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 > 2013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681939
重要的是“土壤”,而不是“雨水”(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0月1日 现代养生·上半月2013年第10期
     整合思维的前提是什么?自然界是个整体,大小万物互生互动,互相影响,有诸内必行诸外,因为根据外界表现所以可以根据“象”去把握“内”,他并不很注重区分对象的层次,他注重表象信息,并且尽可能加以全面细微地捕获,同时注重表象和周遭的相互关系,而且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个认知过程当中主体是参与的,主体是互动的,就像李时珍说的“内景”、“反观”,就像我们临床诊断过程当中主体是参与的,这是和西方分析思维不一样的。西方分析思维有个前提,减少干扰,把客体给剥离开来。那么这个思维方法的特点,我只能抛一些观点,它在信息获取过程比较注重整体表象以及和周遭的关系,就是孙老师说的“周遭的联系”,信息转换过程、加工过程,比如摩斯识别、寻找匹配或者模糊识别……信息加工过程应该说不重视或者说缺乏逻辑推理,因为中国有种很明确的说法,中国人行事逻辑是先天不足,但是却非常注重认识主体的参与。临床诊疗过程当中其实认识主体的参与非常重要,并且不断做出微调(即认识过程当中,客体做出反应,不断做出微调),所以这个思维过程有人认为过程特点很明显,他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反反复复完成的。就像许教授说的,他观察那个孩子要特定的氛围,主客体之间有个互动,然后才完成。这个思维的要素就比一般的认知思维要多两个层次,一个就是环境因素,环境有影响,一个就是主体怎么参与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6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