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 > 2007年第9期
编号:11499625
为人处事要讲“礼让”(上)
http://www.100md.com 2007年9月1日 《现代养生》 2007年第9期
     “礼让”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包括礼貌、礼节、谦让等内容。“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古人讲的“礼”主要是指以封建统治阶级的伦理观念为思想基础的制度和礼节;今天我们提倡的“礼”,是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讲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礼节、礼貌。古人讲“让”,是推崇让贤、让功、让利等等,但是在仁德一类的好事面前,古人是绝对不让的。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 意思是面对仁德之事,即使自己的老师在跟前也不会谦让,也要争着去做。除了动机、目的与我们不同以外,古人讲的“让”就内容来说,和我们今天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见义勇为”等大体上是相似的。

    “礼”的社会作用是很大的,几千年来,“礼”作为一种美德之所以在我国流传至今,乃至流传到周边国家及海外,是因为它能促进团结,稳定社会,有利于治国。

    讲礼可以促进团结。我国古代思想家一再主张“和为贵”。一个人要想在学习上、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广交挚友,与别人搞好团结。欲达此目的,与人交往时就要以礼相待,处处讲礼。
, 百拇医药
    讲礼还有利于治理国家。古代思想家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好与讲不讲礼有直接关系。孔子说过:“能以礼让治国乎?何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能够用礼貌和谦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难的呢?”主张用礼让治国。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晋国有位贤人叫段干木,由于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处世之道而不肯出来做官,长期过着隐居生活。魏文侯很仰慕他,就亲自拜访,段干木闻讯翻墙而去,以躲避魏文侯。尽管如此,魏文侯爱才之心不减,每次外出,只要经过段干木的家门,都用上宾之礼抚着车前的横木在段家的门前站立,以表示对段干木的敬意。文侯的车仆对他这一举动很不理解,就问文侯:“君主为什么要抚轼而站呢?”文侯解释道:“段干木是位有德行的人,他不趋赴势力,心怀高尚的理想和处世之道,虽然隐居于穷乡僻壤,但声望却远驰千里,对于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表示敬意呢?”后来,段干木终于被文侯这种礼贤下士的精神所感动,应邀到魏国辅佐魏文侯。文侯把段干木当作自己的老师一样看待。当秦国想攻打魏国的时候,有人就出来劝阻说:“魏国的君主礼敬贤人,国人盛赞他的仁惠,魏国上下精诚团结,可不能图谋魏国啊!”可见礼的作用之大!
, 百拇医药
    《史记·燕世家》还有这样一段记载:燕昭王在燕国被齐国攻破之后,为了重振燕国,卑身屈尊,用重礼招贤纳士。昭王手下有位大臣叫郭隗,他建议说:“君王如果真想招募贤士,就从我开始,您用大礼对我,还怕比我更强的人不来投奔您吗?”昭王采纳了郭隗的意见,就为郭隗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宫室,并且像对待老师那样侍奉郭隗,以表自己礼之诚意。果然,不久乐毅从魏国来了,邹衍从齐国来了,剧辛从赵国来了,其他的贤士也纷纷到燕国。一时间,燕国人才济济。昭王有了这些左膀右臂,平时又注意吊死问疾,和百姓们同甘共苦,仅用了28年,燕国就变得国殷民富,士兵们斗志昂扬,最终联合秦、楚等国共同讨伐齐国,收复了失去的国土。

    一个国家不讲礼仪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孟子说:“无礼仪,则上下乱。”如果不讲礼仪,上下级的关系就会一片混乱。试想,如果地方不听中央的,下级不接受上级的指挥,儿女不服从父母的管教,学生可以无理顶撞老师……我们的国家就会四分五裂,工厂、企业、机关就会无法生产和工作,家庭就会解体,学校的教育教学就无法进行。那才真是“国将不国”了。讲礼直接关系着国家利益,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
, 百拇医药
    为人处世要讲礼。我们生活在社会上,要和许多人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在家族中,与很多人有直系和旁系的血缘关系;在社会上、在学校里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下级关系等。这些众多的人际关系如何来维持和发展?主要是靠“礼”,不懂礼,不讲礼,我们就难以在社会上生存。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他把懂不懂礼和能不能立足于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很有道理的。

    就拿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说吧。同样是问路,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用恰当的称呼,使用礼貌语言、态度和蔼、谦虚,就能得到热情的帮助,收到满意的答复;不用称呼,以“嘿”代之,用语粗俗,态度生硬,人家就会不理睬你,有问无答。同样是在拥挤的公共场合踩了人家一脚或撞了人家一下,面带歉意,说声“对不起”,对方即使是疼痛末消,也会原谅你,小事化了;自己错了还指责对方“怕踩(撞)别到这儿来”,轻者导致一场互骂,重者动手互打,甚至可能出人命。同样的情况为什么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呢?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礼”在起作用。讲“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知“礼”,小事变大,矛盾激化。真可以说是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生活中的小事尚且是这样,联系工作、洽谈生意,涉外交往等,就更需要讲“礼”了。

    以礼待人,敬重他人,归根到底是自己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旧唐书·文苑传》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凡不拘礼仪,对人傲慢,出言不逊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心态:他们认为对别人施礼就显得自己“低三下四”;对老师或上级讲礼仪就有媚上之嫌;与他人交往时如果不傲慢一点就不足以表现自己的“高贵”;说出话来彬彬有礼会让人觉得自己怯懦。总之,都是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想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殊不知这样做恰恰是南辕北辙。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就是你尊重别人,对别人有礼貌,别人就会永远的敬重你。这句话道出了敬人与受敬之间的因果关系。(待续)

    〖编辑:安然〗, 百拇医药(施善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