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养生”背后是现实的荒诞(2)
“绿豆包治百病”的药方子打动。与此同时,其食疗用豆宝典——红豆、绿豆、薏米、黑豆等小杂粮价格一路飙升,“涨得都没边了”。于是,公众经历一番冥思苦想、追根溯源后,发现张悟本这个“食疗大师”不仅“来路不明”,而且“形迹可疑”,甚至“居心叵测”。于是,有人将豆价疯涨,归昝于这个营养大师的忽悠,此举也未必理性。一直以来,豆类和别的蔬菜一样都是随行就市,即便在张悟本养生说之后,人们多买些豆子,需求量增加些,也断然不会出现价格飙涨的现象。究其原因,或许正如发改委所言,“除西南地区旱情、中东部地区持续低温等不利天气影响外,与极少数经营者捏造散布不实消息、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密切相关”。自去年以来,我国实行的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就了资金面的流动性过剩,为了实现保值增值,众多资金恐慌性地涌入了楼市、股市避险。而最近,随着市场资金在股市疲软和楼市调控后,炒家纷纷转向了需求大、种植规模较小,具备灾害题材炒作的农产品上面来投机。所以,一个张悟本,绝对“捂”不出全国的豆价上涨。他至多算是无意中做了炒家的帮凶、导火线,为不良投机商的囤积居奇提供了炒作素材。
, 百拇医药 反思二:张悟本忽悠百姓与煤体的良知,没有一个在电视节目中蹿红的人,像张悟本这样遭受举国一致的声讨;没有一个被证明忽悠了百姓的事件,像《百科全说》这样惹出这么大乱子。在养生进补、健康保健等伪医学方面,张悟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让舆论大起大落的“名医”。这些年,那些个“老军医”、“老专家”、“健康教母”之流在出书、讲座、问诊上骗取百姓钱财的例子多了去了。这个阶梯的搭建,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有人因此质疑媒介的失范,问题就出在他们将娱乐节目和养生节目嫁接了,戏说了养生,养生涉及人的健康生命,把养生当作娱乐,胡来肯定不行,生命安全绝对不可以娱乐化调侃。媒体的社会责任不是说说而已,当你舆论监督社会时,社会也在监督你,没有了那些无良媒体,骗术层出不穷的电视购物广告不会有如此广阔的市场,“绿豆神医”张悟本不会骗翻大江南北,张悟本倒了,那些无良媒体呢,却仿佛安然无恙,至少,我们没有听到哪怕是只言片语的道歉,更不要说什么责任的追究了。
反思三:“资本文化”时代的暴利驱动。实事求是地说,人们无意痛打落水“专家”张悟本,只是想说,这个“养生专家”背后的文化推手,值得警惕。据报道,在张悟本的背后,有文化公司在运作,张悟本的魅惑包裹在五彩缤纷的文化外衣之中。他的那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就“吃掉”了很多人的科学精神。虽然结论互相打架,但并不妨碍结果的多赢:大师们红透了(张悟本的预约号排到了2011年),幕后推手赚狠了(张悟本为公司年赚一亿),出版社盈利了(养生类图书已出版上万种,大多畅销),电视台收视率上升了。唯独倒霉的是老百姓,要么因为生吃泥鳅上了医院(四川已有上百人),要么延误治疗加重了病情,要么对各种自相矛盾的说法莫衷一是、一头雾水。类似骗子登龙术,以前就有。比如,当年大作家柯云路就写过《发现黄帝内经》,捧红了“旷世神医”胡万林,不过造出来的“胡大仙”后来被关进了铁门铁窗。江山代有“神医”出,各领风骚一阵子。要老百姓都能看清“神医”与“大仙”真面目,不容易。因为他们背后的那股文化妖风,总能制造“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乱。在“神医”的背后,是文化与资本的捆绑。文化要真正满足公众的多元需求,就不能简单地让它变成资本代言的工具。否则,文化就会帮助制造那些欺世盗名的“大仙”与媚权愚民的“大师”。而满足公众文化需要的一个起码前提,就是满足公众普通而自由的诉求表达。遗憾的是,当张悟本将养生书籍卖到几百万册以上时,我们却鲜少能够看到相关的文化博弈,张悟本摔下神坛,也并不是来自公众自由文化的力量。这样的文化错乱,其实才是最值得警醒的。它意味着,在资本对文化的强势控制之下,公众既无力阻止某种文化妖风的生成,也无力将之及时祛散。真正砸破张悟本神医“面具”的,不是文化的力量,而是那一粒绿豆的重量。面对“神医”张悟本被如此揭下面皮,在文化表达权相对逼仄,文化力量难以充分自由博弈的今天,要让公众真正看清楚那些错乱的文化面目,是多么艰难的事。
, 百拇医药
反思四:更应关注“食疗怪论”背后的社会现实。老百姓为什么会对一个骗子一样的“养生专家”奉若神灵,盲目崇拜,被那些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养生方法唬得团团转,宁愿不相信进口医疗设备也要相信大师们,痛定思痛,我们不能不反思这些年来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方面的精神干涸症,为一些污水浊流浸润百姓的私人空间制造了条件。然而这些还并非是“食疗怪论”走红的罪魁祸首,最大的推手恰恰是“怪论”背后的社会现实,具体来说,怕是看病贵、看病难、以及医疗的社会公信力不断下降等原因。当就诊号和专家号可以被黄牛倒卖,当出厂价15元的芦笋片可以卖到230元,一种名叫恩丹西酮的治癌药,从医院出来,利润竟是20倍,当小康之家可能因病一夜致贫,人们只能被迫去自学“不生病的智慧”,只能迷信“求医不如求己”的谎言。
