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 > 2006年第12期
编号:11335652
老年人要以“文”养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2月1日 《现代养生》 2006年第12期
     时下,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亿,占人口总数的10.46%。怎样让数量过亿的老年人长寿,活得有价值、享受人类福祉?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真正快乐、福祉,只有15%与财富有关,85%的快乐、福祉来自心灵、精神层面,诸如生活态度、友情、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常言道:“物质永远不会人人平等,但生活快乐可以人人平等。”

    当前,社会转型,各种心理需求、种种消极社会心理相继产生,出现各种现代化社会“心病牢狱”。世界卫生组织布兰特女士预言:身心性疾病成为新世纪的一种潜在危机,人类在经过“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后,已开始进入“精神病时代”。因此,心理疗疾就成了21世纪健康主题。新时期,老年朋友要做到“三忘”、“三爱”,即“忘老”、“忘忧”、“忘我”;“爱生活”、“爱他人”、“爱自己”。这“三忘”、“三爱”,不只是对当前种种不良社会心理的很好抵御和矫治,还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养分,有较高生活哲理和生命智慧。

    人至晚年,并非路走到尽头,而是“长空古道夕阳红,梅开二度亦芳菲”。王蒙先生说得好:“人老了,应该成个哲学家,不习惯哲学的思辨,也还可以具备一个哲学的情怀,哲学的意趣,哲学光辉笼罩下的微笑、皱眉、眼泪,至少有可能获得一种哲学的沉静”(《中国老年报》2003年1月30日)。想来,老人们有点“哲学情怀”,多点“文化意识”,免得走失生活、偏离“底线”。人,不是自然存在物,而是文化存在物;不是自然人,而是文化人。人,一旦疏离了文化,就会视力短浅,生命力干涸,“百病浸身”。老年人如何以“文”养生?现略述一二。
, 百拇医药
    人活百岁,“终身学习”而不止。有学者认为:“人的一生需要学习三万天”,即“第一个一万天学习”是在1—27岁之间完成的;“第二个一万天学习”是在27—54岁之间完成的;“最后一个一万天学习”是在54—84岁之间完成的。这个“人的一生需要学习三万天”的说法,实在是以“文”养生的通俗说解。

    生活方式,文明而健康。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向全世界宣布:“个人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所谓“60%取决于自己”,主要指生活方式,它涉及到个体的生存状态及生命质量。专家直言:“生活方式决定你的健康状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集中体现在: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医学资料显示,践行这“四句话”,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病可分别减少55%、75%、50%、1/3,平均增寿10年以上。

    待人处事,超脱而通达。常说“人老而活得超脱、通达,是一种高智慧、高品味”。大凡有人性美的地方,都用超越、洒脱精神做它的底色。相对中青年来说,老年人所遇到的困难更多,尤其需要有种超越、超脱、通达精神。往小处说,这是老年心理调适上的需要;往大处说,这是一个民族文化健康的标志。若再深一层说,待人处事,需要一种文化的制约、调适和规范,超越、洒脱些看云观雾,融化掉世事冷热变故和烦恼。总之,超越、通达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催化剂,也是人格完善之母体。据载,范敬宜先生,平生逆境时间长于顺境。他走出逆境被任命为《经济日报》总编时,向上海八十多岁的老母“报喜”。不料,回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为好。老母的明达,点起一盏航灯,照亮通途。可见,人生之福,“达”为先。

    生活网面,张持而放开。老年人容易“自我封闭”,孤独、寂寞、彷徨无助,形成生命紧迫感。要尽量张持社会交往、社会生活网,参与一些力所能及又有兴趣的社会活动,保持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肖伯纳说,6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人老了,尽可能多地融入社会,舒其怀,和其人,洽其事,来应对时变,阻击衰老,活出自我,进而将闲暇金秋变成社会资源,实现“最美不过夕阳红”。

    〖编辑:求索〗, 百拇医药(张冠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