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 20139
编号:13718555
201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作文试题解析与佳作选评(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日 《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20139
     【中考真题】

    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上,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带给了我们恩泽,师长的关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生活的波澜触发了我们的感慨,青春的火花点燃了我们的激情……这种力量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不断地汲取与发挥那成长的力量,一路前行,再也不会畏惧那路上的荆棘坎坷!

    请以“成长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不得抄袭;④字数控制在600~800字之间;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试题解析】

    在作文教学倡导走进学生身边、走入学生生活的背景下,命题者抓住“成长”这一青春的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生活中的“力量”源泉,进而能够体悟出成长的意义与内涵。
, 百拇医药
    为了让考生更好地关注倾诉与表达,命题者没有在审题上设置繁复的障碍。“成长的力量”,作为学生熟悉的写作内容,必然会使考生寻找到一份考试的幸福感。

    当然,无障碍文题,并不意味着优秀作文的海量诞生。相反,更能考察出学生审题的宽度、立意的深度和行文的角度是否具有鲜明的创造力。

    关于“成长的力量”,可以有两个角度的解读。一是促使成长的力量。这一点在导读中已然明确呈现,如自然的启示、情感的触动等。二是成长产生的力量。这一点就是导读中呈现的“汲取与发挥那成长的力量”,“一路前行”,“不会畏惧荆棘坎坷”。而考生最容易忽视的恰恰就是第二点。可以这样说,“成长”是作文的主体内容,而“力量”则是作文的核心要素。

    从“成长”的角度,我们可以写精神的成长、知识的成长、情感的成长、人格的成长、一棵树的成长、一条河的成长、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成长等等。但关键在于,那一份“力量”,能否在文章中体现出来。
, 百拇医药
    提示语部分从生活、人生的角度形象地诠释了题目涵盖的内容,提示和引领考生审题立意、选择素材,体现了命题的适度性。“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带给了我们恩泽”,可以从大自然角度思考“成长的力量”;“师长的关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可以从家庭、社会的角度发现“成长的力量”;“生活的波澜触发了我们的感慨,青春的火花点燃了我们的激情”,可以从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角度,挖掘立意。

    命题引导考生关注自我,走向内心。这是当前中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趋势。应试教育的同质化、模式化太严重,在扼杀学生感知世界的个性的同时,学生往往被空洞的说教、所谓“高远”的理想口号吸引而忘记关注自我的内心成长。引导语连用七个“我们”,引导考生站在“我”的角度,审视前面走过的道路,发现“我”成长的力量源泉,从中汲取力量,充实和完善自我。写作时,考生经历一个认识、思考、感悟的过程,对自己的把握会更加准确,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命题“成长的力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什么是“力量”?怎样才能产生“力量”?这是在呼唤学生心中的正能量,学生经历成长的过程,在观察自然、把握社会现象时必须具备理性的认识思考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 http://www.100md.com
    【评卷扫描】

    纵观考场作文,不少考生写出了情真意切、文辞优美的文章。

    1.走题、偏题现象较以往大量减少。这既是命题愿景的实现,同时也说明一线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对于成长类作文,是指导有方,训练有法的。

    2.考生表达能力普遍增强。从各分段作文抽样来看,考生对于细节丰满度的把握能力,对于遣词造句的推敲功夫,对于描写手法的熟练运用,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这足以表明,全市开展的阅读工程,以及一线教师对于阅读重要性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已经在重塑学生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

    3.文章正能量的淋漓呈现。“成长的力量”,使学生笔下多了对父母的理解、多了对老师的感恩,多了对自然的体察,多了对社会的思索。作文整体,呈现出青春向上的光彩,呈现出青春正能量的本色。

    但考生行文中暴露的共性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 百拇医药
    一是佳作寻寻觅觅,芳踪难现;二是套作遮遮掩掩,层出不穷;三是表达虚虚浮浮,文胜于质。

    1.困于导语,难脱窠臼。

    作文导语的目的是启发式,是要去思考省略号里的内容,而不是去诠释导语已经呈现的作文素材。大多数考生抓住“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和“师长的关爱”滥做文章,一时间花鸟虫鱼、水月草木、慈母严父、老师的目光等纷纷涌出笔端,能够出新者,少之又少。比较典型的有:一只蜗牛、一只蜘蛛带给我的力量,一朵蔷薇、一朵迎春带给我的力量,一次送伞、一次谈心带给我的力量。

    2.困于旧作,负重难行。

    很多考生带着已经备好的文章,走进考场。本想“以不变应万变”,但很多时候这“不变”,应付不了“万变”。装在脑海里的文章,完全限制了考生对于文题的理解。所谓套作,很多时候只能硬塞。如有考生把“成长的力量”塞成“成长的感动”,塞成“成长的挫折”,塞成“成长的梦想”,塞成“四季的美丽”等等。也许,自己看题写作文能到得48分,套作却只得40分,甚至更低。
, 百拇医药
    3.困于文采,情意两失。

    所有考生似乎都明白文采对于考场作文的重要性,但是过分的追求文采,便会出现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的毛病,导致情意两失的后果。可以说不少考生伴随着语言表现力的增长,是内容空洞的继续走低。

    如:“黎明划破夜的唇,将那抹红涂满天迹。广场上的少年,手指灵巧地在小提琴上跳跃,匆忙的路人走过,多会给上5元、10元、20元。”第一句读完,小资的情味弥散开来,可是看到比清洁工人起的还早的少年和路人,你能明白要表达的意思何在?那要倾诉的情更被破坏。

    又如“缓缓流动的那片深蓝,千万年恍若一秒静止。遗忘流年,遗忘怀念,遗忘你们早已不在我身边。时间的魔咒放出过去,一切都在清晰:十指太宽,岁月太短,终究是握不住美好,抓不住流光。”估计没有人能看懂写的是什么。

    【写作点拨】, http://www.100md.com(朱卫文)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