反思五:养生科普不能“戏说”,准入制度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养生热不断升温,市场上的保健书仅此两年间就出版发行了6000多种,目前全国共有2.1万多种大众健康类图书,400多家出版社介入,数量惊人,竞争激烈。由于缺乏相应的准入门槛,一些理论偏颇、缺乏科学依据的鱼目之品充斥其中,“养生”观点打架,怪论盛行,“戏说”不绝。著者少,编者多,枪手每写千字付30~50元费用,出版社情愿找枪手也不肯请专家,拼凑严重,杂乱无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因此,在类似的事件频繁发生后,专家提出在加大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从加强立法和完善制度人手,建立牢固的中医科普“防火墙”,不让那些骗子有空可钻。健康科普一定要在科学基础上普及知识。健康养生是科学,不是影视娱乐节目,不能“戏说”,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不负责任,就会误导受众,甚至伤害生命。因此,中医科普养生讲座应该由中医的大专家来做,要有资质要求,要有准入门槛,不能什么人都可以讲。因此,尽快建立国家养生保健科普宣传方面的资格准入审查机制和所讲内容的专业审查机制,设置一道坚强的防火墙已经势在必行。养生保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一旦出现理论偏颇、缺乏科学基础的歪理邪说,必定危害不浅。当前,我国健康保健方面的立法还相对薄弱,呼吁尽快出台健康科普管理条例。日本政府对养生保健高度重视,而且以国家法律的形式颁布了《饮食教育基本法》。正是由于大力宣传、普及慢性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日本高血压等慢性病近半个世纪内逐年下降。这些好做法值得借鉴。
, 百拇医药
反思六:谁来填补我国传统中医养生市场的空白。我国只有6.48%的人具备卫生素养,亟待提高其综合素质。养生书籍大多打着中医的旗号,但能够反映中医特色的不多,更无法传承我国中医的精髓,讲养生、写养生,外行比内行更胆大,真是无知者无畏,这对群众接受正确的预防保健知识产生了严重误导,也是对中华医药瑰宝的玷污。从另一个层面也告诉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13亿人的需求潜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职能部门和医药专家学者应该勇于担当,组织专家编写通俗的养生理论书籍和科普读物,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把那些奇谈怪论的养生书挤出市场,以正视听,培养人们科学养生,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中国传统的养生观是“以顺为养”,就是随心、随意、随时、随缘,不能有“刻意”的成分。乱讲养生术,只能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完)
编辑:修远
共2页, 百拇医药(邹德萍 陈进之)
, 百拇医药 反思二:张悟本忽悠百姓与煤体的良知,没有一个在电视节目中蹿红的人,像张悟本这样遭受举国一致的声讨;没有一个被证明忽悠了百姓的事件,像《百科全说》这样惹出这么大乱子。在养生进补、健康保健等伪医学方面,张悟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让舆论大起大落的“名医”。这些年,那些个“老军医”、“老专家”、“健康教母”之流在出书、讲座、问诊上骗取百姓钱财的例子多了去了。这个阶梯的搭建,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有人因此质疑媒介的失范,问题就出在他们将娱乐节目和养生节目嫁接了,戏说了养生,养生涉及人的健康生命,把养生当作娱乐,胡来肯定不行,生命安全绝对不可以娱乐化调侃。媒体的社会责任不是说说而已,当你舆论监督社会时,社会也在监督你,没有了那些无良媒体,骗术层出不穷的电视购物广告不会有如此广阔的市场,“绿豆神医”张悟本不会骗翻大江南北,张悟本倒了,那些无良媒体呢,却仿佛安然无恙,至少,我们没有听到哪怕是只言片语的道歉,更不要说什么责任的追究了。
