的小留学生,我知道他们是刚刚来的;如果看见衣服比较朴素,比较低调的学生,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是来了好几年的。我们不喜欢高消费,不再习惯向父母要钱,宁愿节俭或者自己打工赚钱。这里有很多活动可以参与,我不觉得闷;国内的生活方式才闷,只能逛街、打麻将、看电视。”
, http://www.100md.com
学生们在对两种不同社会的比较中,拓展了视野和思想。某学校在课堂上引导小留学生讨论“文化差异”,十七岁的学生媛写了这样的观点:
小小的惠灵顿带给我的感觉是城市和自然的完美结合。
新西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人们普遍热情有礼貌,相对于国内人流不息与被物质文明充斥的忙碌,新西兰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旁人的关爱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讲到“文化冲突”,“吃”是首当其冲的,黄油的油腻,奶酪的怪味,实在是让我难以忍受。吃惯了又香又软的大米饭,嚼着这硬硬的面包真不是滋味!平时吃得最多的是“日本料理”,难免有些“身在曹营心在汉”。
不过,总体而言,中西文化差异并未给我的生活带来太大影响。让人惊讶的是,我反而深深爱上这个小而温馨的城市。人,生来是应该适应环境的。出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路,后悔是徒劳;生活,永远只会让那些勇敢又努力的人赢得属于自己的蓝天,无论他们是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
, http://www.100md.com
困惑之三:校园文化的差异
事实上,小留学生遇见的最主要问题还是来自于学习。大部分小留学生出国都抱有逃避国内考试压力的目的,但到达西方校园后,如何适应新的校园文化,却是他们的新问题。
语言是第一层面的问题。许多小留学生口语提高很快,但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很大,书面表达往往存在问题。西方中学的学习独立性比较强,许多作业要求以写短文的形式来说明和解答;学校的课目设置和国内也不同,这里的中学是选课制度,学生自己选课,去不同的教室上课,每天见到的同学也不同。最重要的是,西方的中学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带着个性来学习,并且学出个性。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校重视培养学生表达、社交和领导能力,视之为学生成长中的核心部分。对以考试为校园文化中心的中国学生来说,原本“好学生”的价值观被猛然颠覆了。
十七岁的中国小留学生在教室前用蹩脚的英语和新西兰老师论争。“我不能参加这次考试,因为我刚来一个月,我是插班的,我这个星期感冒了。我实在不想参加这次考试。”一次又一次向老师说明她不想参加这次考试。
, http://www.100md.com
“你应该参加这次考试,亲爱的,你会很好的。”金发碧眼的女老师和蔼但是坚持,她用手势鼓舞这个中国孩子。
“可是我感冒了,我不希望我的成绩出现在成绩单上。”
“亲爱的,我向你保证这份成绩仅供参考,不会出现在成绩单上。”
“但是老师,同学们会取笑我的。”
“亲爱的,他们只会因为你努力尝试过了而为你骄傲,看,我只是希望你尝试(try),尝试是很重要的,经历过一次考试你就会有经验,不是吗?”
