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 20132
编号:13738696
考量与拷问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日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20132
     作为评委,看到第十二届中学生作文大赛题目:初中组的“圣诞礼物”,高中组的“网事并不如烟”,我在想,大赛命题者想通过这两个题目看到什么呢?从各区、校选拔出来的写作高手能通过这两个题目展示出什么呢?当时我想到的是时尚与坚守、现实与虚拟、娱乐与严肃、这一代与老一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如此等等。而我最大的担心是参赛学生会不会写得老套和媚俗。

    阅卷过程还是印证了我的担心,不少同学写得老套、媚俗,还有一部分写得离奇。但仍然有一些精品,既然称之为精品,便不能奢望有太多。更重要的是,从为数不多的精品中,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对现实、对人生的考量与拷问。

    先说说初中组。他们的参赛作文,善于将人情冷暖纳入圣诞节这一特殊时刻去作一番考量。在程雨菲的作文中,孩子们以素心梅为礼物,表达对远赴西部支教的老师的深切思恋。董天虚构了表面快乐、内心孤寒的玛丽太太等待远隔重洋的儿子航空邮寄圣诞礼物的故事,表现亲情的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王澍告诉我们表达同学情谊不要攀比,要拒绝庸俗,文字平实而耐人寻味。彭玉反思“洋为中用”的放纵消遣式的圣诞,表达对现今文化态势萧疏的忧心,决意以坚守作为最美好的“圣诞礼物”。 初中组在构思与表现形式上,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例如:田海飞打破一般文章的均衡布局,在结尾处文势陡转。匡旻珺的笔下,五岁的表妹要给圣诞老人送礼,这是一奇;而所送的礼物是一个轻柔的拥抱,这是二奇。虽说可能虚构成分多了点,但用两次出人意料来构思全篇却令人赞赏。段俊亦赋予圣诞礼物两层含义,并将两次圣诞献唱的经历叠印起来,在叙事中很自然地完成对好友“虫子”的形象塑造,构思与造型能力都很突出。
, 百拇医药
    再把目光转向高中组。他们的参赛作文更着力表现对“应该怎样生活”的拷问。姜宸宇、顾雪纯均以小说形式写到沉重的社会话题——青少年在网事中的迷失。陈卓构思的小说,讽刺杨局长借微博大树“亲民风范”忽悠网民,最终忽悠了自己。还有充斥网络的谣言、谩骂、侮辱、如烟散去的冲冠一怒、种种闹剧,不一而足。虚拟世界给现实生活中的人留下心灵的创口,但他们也看到了网事传递正能量。赵诣通过网友对“723”动车事故中幸存的小伊伊以及在伊伊母亲微博上的几万条留言,体现“微博,微小却博大,微细却博广,微弱却博爱”。 厉佩逾的文章中,一个身在异国他乡,志在复兴古典汉文化的网友,犹如在空虚的语言和杂乱的环境中拔节而出的青青翠竹。从他们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网络不是与现实平行的世界,而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小说和杂文这两种形式在高中组的参赛作文中得到较多的运用。小说的写作更注重场景的组合切换以及线索的设计安排,杂文则更侧重反思和批判的角度与力度。姜伟臣的杂文对网络价值灌输放大了盲目性的批判,初显哲学的高度和思想深度。

    不知怎的,阅卷之后,我不由得想起帕斯捷尔纳克的《人与事》,特别是其中的一句话:“我以为真正生活中,无事不是奇迹,事事为上苍所安排,没有人为的与杜撰的,不允许有专横任性。”我觉得这些同学能将源于生活的人与事纳入自己良心的考量与拷问中,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都有自己爱憎的人和事。只有在我们能去爱、有所憎的时候,我们才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一点体现在写作上,那就是,任何优秀的写作都需要经过有良知“我”而随物赋形、因事述怀、据实论理。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三初级中学), 百拇医药(滕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