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新医学》 > 2007年第2期
编号:284073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7年10月27日 《实用新医学》 2007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185-1672(2007)-04-0331-0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是脑卒中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全面正确地观测血压是对血压进行有效控制的必要条件,合理控制血压能很好地减少高血压对于靶器官的损害。动态血压监测(ABPM)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在预测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ABPM和诊室血压(CBP)相比,具有方便、变异性小、能测量24h血压等特点,对高血压的诊断、预测靶器官损害、评价降压治疗的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1 ABPM的诊断标准

    由于人类生活环境及习惯的不同,难以形成统一的ABPM诊断标准。ABPM正常值可采用国内参考标准:24h血压平均值小于130/80mmHg,白昼血压平均值小于135/85mmHg,夜间血压平均值小于125/75mmHg,目前多倾向于采用24h平均血压作为诊断高血压的依据。如果考虑白昼与夜间两个阶段的平均血压作为诊断标准,建议采用患者实际“觉醒”与“睡眠”时段,如有患者经常早上7点起床,晚上23点入睡,那么应依据白昼7am~11pm与夜间11pm~7am这两个时段监测该患者醒时和睡眠时的血压,这样能较好地反映病人血压的实际情况。应注意的是,从ABPM所获得的血压值比从诊室测量获得的要低数个mmHg,24h动态血压130/80mmHg相当于CBP140/90mmHg,对于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8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