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下半月》 > 2010年第2期
编号:12043889
效仿后稷济万家(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2月1日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早在2008年的时候,联合国就把这一年定为世界马铃薯年,同时将马铃薯列入四大口粮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缓解粮食紧缺,而且还因为马铃薯本身具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由于饮食习惯的关系,过去我们对马铃薯的认识不多,只知道马铃薯既是蔬菜,也是粮食。实际上它不仅富含蛋白质,而且维生素含量是所有的粮食作物里面最全的。据营养学专家介绍,人体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它也都有。有关专家曾经做过实验,148克马铃薯(大马铃薯一个,小马铃薯四五个),每天一份,就基本上能满足维生素和营养的需求。在很多国家马铃薯都已经成为餐桌上的主食,在欧洲很多国家甚至成为皇家食品。此外,马铃薯还具有美容作用。马铃薯的这些优点,不得不让人对其追捧。

    今天的我们食用的马铃薯有百分之十是来自天津的一位老专家选育的,她就是被昔日的人们称为“土豆大姐”,如今则称为“土豆奶奶”的马铃薯育种专家的王炳君研究员。

    父亲对她说:“你要是真有本事就一步一步向上走,没本事留在农村也不冤枉。”
, http://www.100md.com
    年过七旬的王炳君,1936年出生在盛产苹果的山东烟台,这或许是她与果蔬结缘的根本之所在吧。出于对农业的深厚感情,王炳君毅然地选择了河北农业大学的果蔬专业。1962年,王炳君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父亲是“老八路”,革命了一辈子,非要把这个独生女送到基层农村去接受劳动锻炼,父亲对她说:

    “你要是真有本事就一步一步向上走。没本事留在农村也不冤枉。”那时农村没地方安排大学生,王炳君本来打算进张裕葡萄酒公司,可是后来却被安排进了天津市蔬菜研究所。

    刚毕业那会儿,年轻的王炳君充满着青春激情,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几十公里外的塘沽搞“蹲点”。期间,在农民家里吃饭,别人都是可以吃4顿的,而作为学生就只能吃2顿,上午10点一顿,下午17点一顿。年轻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点食物怎么可能够吃呢?王炳君有时饿得前胸贴后背,甚至都懒得说话。她在农村蹲点4年多,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刘宗樊院长的话说就是‘改造’无止境。”王炳君发出爽朗的笑声。提起刘宗樊,王炳君笑过之后,语调低沉下来,娓娓地说道:“刘院长在最关键和最困难的时候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关怀与支持。”
, 百拇医药
    据了解,现在我国每年需要马铃薯微型种薯50亿粒,但实际上农民可获得的仅2亿粒,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缺口。就天津地区而言,种植面积仅3万多亩,产量远远不够需求,每年都得从东北等地调种500多万公斤。王炳君参与并亲眼目睹了调运马铃薯种的庞大的工程劳民伤财。“马铃薯退化是病毒原因还是遗传原因?”“这个问题就真的那么难以解决吗?”一连串的问题萦绕在王炳君的脑海里。

    当时天津蔬菜研究所已经立项,组织专家研究讨论马铃薯退化课题,力求寻找到马铃薯退化的根本原因,从而解决这一困惑百年的世界性科研难题。得知这个消息后,王炳君找到时任院长的刘宗樊,请求参加这个课题的科研攻关。刘宗樊见这个刚毕业没多久的“黄毛丫头”一脸认真的样子,不禁笑了笑。从事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多年的刘宗樊深知此项工作的艰巨性,作为领导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提醒下属,于是耐心地对王炳君说:“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远比你想象的还要难,也许研究了一辈子也得不出任何结果……”可是听了刘宗樊的话后,王炳君并不为之所动,反而更加强烈地请求参加这个课题。这时,刘宗樊不得不认真地看了看王炳君,通过她的眼神,刘宗樊看到了坚毅与执著,更能看到从她身上透露出来的一股对事业的那种执著。刘宗樊似乎从王炳君身上看到了希望,毅然同意了她的请求。
, http://www.100md.com
    成功的花

    冰心有首题为《成功的花》的清新、隽永的小诗,这样写道: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王炳君在科研之路上遇到不少坎坷,但是她总是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忘我地投入到马铃薯的选育工作。当时马铃薯退化研究分为三个派系,一是“高温学说”;二是“衰老学说”;还有一个就是王炳君支持的“病毒学说”。从参加到这个枯燥的研究课题以后,王炳君每天都要花费很长时间,乘车往返距离天津市区几十公里以外的塘沽科研基地,工作十分辛苦。

    艰辛的科研工作,几乎占用了王炳君的所有时间。结婚后,为了支持她的工作,丈夫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孩子长到好几岁了,在家照顾孩子就要影响地里的马铃薯管理,于是她就把小孩带到农村,放到农村育红班里,或把孩子带在身边与农民一起种马铃薯。一日,孩子哭闹不止,缠着王炳君不让她走。老乡邻居们都劝她,有的说:“你就在家陪孩子玩一天吧,基地上多一个少一个,多去一天少去一天,没关系。”,有的说:“这个孩子太可怜了,妈妈整天不在家,他总跟小猫小狗玩儿……”听了邻居们的话后,王炳君心里一阵酸楚,强忍着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儿。她何尝不想在家做做家务,照看孩子,尽到一个做妻子,做母亲的责任和义务。可是马铃薯退化问题一日不解决,我国对马铃薯的迫切需求问题就一日得不到解决,想想农民们苛求的眼神,王炳君咬咬牙,还是去追求着她的理想。
, 百拇医药
    王炳君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来,一直在奔波,每天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科研攻关的生活。后来受“文革”影响,马铃薯退化的“病毒学说”被说成是“反动”的。经过几年的研究,很快就要出成果了,却突然被停止,王炳君十分不解,时常被逼得痛哭流涕。但是哭过气过之后,继续顶着巨大压力搞她的研究。

    “科研是艰难的,而且还要必须抵挡住世俗的偏见。特别是原创性科研,别人没做过。”王炳君语重心长地说道。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落实政策,此时“马铃薯种退化是病毒所致”这一论断也已被学术界所确认。王炳君本想自己的科研环境应该得到改善了。但是当时王炳君马铃薯的科研课题国家仍不给立项,没有经费、条件和助手,她就顶着极大的风险继续她的“黑课题”。没助手她就自己一个人干多个人的活儿;没有科研经费,她就自费搞研究。下乡住便宜的旅馆或办公室,骑自行车下地,千方百计地把试验数据拿到手。

    没有助手,没有科研经费这些困难都难不倒王炳君,然而没有试验田可就难住了她,她有时候甚至急得直哭。后来她找到一块没人要的用来堆沙石的三角地,继续她的研究。王炳君的那些马铃薯苗,一株株小小嫩绿色的幼苗,赢弱、渺小,弱不禁风,但一股昭示着生命的力量欲冲出玻璃瓶。王炳君看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说不出的高兴。每一株幼小的马铃薯苗都凝聚着王炳君的心血,都寄予着她的希望。有一天,正当王炳君欣慰地观赏, http://www.100md.com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