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尽在踏青中
春游,古称“踏青”、“探春”等。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感受春意。而后代代相袭,盛而不衰。踏青途中,人们还喜欢做各种体育活动,如荡秋千、踢足球、放风筝、竞龙舟等。
古时踏青从立春那天就揭开序幕,到野外嬉戏玩乐,认为这样既可消灾驱邪,又能健身壮体。《岁华纪丽谱》就记载有“二月二日踏青节,群人游赏散四郊”的诗句,说的就是阴历二月春游的盛况。到了魏晋时,在“上巳节”即农历三月三日,也就是清明前后,人们在这天要到水边举行一种叫做“祓禊”的仪式,人们聚在水边沐浴、熏身,用各种草药擦洗全身,以水除垢祛病。晋代诗人张华的《后园会》诗中就说明了这一点:“阳气清明,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逸豫,桑麻滋荣;纤条披绿,翠华含英。” 随着时代的演进,“祓禊”已渐消逝,到郊野寻芳探胜的习俗则延续下来。
在唐代,春游踏青颇为流行,好友相邀到郊外游赏春色美景,或携酒相聚而饮,或探访名园,或放风筝。曾任翰林学士的诗人王涯在《春游曲二首》中写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这首诗为春天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卷。“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是杜甫笔下长安城郊曲江风景区踏青的盛景。
, 百拇医药
宋代后,踏青春游愈加盛行。诗人王令就以《春游》为题,赋诗一首:“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楼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通篇诗人在盛与衰、热闹与孤独、欢乐与悲愁的对比中,把由春游而产生的独特感受意味深长地写了出来。诗人陆游春天到郊外踏青,也写下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廓,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短短四句,诗人踏青时的所见所闻便跃然纸上。
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年踏青,看到蝶飞鸟鸣,随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天苍苍,春水漾漾。春萌萌,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鸟啼遍春堂……”全文46句,句内却嵌入了54个“春”字,自然流畅,回味无穷,可谓描尽踏青时的美好风光。清代吴友如《清明节放风筝》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就是清明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写照。
白居易《春游》诗:“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这是颇有科学道理的。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迷人的春天,阳光明媚,芳草凄凄,繁花似锦,置身于其间,可陶冶情趣,对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所引起的气机紊乱状态也能有所改善,疲乏忧愁也将如缕缕柳絮随风而去……
, 百拇医药
春游活动,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游山玩水一方面可观赏大自然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爬山涉水又可以使呼吸、循环系统得到锻炼,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脉通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进食欲。对于体质差、活动少的慢性病患者,由于春天气温回升,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脑部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又因气候冷热适度,大脑不再受冷刺激而兴奋,所以常容易感到乏力,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称之为“春困”。开展春游活动,到外面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克服“春困”。在山中、湖畔、海滨、喷泉、瀑布附近,以及广阔的原野上,空气中有大量负离子。负离子又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它进入人体后,可以调节大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人体抵抗力,还可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并具有镇痛、镇静、镇咳平喘、降血压等功效,对于高血压、气喘病、关节炎都有治疗作用。所以,慢性病患者也要珍惜春天大好时光,参加春游活动。
当然,春天也并不总是阳光常在,和风常拂,有时候倒常是春雨连绵,气候变化十分频繁。因此,在踏青春游时务须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要备足衣服,以防不测风云使人身体受凉,引起感冒等常见疾病。如外出野炊,则须注意饮食卫生,以免发生肠道疾病,也不可坐冷湿之地,还须注意避免过度疲劳。一旦遇阴雨受凉,归后可用生姜、葱白及红糖配适量水煎服,以驱风散寒,预防感冒。睡前可以热水洗足,睡时可适当垫高脚部,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达到尽快消除疲劳、恢复精神的目的。
而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了大江南北,人们在春游踏青之时,还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各项有益的娱乐活动或体育比赛,这无疑又给春气阳发的神州大地增添了几分热闹和欢乐。
