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阴阳学说(一):广义阴阳
【摘要】 阴阳学说构成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初学中医者的必修科目,而阴阳的涵义实有广义、狭义之分,其中广义阴阳的内涵与西哲之唯物论存在异同且互有长短,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将有助于初学者形成正确的思路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 阴阳学说;基础理论;中医教学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1]。”张介宾就此作出发挥:“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2]。”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是入门者的必修科目,它所蕴含的哲学文化思想及其与西方哲学的异同,都是初学中医者亟需掌握的。
作者认为,阴阳的概念当有广义、狭义之分。本文先讨论广义阴阳。
, http://www.100md.com
1广义阴阳的涵义
广义阴阳,将事物的一切存在形式都归结为“阴”,而事物发展变化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内在动力和规律,则属于“阳”。以生命之源——水为例:液态水、冰块和水蒸汽都是水分子的存在形式,都属阴的范畴;三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变的过程和机制,则属阳的范畴。依此类推,阴代表构成一个生命个体的一切物质要素的总和,阳代表这个个体维持其生存、成长、蜕变等生命活动的能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此概括为“阳化气,阴成形[1]”,《 素问·阴阳离合论》称之为“阳予之正,阴为之主[1]”。
2广义阴阳与西哲之唯物论的异同
2.1广义阴阳与唯物论的相似点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皆由“气”构成。“通天下一气耳[3]”(《庄子》)。这里的“气”,即包含物质性的“阴”和功能性的“阳”这两大要素,二者缺一不可,须臾不得分离,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与西哲之唯物论确有共通之处,后者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本性,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百拇医药
2.2广义阴阳与唯物论的不同点
在看待前述两大要素的侧重点上,中国古代哲学家却与西方唯物论者有着质的区别。唯物论更侧重物质因素,虽然它也强调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存在决定意识”乃是其核心思想。阴阳学说则着重突出阳一方面的作用,《易经》对此可谓开宗明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4]。”“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4]。”乾卦代表纯阳、至刚,坤卦代表纯阴、至柔,六十四卦以乾、坤二卦为基础。从两卦的《彖》辞可以看出,乾对坤而言处于主导、支配的地位,坤对乾则是从属、配合的关系。阳给了生命以起点,阴才能对之孕育、培养。这种阳始阴成、阳主阴从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至深,自然也成为中医理论思维的基石。
3试论广义阴阳对中医基础教学的指导意义
3.1指导学生形成研习中医的正确思路
广义之阴,即生命的物质基础,亦称为“形”;广义之阳,即生命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亦称为“神”。神不单指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是人体全部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的总和。古人对神机的重视程度显然超过了形质。“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5]”(《荀子》)。“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6]”(《淮南子》)。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受此影响,非常重视对生命机能的调护。《黄帝内经》判定健康与否的最高标准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1]”,评价医工水平高低的基本准则为“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1]”。
中医脉诊,首先要体察脉象有无神气,亦称胃气,即和缓从容、严整有力之象,《黄帝内经》称之“胃脘之阳[1]”,体现人体维持生机、抵抗疾病的能力。病家只要神机不散乱,皆属可调治之例;若见纯阴无阳之脉象,《黄帝内经》称其为“真藏脉[1]”,亦称“悬绝[1]”,此等无神之脉“见则为败,败必死也[1]”,故“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1]”(《素问·阴阳别论》)。
神与形的主次关系,在传统体育运动中表现得也很明确。“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摄生三要》)。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指修炼气功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而“以意领气、以气贯形”作为太极拳的练功要领,也着意于神对形的驾驭作用。
, 百拇医药
就养生保健而言,中医并不刻意追求摄入营养的全面丰富,更反对过度依赖药物以图防病延年的做法,而是强调新陈代谢的顺畅和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这一点在儿科显得尤为重要。儿童因为初生,所以生命机能旺盛,中医称其为“纯阳之体”;因为初生,所以形质娇嫩、功能脆弱,中医亦称其“稚阴稚阳”。中医历来有“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的古训,哺育儿童须注意避免其脏腑摄取营养元素和排泄代谢产物之功能超负荷运转。