长达半个小时的拉锯之后,孩子答应参加这次考试,老师舒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老师来到教室,却看见女孩的位子上空空的。中国女孩没能摆脱分数高低给她带来的压力,她选择不尝试,而是等到积累成熟后,考一个高分。
, 百拇医药
但是,在以后的留学生活中,她必须逐渐摆脱原本的教育模式和文化,开辟新路。远在祖国的父母和师长无法理解和帮助他们,面前的洋老师和同学也无法洞知他们的背景而很好地帮助他们,一切都必须由他们自己来面对。
如此的例子数不胜数,一位资深的国际留学生英文教师告诉笔者她对中国留学生学习的看法:“我每天批改他们的作文,是的,很多人有语法问题,或者用词不当,这些是所有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生的通病;让我为难的是他们显示出来那种比较机械的思维模式,我的意思是他们的独立思考技能(thinking skill)比较弱……”
一个十七岁的女中学留学生在她的日记中写道:“爸妈把我送上飞机的那一刻,我没有回头,硬起心肠独自走。后来妈妈打电话给我说,你好狠心啊,不回头看我一眼……其实就在我走上飞机的那一刻,我的眼中已经满是泪水,但是我知道,在那一刻开始,他们已经帮不了我。这条路,只有我自己来走。”
这条路是一条跨文化的学习之路,也是一条青春与梦想的博弈之路。(插图/柴新竹)
, http://www.100md.com
编辑纪言
对于出国留学,家长要根据家庭的实力和孩子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学校,不能盲目跟风和追求国外名校,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把外语学好了、用外语去理解国外的课程本来就有不小的难度,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更是有难以排遣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年龄偏低的学生,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如果家长大把大把地花了钱,孩子却难以完成学业,不仅影响孩子将来就业,还容易给孩子一生留下心理阴影。
父母作为最重要的亲人,在留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出国前,父母要“疏”;出国后,父母要“亲”。 “报喜不报忧”是中国学生对于父母默认的规则,所以父母很少听到孩子“倒苦水”。父母应该主动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让孩子能够轻松沟通,与孩子一起分担留学生活的艰难和快乐,让孩子在异国他乡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以便将来学有所成,梦想成真,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青春。, http://www.100md.com
对西方国家的认识太过片面而期许过高也会让小留学生们“绊脚”,甚至陷入一种“我上当了”的愤怒和“cultuer shock”(文化冲击)之中。
十八岁的小南到惠灵顿入学后感到悲哀无比,她想象中的“西方国家”应该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眼前却是一个处处花园平房、宁静平淡的城市。小南家境富裕但父母很忙,她的父母和她对于留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向朋友炫耀,在这样一个不繁华的地方留学,她感觉失面子。小南留学前每天盼望来,现在则始终不愿意接受现实,无法好好学习,周围每件不相干的小事都能引起她的反感。半年后小南选择了退学回家。她抱着对国外的偏见而来,又抱着对国外的偏见而去。
这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留学失败的例子中,也有一部分学生转而寻求“刺激”来弥补“生活太闷”,染上飙车和赌博等坏习惯。始终不能适应当地文化的小留学生们讽刺这类生活平静的社会:“除了闷还是闷,他们(指普通的中产阶级)在家里种花,割草,等死……”而在发展中的故乡,一切变化很快,有许多精彩的事可待参与。不过,更多的学生在梦想和现实的差距中找到了平衡,逐渐接受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小留学生莲娜在四年留学生活后选择留下工作,她说:“我开始西化了,在路上遇见三五成群、大声喧哗的小留学生,我知道他们是刚刚来的;如果看见衣服比较朴素,比较低调的学生,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是来了好几年的。我们不喜欢高消费,不再习惯向父母要钱,宁愿节俭或者自己打工赚钱。这里有很多活动可以参与,我不觉得闷;国内的生活方式才闷,只能逛街、打麻将、看电视。”
, http://www.100md.com
学生们在对两种不同社会的比较中,拓展了视野和思想。某学校在课堂上引导小留学生讨论“文化差异”,十七岁的学生媛写了这样的观点:
小小的惠灵顿带给我的感觉是城市和自然的完美结合。
新西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人们普遍热情有礼貌,相对于国内人流不息与被物质文明充斥的忙碌,新西兰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旁人的关爱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讲到“文化冲突”,“吃”是首当其冲的,黄油的油腻,奶酪的怪味,实在是让我难以忍受。吃惯了又香又软的大米饭,嚼着这硬硬的面包真不是滋味!平时吃得最多的是“日本料理”,难免有些“身在曹营心在汉”。