〖编辑:安然〗, 百拇医药(蔡文江)
古时踏青从立春那天就揭开序幕,到野外嬉戏玩乐,认为这样既可消灾驱邪,又能健身壮体。《岁华纪丽谱》就记载有“二月二日踏青节,群人游赏散四郊”的诗句,说的就是阴历二月春游的盛况。到了魏晋时,在“上巳节”即农历三月三日,也就是清明前后,人们在这天要到水边举行一种叫做“祓禊”的仪式,人们聚在水边沐浴、熏身,用各种草药擦洗全身,以水除垢祛病。晋代诗人张华的《后园会》诗中就说明了这一点:“阳气清明,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启滞导生;禽鸟逸豫,桑麻滋荣;纤条披绿,翠华含英。” 随着时代的演进,“祓禊”已渐消逝,到郊野寻芳探胜的习俗则延续下来。
在唐代,春游踏青颇为流行,好友相邀到郊外游赏春色美景,或携酒相聚而饮,或探访名园,或放风筝。曾任翰林学士的诗人王涯在《春游曲二首》中写道:“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这首诗为春天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卷。“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是杜甫笔下长安城郊曲江风景区踏青的盛景。
, 百拇医药
宋代后,踏青春游愈加盛行。诗人王令就以《春游》为题,赋诗一首:“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楼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通篇诗人在盛与衰、热闹与孤独、欢乐与悲愁的对比中,把由春游而产生的独特感受意味深长地写了出来。诗人陆游春天到郊外踏青,也写下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廓,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短短四句,诗人踏青时的所见所闻便跃然纸上。
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年踏青,看到蝶飞鸟鸣,随口吟出一首《春词》:“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天苍苍,春水漾漾。春萌萌,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鸟啼遍春堂……”全文46句,句内却嵌入了54个“春”字,自然流畅,回味无穷,可谓描尽踏青时的美好风光。清代吴友如《清明节放风筝》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就是清明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写照。
白居易《春游》诗:“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这是颇有科学道理的。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迷人的春天,阳光明媚,芳草凄凄,繁花似锦,置身于其间,可陶冶情趣,对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所引起的气机紊乱状态也能有所改善,疲乏忧愁也将如缕缕柳絮随风而去……
, 百拇医药
春游活动,还可以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游山玩水一方面可观赏大自然的美景,使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爬山涉水又可以使呼吸、循环系统得到锻炼,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血脉通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增进食欲。对于体质差、活动少的慢性病患者,由于春天气温回升,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脑部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又因气候冷热适度,大脑不再受冷刺激而兴奋,所以常容易感到乏力,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称之为“春困”。开展春游活动,到外面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克服“春困”。在山中、湖畔、海滨、喷泉、瀑布附近,以及广阔的原野上,空气中有大量负离子。负离子又被称为“空气维生素”,它进入人体后,可以调节大脑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人体抵抗力,还可以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并具有镇痛、镇静、镇咳平喘、降血压等功效,对于高血压、气喘病、关节炎都有治疗作用。所以,慢性病患者也要珍惜春天大好时光,参加春游活动。
当然,春天也并不总是阳光常在,和风常拂,有时候倒常是春雨连绵,气候变化十分频繁。因此,在踏青春游时务须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要备足衣服,以防不测风云使人身体受凉,引起感冒等常见疾病。如外出野炊,则须注意饮食卫生,以免发生肠道疾病,也不可坐冷湿之地,还须注意避免过度疲劳。一旦遇阴雨受凉,归后可用生姜、葱白及红糖配适量水煎服,以驱风散寒,预防感冒。睡前可以热水洗足,睡时可适当垫高脚部,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达到尽快消除疲劳、恢复精神的目的。
而今,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了大江南北,人们在春游踏青之时,还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各项有益的娱乐活动或体育比赛,这无疑又给春气阳发的神州大地增添了几分热闹和欢乐。
〖编辑:安然〗, 百拇医药(蔡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