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加班当成一种文化
工作,A低效性加班:心理疲惫,身体也每况愈下,B跟风性加班:讨好了老板同事,却亏待了家人,C强迫性加班:强迫了自己,换来的却是高压力,D消耗性加班:以健康为资本,换取“成功”,结语,延伸阅读——国外如何对待加班?
文/张琼不要把加班当成一种文化
文/张琼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段子。据说,京城的某互联网公司招了个日本人做研发,上班第一天就对部门同事说:“我在日本工作时是个加班狂,每天都很晚回家,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步伐。”一个月之后他毅然辞职回日本了,扔下一句话:“你们这样加班,经常睡在公司是相当不人道的。”
职场工作,哪有不加班的?似乎每人都有必须加班的理由,项目紧急、公司氛围、部门要求、老板风格、加班福利、个人意愿……正因为如此,加班也逐渐成了一种“文化”,不少企业还将此列为企业精神的第一条。久而久之,若是晚上周末没有加班,反倒说不出口。
本期,我们就各种各样的加班经历,来看看“加班文化”背后的各种“健康坑”。
A 低效性加班:心理疲惫,身体也每况愈下
试着去寻找工作中的“新鲜点”,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的日常工作内容,从中发现新的乐趣以及新的挑战。新的乐趣可以减缓每天面对大批量重复信息的厌倦感,而新的挑战则可以赋予新鲜工作激情,激发斗志。
韩轩是一名在深圳打拼的程序员,“夜夜做项目,敲码到凌晨;左右不是人,都是‘程序猿’。”韩轩一直自称“程序猿”,说话间有几分自嘲和无奈。
每个月要加多少班?韩轩没仔细算过,早出晚归是肯定的。为了省时间,韩轩经常中午和晚上都在公司吃外卖,吃完继续堆代码,每周仅有的一个休息日基本都在补觉。“有一种肥,叫做‘加班肥’,在公司工作2年,我就胖了十几斤,上楼都气喘吁吁,从前的‘高大帅’完全没了。”
工作忙、时间紧,常常是加班的原因。但韩轩认为,他的很多加班都属于低效率和无效率。就说部门为某银行开发新程序一事。当时布置工作的确时间紧、工作量大,但一个部门6个人,每人分摊到的任务,若上班时间抓紧,只要加一两天班就能完成,但很多任务事先缺少沟通,成果出来后,根本用不上,只好推倒重来,一次两次,就把时间给磨没了,之后的工作量越来越大,到最后,每人必须每天加班四五小时来赶这个项目。
正因为低效、无效导致加班太多,韩轩对工作有了倦怠情绪,甚至不想工作,而这种情绪的产生,又直接影响了韩轩的工作效率,于是往复循环,韩轩的加班仍在继续,而且越来越多。
点评:因为太多加班,韩轩已得了“职业倦怠症”,这是一种源自心理的疲惫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47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