反思三:“资本文化”时代的暴利驱动。实事求是地说,人们无意痛打落水“专家”张悟本,只是想说,这个“养生专家”背后的文化推手,值得警惕。据报道,在张悟本的背后,有文化公司在运作,张悟本的魅惑包裹在五彩缤纷的文化外衣之中。他的那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就“吃掉”了很多人的科学精神。虽然结论互相打架,但并不妨碍结果的多赢:大师们红透了(张悟本的预约号排到了2011年),幕后推手赚狠了(张悟本为公司年赚一亿),出版社盈利了(养生类图书已出版上万种,大多畅销),电视台收视率上升了。唯独倒霉的是老百姓,要么因为生吃泥鳅上了医院(四川已有上百人),要么延误治疗加重了病情,要么对各种自相矛盾的说法莫衷一是、一头雾水。类似骗子登龙术,以前就有。比如,当年大作家柯云路就写过《发现黄帝内经》,捧红了“旷世神医”胡万林,不过造出来的“胡大仙”后来被关进了铁门铁窗。江山代有“神医”出,各领风骚一阵子。要老百姓都能看清“神医”与“大仙”真面目,不容易。因为他们背后的那股文化妖风,总能制造“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乱。在“神医”的背后,是文化与资本的捆绑。文化要真正满足公众的多元需求,就不能简单地让它变成资本代言的工具。否则,文化就会帮助制造那些欺世盗名的“大仙”与媚权愚民的“大师”。而满足公众文化需要的一个起码前提,就是满足公众普通而自由的诉求表达。遗憾的是,当张悟本将养生书籍卖到几百万册以上时,我们却鲜少能够看到相关的文化博弈,张悟本摔下神坛,也并不是来自公众自由文化的力量。这样的文化错乱,其实才是最值得警醒的。它意味着,在资本对文化的强势控制之下,公众既无力阻止某种文化妖风的生成,也无力将之及时祛散。真正砸破张悟本神医“面具”的,不是文化的力量,而是那一粒绿豆的重量。面对“神医”张悟本被如此揭下面皮,在文化表达权相对逼仄,文化力量难以充分自由博弈的今天,要让公众真正看清楚那些错乱的文化面目,是多么艰难的事。
, 百拇医药
反思四:更应关注“食疗怪论”背后的社会现实。老百姓为什么会对一个骗子一样的“养生专家”奉若神灵,盲目崇拜,被那些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养生方法唬得团团转,宁愿不相信进口医疗设备也要相信大师们,痛定思痛,我们不能不反思这些年来我国公共医疗卫生方面的精神干涸症,为一些污水浊流浸润百姓的私人空间制造了条件。然而这些还并非是“食疗怪论”走红的罪魁祸首,最大的推手恰恰是“怪论”背后的社会现实,具体来说,怕是看病贵、看病难、以及医疗的社会公信力不断下降等原因。当就诊号和专家号可以被黄牛倒卖,当出厂价15元的芦笋片可以卖到230元,一种名叫恩丹西酮的治癌药,从医院出来,利润竟是20倍,当小康之家可能因病一夜致贫,人们只能被迫去自学“不生病的智慧”,只能迷信“求医不如求己”的谎言。
反思五:养生科普不能“戏说”,准入制度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养生热不断升温,市场上的保健书仅此两年间就出版发行了6000多种,目前全国共有2.1万多种大众健康类图书,400多家出版社介入,数量惊人,竞争激烈。由于缺乏相应的准入门槛,一些理论偏颇、缺乏科学依据的鱼目之品充斥其中,“养生”观点打架,怪论盛行,“戏说”不绝。著者少,编者多,枪手每写千字付30~50元费用,出版社情愿找枪手也不肯请专家,拼凑严重,杂乱无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因此,在类似的事件频繁发生后,专家提出在加大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从加强立法和完善制度人手,建立牢固的中医科普“防火墙”,不让那些骗子有空可钻。健康科普一定要在科学基础上普及知识。健康养生是科学,不是影视娱乐节目,不能“戏说”,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不负责任,就会误导受众,甚至伤害生命。因此,中医科普养生讲座应该由中医的大专家来做,要有资质要求,要有准入门槛,不能什么人都可以讲。因此,尽快建立国家养生保健科普宣传方面的资格准入审查机制和所讲内容的专业审查机制,设置一道坚强的防火墙已经势在必行。养生保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一旦出现理论偏颇、缺乏科学基础的歪理邪说,必定危害不浅。当前,我国健康保健方面的立法还相对薄弱,呼吁尽快出台健康科普管理条例。日本政府对养生保健高度重视,而且以国家法律的形式颁布了《饮食教育基本法》。正是由于大力宣传、普及慢性病防治的相关知识,日本高血压等慢性病近半个世纪内逐年下降。这些好做法值得借鉴。
, 百拇医药
反思六:谁来填补我国传统中医养生市场的空白。我国只有6.48%的人具备卫生素养,亟待提高其综合素质。养生书籍大多打着中医的旗号,但能够反映中医特色的不多,更无法传承我国中医的精髓,讲养生、写养生,外行比内行更胆大,真是无知者无畏,这对群众接受正确的预防保健知识产生了严重误导,也是对中华医药瑰宝的玷污。从另一个层面也告诉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13亿人的需求潜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职能部门和医药专家学者应该勇于担当,组织专家编写通俗的养生理论书籍和科普读物,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把那些奇谈怪论的养生书挤出市场,以正视听,培养人们科学养生,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中国传统的养生观是“以顺为养”,就是随心、随意、随时、随缘,不能有“刻意”的成分。乱讲养生术,只能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完)
编辑:修远
共2页, 百拇医药(邹德萍 陈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