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家、养生家的养生思想
晋人嵇康(224~263,一说223~262)认为,养身的目的是长寿。嵇康养生思想的核心是“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他指出:“形情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提出形神互相依存,形神兼养的思想。他认为,养生应包括“保神”和“养身”两个方面。在“保神”方面,强调“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他把“名利不灭”、“喜怒不除”、“声色不去”、“滋味不绝”、“神虑消散”称为养生的“五难”。
晋人葛洪(284~364或343),是东晋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葛洪的养生术分为“内修”与“外养”两部分。“内修”,即指修身养性,多指精神方面的修炼。其宗旨是“守一”,即思想专一,精神集中。具体方法是“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寂静无为,忘其形骸”,即忘掉一切烦恼,杜绝一切志趣,就可以永生不老。他的内修比嵇康增加了神学色彩,部分可以收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外养”即指修炼人体的具体方法。
唐代孙思邈(581~682)是唐代医学家和养生家,享年百余岁。他的养生术主要有五点:一是行气引导法;二是腰痛导引法;三是天竺婆罗门按摩法;四是饮食养生法;五是育儿保健法。他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又说:“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他赞成前人提出的“食欲有节”、“不欲饱食”;他说:“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在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盈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帷帐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堪风寒也。”他主张幼儿在大自然中锻炼。
唐人司马承祯(674~735)认为养生分五个步骤进行:“斋戒”——洁身节食,“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身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这是对饮食卫生的要求;“安处”——身居静室,“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则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坐,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以合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这是对通气和采光对人体影响的认识;“存想”——收心复性,“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见,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如果思想集中,不受干扰,就不会产生疾病;“坐忘”——遗形忘我,“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神解”——超脱生死。五条中,前两条偏重养生,后者偏重养心。 (陈文贵)
晋人葛洪(284~364或343),是东晋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葛洪的养生术分为“内修”与“外养”两部分。“内修”,即指修身养性,多指精神方面的修炼。其宗旨是“守一”,即思想专一,精神集中。具体方法是“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寂静无为,忘其形骸”,即忘掉一切烦恼,杜绝一切志趣,就可以永生不老。他的内修比嵇康增加了神学色彩,部分可以收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外养”即指修炼人体的具体方法。
唐代孙思邈(581~682)是唐代医学家和养生家,享年百余岁。他的养生术主要有五点:一是行气引导法;二是腰痛导引法;三是天竺婆罗门按摩法;四是饮食养生法;五是育儿保健法。他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又说:“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他赞成前人提出的“食欲有节”、“不欲饱食”;他说:“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在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盈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在帷帐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堪风寒也。”他主张幼儿在大自然中锻炼。
唐人司马承祯(674~735)认为养生分五个步骤进行:“斋戒”——洁身节食,“斋乃洁净之务,戒乃节身之称。有饥即食,食勿令饱”。这是对饮食卫生的要求;“安处”——身居静室,“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则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坐,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以合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这是对通气和采光对人体影响的认识;“存想”——收心复性,“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见,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如果思想集中,不受干扰,就不会产生疾病;“坐忘”——遗形忘我,“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神解”——超脱生死。五条中,前两条偏重养生,后者偏重养心。 (陈文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