总之,通过对广义阴阳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形神统一,形随神聚”的思维框架,为更进一步学习中医理论打下坚实基础,也会对未来的临床、科研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3.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是在各自所根植的哲学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相比较而言,中医着眼于宏观整体,侧重广义之阳,因而擅长调治各类功能失调性疾病。所谓行气活血、利湿消肿、泻火解毒、温阳散寒等治疗手段,都是为恢复人体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而非直接针对各种毒素和病变本身而设的,如果组织器官发生难以逆转的实质性病变,就尽可能维护其残余功能。西医则重视从微观上探知人体的奥秘和疾病的本质,对人体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的研究早已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且善于通过手术对发生病变的组织器官进行切除、移植、置换等根本性的改造。中医固然可以为很多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减轻痛苦,可以让部分癌症患者带瘤生存,还可以使某些急危重症患者脱离险境,但有的宣传资料中所谓中药在抗血栓、抗肿瘤、降血糖等方面足以完全取代西药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初学中医者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 http://www.100md.com
当细菌、病毒等外界致病因素侵入人体时,中医主张调动机体卫外功能,将之逐出体外;西医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则是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其目的在于消灭而不仅仅是驱赶致病微生物。当外感病出现高热、剧烈咳嗽等症状时,宜因势利导,以祛风、解表、宣肺为大法,强化机体防御职能以驱邪外出,病情严重者可以配合应用抗生素。倘若对中医一知半解,只关注表象且混淆中西医理论,滥用清热解毒、清肺泻火类中药,非但不能抑菌杀毒,反而只会削弱人体防御功能,如再配以敛肺止咳、养阴润肺之品,更会引外邪深入体内,触犯开门揖盗、闭门留寇之戒。
因此,实现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将传统中医理论完全纳入现代医学体系,更不能以西医理论指导中医实践。相反,笔者主张把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置于同一平台,双方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一理念应该贯穿于中医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牛兵占,陈志强,徐树楠等编著.中医经典通释:黄帝内经.第2版.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09~434.
, http://www.100md.com
[2]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2006年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3~4.
[3]王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庄子.第1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6.
[4]王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易经.第1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1~18.
[5]王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荀子.第1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20.
[6]王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淮南子.第1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11., 百拇医药(刘彬 李平)
【关键词】 阴阳学说;基础理论;中医教学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1]。”张介宾就此作出发挥:“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2]。”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是入门者的必修科目,它所蕴含的哲学文化思想及其与西方哲学的异同,都是初学中医者亟需掌握的。
作者认为,阴阳的概念当有广义、狭义之分。本文先讨论广义阴阳。
, http://www.100md.com
1广义阴阳的涵义
广义阴阳,将事物的一切存在形式都归结为“阴”,而事物发展变化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内在动力和规律,则属于“阳”。以生命之源——水为例:液态水、冰块和水蒸汽都是水分子的存在形式,都属阴的范畴;三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变的过程和机制,则属阳的范畴。依此类推,阴代表构成一个生命个体的一切物质要素的总和,阳代表这个个体维持其生存、成长、蜕变等生命活动的能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此概括为“阳化气,阴成形[1]”,《 素问·阴阳离合论》称之为“阳予之正,阴为之主[1]”。
2广义阴阳与西哲之唯物论的异同
2.1广义阴阳与唯物论的相似点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皆由“气”构成。“通天下一气耳[3]”(《庄子》)。这里的“气”,即包含物质性的“阴”和功能性的“阳”这两大要素,二者缺一不可,须臾不得分离,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与西哲之唯物论确有共通之处,后者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本性,物质是运动的载体,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 百拇医药
2.2广义阴阳与唯物论的不同点
在看待前述两大要素的侧重点上,中国古代哲学家却与西方唯物论者有着质的区别。唯物论更侧重物质因素,虽然它也强调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存在决定意识”乃是其核心思想。阴阳学说则着重突出阳一方面的作用,《易经》对此可谓开宗明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4]。”“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4]。”乾卦代表纯阳、至刚,坤卦代表纯阴、至柔,六十四卦以乾、坤二卦为基础。从两卦的《彖》辞可以看出,乾对坤而言处于主导、支配的地位,坤对乾则是从属、配合的关系。阳给了生命以起点,阴才能对之孕育、培养。这种阳始阴成、阳主阴从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至深,自然也成为中医理论思维的基石。
3试论广义阴阳对中医基础教学的指导意义
3.1指导学生形成研习中医的正确思路
