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从“心”开始
体能的恢复一直是心脏康复的基石。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全面康复的重要环节,因而“运动”这一心脏康复中最明显的焦点,被认为是二级预防方案中能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最重要部分。
我们为什么要运动
大量证据表明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在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各个阶段都是有效的,可以稳定斑块和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减少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支架后再狭窄,降低炎症反应状态,改善内皮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保护作用。运动能提高患者的最大摄氧量和心输出量,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由于最大摄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使骨骼肌的供血、供氧充足,促进体力恢复,使我们的运动耐力明显增加,从而使我们的社会能力和精神健康得到改善。
我们该怎样运动
在我们开始运动之前,我们需要一张科学、安全、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而运动处方的制定应以因人而异、实用有效、安全可行为原则,制定与人体生理学、运动学、医学基础相适应的个体化的运动处方。首先由专科医师根据病史、诊断、治疗情况、近期体检报告,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和生活质量评估。其次由心内科医师、康复医师、运动治疗师组成的团队,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心肺功能和运动耐力,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高强度间歇有氧训练较中强度持续有氧训练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有氧代谢能力以及运动耐力。但是高强度有氧训练需要通过严谨的极量运动负荷试验,即心肺运动试验来完成,其对仪器设备、技术人员要求较高而难以广泛开展。所以本着安全、有效、依从性高这三个康复运动原则,首先进行中等强度持续有氧训练,训练过程中根据适应能力逐渐提高运动强度。
一张全面的运动处方应该包括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类型等方面的内容。
运动频率:运动频率取决于运动強度和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推荐大多数成年人的运动频率应该保持在3~5次/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是运动处方的关键因素,是处方定量化与科学性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运动的疗效和安全。可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选择运动强度,其评估的方法有心率预测法、代谢当量值、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数,主观疲劳程度分级法。心率预测法是制定运动强度较常用的方法。患者最大心率=220-年龄,最大心率的60%~80%为运动适宜心率。运动时心率增快应控制在10~20次/分,心率增快少于10次/分,可增加运动强度,大于20次/分或心率不随强度增加而增快,甚至减慢时,应停止当前运动。主观疲劳程度分级法是指运动中随着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的改变,会出现自主身体感觉的变化,根据运动时的主观感受疲劳程度,判定其强度是否适宜。大多数心脏病患者,推荐运动强度为11~15级(稍微疲劳-累)。
运动时间: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强度,当运动量一定时,运动强度提高,运动时间应相应缩短。运动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为宜。在达到靶心率状态下,持续运动15~20分钟,才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及关节肌肉状态,对人体机能的改善产生良好的影响。一般分为准备活动15~20分钟,训练活动20~30分钟,结束放松活动5~10分钟。
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步行、游泳、跑步、骑行、太极拳等)、抗阻运动、柔韧运动及其他类型等。有氧训练是心脏康复运动处方的主要组成部分;抗阻训练较有氧训练引起的心率反应较低,通过增加心内膜下的血流灌注使心肌氧的供需达到平衡;柔韧性训练可保持关节活动的灵活度,提高四肢柔韧性和力量,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运动处方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适应由小到大的运动强度和由短到长的运动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对所制定的运动处方进行调整,要求有专业医生及治疗师督导,以保证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穿戴适当的衣服和运动鞋;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避免竞技性运动;只在感觉良好时运动;饭后不做剧烈运动;根据季节调节运动,天气炎热时减少运动量、及时补充水分,天气寒冷时要保暖;运动后不宜立刻洗冷水浴或热水浴(运动后心率恢复,汗已擦干后再行温水淋浴);避免在凌晨、饱餐、饮咖啡、浓茶后进行运动。运动过程中要自我检测脉搏监测运动量。运动疗法是心脏康复中最经典、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仍需严格把握禁忌症,有以下情况者不宜进行运动疗法: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严重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病情不稳定、严重心律失常、急性感染或发热性疾病等。
