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 > 2006年第9期
编号:11185300
管宁何以得长寿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1日 《现代养生》 2006年第9期
    管宁是三国时期著名学者,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字幼安,生于公元158年,卒于公元241年,享年83岁。生活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原因何在呢?笔者试作初步探讨。

    1.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管宁居住的屯子,人们常常因从井里打水发生争斗,他为这件事担心,于是就买了一些打水用具,放置在井的旁边。来到井边打水的人见有这么多的打水用具,都感到很奇怪,后来听说是管宁给大家预备的,都责备自己,从此,人们再也不为打水发生争斗了。

    一邻居有头牛跑到管宁家的地里践踏庄稼,管宁发现后就把牛牵到有阴凉的地方,还给牛喂草、饮水,对这头牛的照顾胜过它家的主人,牛的主人见到自己的牛糟蹋人家的庄稼,而管宁又对牛那样关照,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似的,从此之后,这里的人们再也不为各自的私事而争论了。

    管宁家并不富裕,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是遇到亲戚、朋友、邻里有困难时,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慷慨相助。尽管他家粮食存储不满石(担)(形容米粟为数不多),还是一定要分给他们一些,救济贫困。管宁心地善良、道德高尚,《三国志·魏书·管宁传》上说他“德行卓绝,海内无偶”,他一生多行善举,多做好事。古人云:“大德必寿”,“为善者最乐”,他在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快乐,而快乐是养生的根本,也是长寿的前提。

    2.淡泊名利

    他一生淡泊名利。年轻时他与华歆同席读书,一天,有乘大夫车的经过学馆的大门口,管宁照常读书,和平时一样,而华歆立即放下书本前往门口观看,于是管宁割席与华歆分座,并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辽东太守公孙康,外任将军太守,而内心却想称王,想让管宁出来做官,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然而公孙康在管宁面前却一直不敢提及这件事(见裴注引《傅子》)。自从他去辽东,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赠送给他的财物,他都收下了,并将它收藏起来。魏文帝即位后,征召管宁。管宁渡海回归,回归之前,管宁将他在辽东原先收藏的财物都一一还给了人家。回归后,朝廷许多大臣,如司徒华歆、司空陈群、太仆陶丘一、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纷纷向皇帝推荐管宁,魏文帝征召他为太中大夫,魏明帝征召他为光禄勋,他都坚决推辞,不去就职。他视名利为粪土,不被名缰利锁所困扰,这良好的心态也是他长寿原因之一,否则争名逐利,患得患失,弄得神不守舍,心力交瘁,必然损身折寿。

    3.性情温和,神态安定

    《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裴松之注引《三傅子》说他“貌甚恭,言甚顺,观其行,邈然若不可及也,即之熙熙然,甚柔而温”,意思是说从容貌上看谦逊有礼,说话特别符合道理;从他行为上看,高远得好像不可接近,可是接近他却发现他是那样平易近人,他性情特别温和。

    一个性格温和神态安详的人,就不会动辄大发脾气,暴跳如雷,因此,也就避免了盛怒给身体带来的危害,长寿者绝大多数是性格温和的人。

    4.吟咏诗书,不改其乐

    汉朝未年他避乱居住辽东,聚众“讲诗书”,公元37年后他回归魏国。《三国志·魏书·管宁传》上说:“黄老之学使他心情愉快,他将精力和研究重点放在‘六艺’(古代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上,登堂入室,探求它的精微深奥所在。”80岁时“志无衰倦”,“吟咏诗书”,不改其乐。

    他勤奋读书,教书育人,努力做学问,直到晚年,孜孜以求,吟诵玩味诗书乐趣不减。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积极动脑可以延缓人的大脑衰老进程,并有预防脑病发生的作用。另外脑神经系统的健康,对身体其它系统有协调功效,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5.晚年“饭粥糊口,

    并日而食”

    据《三国志·魏书·管宁传》上说:“行年八十……环堵筚门,偃息穷巷,饭粥糊口,并日而食。”看来他晚年以粥为食,而且粥还很稀,两天只吃一天的饭。

    人到老年消化系统功能减退,吃稀粥易消化吸收。《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晚年节制食欲对身体大有好处。“食少无病侵”,应该说这点对于他的寿命产生积极影响,成为他延年益寿的法宝之一。

    〖编辑:求索〗

    , 百拇医药(杜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