不过,总体而言,中西文化差异并未给我的生活带来太大影响。让人惊讶的是,我反而深深爱上这个小而温馨的城市。人,生来是应该适应环境的。出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路,后悔是徒劳;生活,永远只会让那些勇敢又努力的人赢得属于自己的蓝天,无论他们是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
, http://www.100md.com
困惑之三:校园文化的差异
事实上,小留学生遇见的最主要问题还是来自于学习。大部分小留学生出国都抱有逃避国内考试压力的目的,但到达西方校园后,如何适应新的校园文化,却是他们的新问题。
语言是第一层面的问题。许多小留学生口语提高很快,但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很大,书面表达往往存在问题。西方中学的学习独立性比较强,许多作业要求以写短文的形式来说明和解答;学校的课目设置和国内也不同,这里的中学是选课制度,学生自己选课,去不同的教室上课,每天见到的同学也不同。最重要的是,西方的中学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带着个性来学习,并且学出个性。课外活动、社团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校重视培养学生表达、社交和领导能力,视之为学生成长中的核心部分。对以考试为校园文化中心的中国学生来说,原本“好学生”的价值观被猛然颠覆了。
十七岁的中国小留学生在教室前用蹩脚的英语和新西兰老师论争。“我不能参加这次考试,因为我刚来一个月,我是插班的,我这个星期感冒了。我实在不想参加这次考试。”一次又一次向老师说明她不想参加这次考试。
, http://www.100md.com
“你应该参加这次考试,亲爱的,你会很好的。”金发碧眼的女老师和蔼但是坚持,她用手势鼓舞这个中国孩子。
“可是我感冒了,我不希望我的成绩出现在成绩单上。”
“亲爱的,我向你保证这份成绩仅供参考,不会出现在成绩单上。”
“但是老师,同学们会取笑我的。”
“亲爱的,他们只会因为你努力尝试过了而为你骄傲,看,我只是希望你尝试(try),尝试是很重要的,经历过一次考试你就会有经验,不是吗?”
长达半个小时的拉锯之后,孩子答应参加这次考试,老师舒了一口气。
第二天上午,老师来到教室,却看见女孩的位子上空空的。中国女孩没能摆脱分数高低给她带来的压力,她选择不尝试,而是等到积累成熟后,考一个高分。
, 百拇医药
但是,在以后的留学生活中,她必须逐渐摆脱原本的教育模式和文化,开辟新路。远在祖国的父母和师长无法理解和帮助他们,面前的洋老师和同学也无法洞知他们的背景而很好地帮助他们,一切都必须由他们自己来面对。
如此的例子数不胜数,一位资深的国际留学生英文教师告诉笔者她对中国留学生学习的看法:“我每天批改他们的作文,是的,很多人有语法问题,或者用词不当,这些是所有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学生的通病;让我为难的是他们显示出来那种比较机械的思维模式,我的意思是他们的独立思考技能(thinking skill)比较弱……”
一个十七岁的女中学留学生在她的日记中写道:“爸妈把我送上飞机的那一刻,我没有回头,硬起心肠独自走。后来妈妈打电话给我说,你好狠心啊,不回头看我一眼……其实就在我走上飞机的那一刻,我的眼中已经满是泪水,但是我知道,在那一刻开始,他们已经帮不了我。这条路,只有我自己来走。”
这条路是一条跨文化的学习之路,也是一条青春与梦想的博弈之路。(插图/柴新竹)
, http://www.100md.com
编辑纪言
对于出国留学,家长要根据家庭的实力和孩子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学校,不能盲目跟风和追求国外名校,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把外语学好了、用外语去理解国外的课程本来就有不小的难度,独自在异国他乡生活更是有难以排遣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年龄偏低的学生,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如果家长大把大把地花了钱,孩子却难以完成学业,不仅影响孩子将来就业,还容易给孩子一生留下心理阴影。
父母作为最重要的亲人,在留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发展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出国前,父母要“疏”;出国后,父母要“亲”。 “报喜不报忧”是中国学生对于父母默认的规则,所以父母很少听到孩子“倒苦水”。父母应该主动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让孩子能够轻松沟通,与孩子一起分担留学生活的艰难和快乐,让孩子在异国他乡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以便将来学有所成,梦想成真,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和自己的青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