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人生》 > 201410
编号:13660065
家庭式抗癌(3)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1日 《健康人生》 201410
     除了病友间的“群体抗癌”,很多医院也会编写有关肿瘤的科普手册给家属阅读,定期组织家属交流会,进行肿瘤防治知识讲座,请患同种疾病已康复的病人家属介绍康复护理经验等,使癌症病人家属正确认识癌症,消除恐惧心理。引导家属敏锐地从病人的语言、行为特点中发现其内心活动,应用语言交流技巧,避免使用消极的暗示性语言,多使用鼓励、安慰等积极暗示性语言,从而使病人心情放松,减轻对死亡的恐惧,鼓励病人珍惜生命,主动配合治疗,从而最大限度地延缓疾病发展的进程,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二、全家共同重视健康管理

    实例:65岁的张惠民老先生不幸得了晚期肺癌,经过手术治疗和放疗化疗,备受折磨一年多后,老先生还是撒手人世。“少年夫妻老来伴”,自打张老先生住院治疗,他的老妻张老太每日陪侍身旁,精心看护。老先生走了,老太更是终日以泪洗面,悲苦万分。没想到半年后,张老太居然也查出患了肺癌,幸亏发现得早,得以手术切除。张老先生患的是肺部鳞癌,与他40多年的吸烟史不无关系,但老太不吸烟不喝酒,怎么也得肺癌?为什么夫妻会先后患同样的癌症?
, 百拇医药
    临床上,夫妻几乎同时或先后患癌症,屡有所见。科学家观察并得出结论,这乃是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所致。不良的生活习惯是最大的致癌因素,如吸烟与肺癌、喉癌、胃癌等关系密切,重盐饮食者易患胃癌,喜食过烫、过分粗糙食物易患食管癌……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常常是夫妻或全家人共有的,或者一人有之,全家受到牵连。因此,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每个人要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自己所爱的人和整个家庭负责。

    此外,家庭缺乏和谐氛围,夫妻双方彼此抱怨,与老人生活难以协调,长期生活在紧张焦虑中,心理消极、挫折感等负面情绪影响整个家庭,往往是“家庭式癌症”的诱发条件。更有如实例中,一旦丈夫或妻子得了癌,另一方精神和体力上压力剧增,免疫功能急剧下降,体内潜在的致癌因子也很快活跃起来,患癌症的几率大大增高。

    研究人员将家庭模型分为一级亲属和非一级亲属。一级亲属是指你家庭中的核心成员: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对你的基因有最深影响的是父母,他们的基因直接传给你和你的兄弟姐妹,因此,如果你的母亲或姐妹患有癌症,你的遗传危险性将大大增加。《妇产科文献》的一篇文章认为,卵巢癌最常见的家庭关系是母女和姐妹。这种联系在子宫癌中也有,而卵巢癌更明显。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OOG)的最新报道认为:如果你有至少一位一级亲属患卵巢癌,那么你可能有50%的可能患卵巢癌。因此,如果你有不止一位一级亲属患卵巢癌或子宫癌,那么你处于患癌危险性最高的组别。
, 百拇医药
    由此可见,对于癌症的发生,家庭因素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家庭式抗癌,需要共同努力,重视“健康管理三重奏”——

    一是在肿瘤尚未形成时,通过健康的饮食、生活、心理调节方式来进行;

    二是定期体检,在肿瘤形成早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患于开端,防止肿瘤发展;

    三是注重康复,目的是提高肿瘤患者治愈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通过规范化诊治方案,提供康复指导,对癌症病人进行生理、心理、营养和锻炼指导。

    其中,每年的防癌体检非常必要,如果身体出现癌症的迹象,就要及时到医院确诊,在肿瘤专科医生那里得到科学系统的防癌指导。针对如今流行的各种“饮食防癌说”,专家认为,没有哪种食物吃了就一定能预防癌症,但某些食物的致癌作用及辅助防癌功效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需要说明的是,参考防癌食谱选择吃什么,不吃什么,吃多少对肿瘤防治固然重要,但不能忘了营养搭配、均衡饮食,吃饭的时候更要讲究“细嚼慢咽”。
, http://www.100md.com
    后记

    抗癌的最后防线: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开

    陈作兵是浙医一院的毒理专家、医学博士。2011年,陈作兵78岁的老父亲陈有强被确诊为腹膜恶性间皮瘤,属于恶性肿瘤晚期,全身转移。根据老父亲的意愿,经过家庭会议商量,陈家决定放弃治疗,带老父亲回家。

    “我知道死亡有一万多道门,让人们各自退场离去。”作为医生的陈作兵,比任何人都了解父亲的病情,因此他同意父亲的决定,没有选择放疗化疗,而是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还向母亲交代,万一父亲出现昏迷或者呼吸心跳停止,不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如果可能,就适当作镇静催眠让父亲安详地离开人世。——这是一个医生对自己父亲临终治疗方案的抉择。

    事实上,许多从事医护工作的人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英国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急诊医疗顾问,他在体检时被发现上腹部有个肿块,经手术探查,证实是胰腺癌。手术后需要化疗和放疗,该流程可以将患者生存率提高整整3倍——从5%提高至15%(但生活质量依然较低下)。这位医疗顾问拒绝了。他第二天就出院回家,自此再也没迈进医院一步。他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家庭生活上。几个月后,医疗顾问在家中平静去世。
, 百拇医药
    这并不是个案,跟资料显示,很多医生都不爱选择“被治疗”。尽管他们知道病情将会如何演变、有哪些治疗方案可供选择,通常也拥有接受任何治疗的机会及能力——但他们往往选择不。一些绝症病人在入院评估后,往往在病历上会有NCPR的标签——这意味着这个病人在危险时候,不要任何抢救措施——也就是说,他们希望人生在终结时,拒绝延长生存几小时或者几天的希望,同时也拒绝了接受伴随着心肺复苏术(CPR)和随之而来的肋骨断裂的结果。

    对于这种自主性选择,专家认为,在整个医务工作生涯中,医生们面对了太多生离死别,所以当死亡即将来临时,他们反而出奇的平静和从容。他们选择的放弃,并不是说放弃生命,而是放弃“无效治疗”。

    所谓的无效治疗,指的是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采用一切最先进的技术,来延续其生命。病人将被切开,插上导管,连接到机器上,并被持续灌药。这些情景每天都在ICU(重症监护病房)上演,当把因癌症失去意识的病人送进急诊室后,很多沉浸在巨大迷茫和悲痛中的家属,往往会下意识地选择“用一切措施抢救病人”。然而,这种抢救往往成效甚微、回天乏术。
, 百拇医药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这是鲁迅在《父亲的病》中写的场景。虽然时过境迁,但这样矛盾挣扎的心情在国人的家属中依然非常普遍。

    而那些选择放弃“无效治疗”的人,却能根据自我意识在家里宁静地离去,而家人伴随和安慰,还能更好地缓解疾病带来的疼痛。家人的临终关怀和过度医疗相比,更能让病人感到舒适和有尊严感,让他们安然度过最后的日子。根据调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种对抗癌症的“最后方式”。有一位医生曾在他的《死亡笔记》中写道:假如死亡也是一种艺术形式,那它应该更有尊严。, http://www.100md.com(邵竹林)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