心脏康复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级、二级及三级预防的重要内容和治疗手段,而运动疗法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内容,应该贯穿康复过程始终,从而达到心脏康复的目的。, 百拇医药(李树雯)
我们为什么要运动
大量证据表明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在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各个阶段都是有效的,可以稳定斑块和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减少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支架后再狭窄,降低炎症反应状态,改善内皮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保护作用。运动能提高患者的最大摄氧量和心输出量,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由于最大摄氧量和心输出量增加使骨骼肌的供血、供氧充足,促进体力恢复,使我们的运动耐力明显增加,从而使我们的社会能力和精神健康得到改善。
我们该怎样运动
在我们开始运动之前,我们需要一张科学、安全、个性化的运动处方。而运动处方的制定应以因人而异、实用有效、安全可行为原则,制定与人体生理学、运动学、医学基础相适应的个体化的运动处方。首先由专科医师根据病史、诊断、治疗情况、近期体检报告,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和生活质量评估。其次由心内科医师、康复医师、运动治疗师组成的团队,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心肺功能和运动耐力,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高强度间歇有氧训练较中强度持续有氧训练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有氧代谢能力以及运动耐力。但是高强度有氧训练需要通过严谨的极量运动负荷试验,即心肺运动试验来完成,其对仪器设备、技术人员要求较高而难以广泛开展。所以本着安全、有效、依从性高这三个康复运动原则,首先进行中等强度持续有氧训练,训练过程中根据适应能力逐渐提高运动强度。
一张全面的运动处方应该包括运动频率、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类型等方面的内容。
运动频率:运动频率取决于运动強度和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推荐大多数成年人的运动频率应该保持在3~5次/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是运动处方的关键因素,是处方定量化与科学性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运动的疗效和安全。可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选择运动强度,其评估的方法有心率预测法、代谢当量值、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数,主观疲劳程度分级法。心率预测法是制定运动强度较常用的方法。患者最大心率=220-年龄,最大心率的60%~80%为运动适宜心率。运动时心率增快应控制在10~20次/分,心率增快少于10次/分,可增加运动强度,大于20次/分或心率不随强度增加而增快,甚至减慢时,应停止当前运动。主观疲劳程度分级法是指运动中随着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的改变,会出现自主身体感觉的变化,根据运动时的主观感受疲劳程度,判定其强度是否适宜。大多数心脏病患者,推荐运动强度为11~15级(稍微疲劳-累)。
运动时间: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强度,当运动量一定时,运动强度提高,运动时间应相应缩短。运动时间一般为30~60分钟为宜。在达到靶心率状态下,持续运动15~20分钟,才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及关节肌肉状态,对人体机能的改善产生良好的影响。一般分为准备活动15~20分钟,训练活动20~30分钟,结束放松活动5~10分钟。
运动类型:包括有氧运动(步行、游泳、跑步、骑行、太极拳等)、抗阻运动、柔韧运动及其他类型等。有氧训练是心脏康复运动处方的主要组成部分;抗阻训练较有氧训练引起的心率反应较低,通过增加心内膜下的血流灌注使心肌氧的供需达到平衡;柔韧性训练可保持关节活动的灵活度,提高四肢柔韧性和力量,从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运动处方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适应由小到大的运动强度和由短到长的运动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对所制定的运动处方进行调整,要求有专业医生及治疗师督导,以保证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穿戴适当的衣服和运动鞋;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避免竞技性运动;只在感觉良好时运动;饭后不做剧烈运动;根据季节调节运动,天气炎热时减少运动量、及时补充水分,天气寒冷时要保暖;运动后不宜立刻洗冷水浴或热水浴(运动后心率恢复,汗已擦干后再行温水淋浴);避免在凌晨、饱餐、饮咖啡、浓茶后进行运动。运动过程中要自我检测脉搏监测运动量。运动疗法是心脏康复中最经典、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仍需严格把握禁忌症,有以下情况者不宜进行运动疗法: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严重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病情不稳定、严重心律失常、急性感染或发热性疾病等。
心脏康复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级、二级及三级预防的重要内容和治疗手段,而运动疗法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内容,应该贯穿康复过程始终,从而达到心脏康复的目的。, 百拇医药(李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