广义之阴,即生命的物质基础,亦称为“形”;广义之阳,即生命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亦称为“神”。神不单指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是人体全部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的总和。古人对神机的重视程度显然超过了形质。“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5]”(《荀子》)。“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6]”(《淮南子》)。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受此影响,非常重视对生命机能的调护。《黄帝内经》判定健康与否的最高标准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1]”,评价医工水平高低的基本准则为“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1]”。
中医脉诊,首先要体察脉象有无神气,亦称胃气,即和缓从容、严整有力之象,《黄帝内经》称之“胃脘之阳[1]”,体现人体维持生机、抵抗疾病的能力。病家只要神机不散乱,皆属可调治之例;若见纯阴无阳之脉象,《黄帝内经》称其为“真藏脉[1]”,亦称“悬绝[1]”,此等无神之脉“见则为败,败必死也[1]”,故“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1]”(《素问·阴阳别论》)。
神与形的主次关系,在传统体育运动中表现得也很明确。“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摄生三要》)。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指修炼气功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而“以意领气、以气贯形”作为太极拳的练功要领,也着意于神对形的驾驭作用。
, 百拇医药
就养生保健而言,中医并不刻意追求摄入营养的全面丰富,更反对过度依赖药物以图防病延年的做法,而是强调新陈代谢的顺畅和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这一点在儿科显得尤为重要。儿童因为初生,所以生命机能旺盛,中医称其为“纯阳之体”;因为初生,所以形质娇嫩、功能脆弱,中医亦称其“稚阴稚阳”。中医历来有“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的古训,哺育儿童须注意避免其脏腑摄取营养元素和排泄代谢产物之功能超负荷运转。
总之,通过对广义阴阳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形神统一,形随神聚”的思维框架,为更进一步学习中医理论打下坚实基础,也会对未来的临床、科研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3.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西医的区别
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是在各自所根植的哲学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相比较而言,中医着眼于宏观整体,侧重广义之阳,因而擅长调治各类功能失调性疾病。所谓行气活血、利湿消肿、泻火解毒、温阳散寒等治疗手段,都是为恢复人体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而非直接针对各种毒素和病变本身而设的,如果组织器官发生难以逆转的实质性病变,就尽可能维护其残余功能。西医则重视从微观上探知人体的奥秘和疾病的本质,对人体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的研究早已达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且善于通过手术对发生病变的组织器官进行切除、移植、置换等根本性的改造。中医固然可以为很多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减轻痛苦,可以让部分癌症患者带瘤生存,还可以使某些急危重症患者脱离险境,但有的宣传资料中所谓中药在抗血栓、抗肿瘤、降血糖等方面足以完全取代西药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初学中医者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 http://www.100md.com
当细菌、病毒等外界致病因素侵入人体时,中医主张调动机体卫外功能,将之逐出体外;西医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则是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其目的在于消灭而不仅仅是驱赶致病微生物。当外感病出现高热、剧烈咳嗽等症状时,宜因势利导,以祛风、解表、宣肺为大法,强化机体防御职能以驱邪外出,病情严重者可以配合应用抗生素。倘若对中医一知半解,只关注表象且混淆中西医理论,滥用清热解毒、清肺泻火类中药,非但不能抑菌杀毒,反而只会削弱人体防御功能,如再配以敛肺止咳、养阴润肺之品,更会引外邪深入体内,触犯开门揖盗、闭门留寇之戒。
因此,实现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将传统中医理论完全纳入现代医学体系,更不能以西医理论指导中医实践。相反,笔者主张把中医与西医、传统与现代置于同一平台,双方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这一理念应该贯穿于中医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牛兵占,陈志强,徐树楠等编著.中医经典通释:黄帝内经.第2版.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09~434.
, http://www.100md.com
[2]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2006年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3~4.
[3]王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庄子.第1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6.
[4]王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易经.第1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1~18.
[5]王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荀子.第1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20.
[6]王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淮南子.第1版.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11., 百拇医药(刘彬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