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丰耀:民间“抗艾”老人的大爱情怀(1)
一个贫困、封闭、落后的小山村,有一群因为卖血感染艾滋病的村民,死亡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绝望、恐惧的阴霾包围着整个村子。淳朴、善良的村民在默默地承受着,茫然无助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年轻人赵得意和商琴琴不甘心生命就这样终结,他们要追求幸福,多活一天是一天,多活一天就要带着希望过一天。生命是如此的绚烂,艾滋病魔却更加可怕,人性在极度压抑中变得张狂、扭曲。最终,他们在新婚的小屋中死去,幸福生活对他们是如此的短暂……
这是电影《最爱》讲述的一个关于艾滋病的世界。艾滋病这个抽象的名词,影片用一幕幕的画面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是如此的沉重,又是如此的可怕……治疗艾滋病是千万人的期待。但同时,艾滋病也是世界公认的不治之症。但是,艾滋病是否真的无药可治?
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自台湾的陈丰耀老人走进了笔者的视线。他的经历,他的故事,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这方面的启示。
吉林行善施药
, 百拇医药
陈丰耀,来自台湾台中市。虽然年过古稀,但是他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2006年2月,陈丰耀经过考虑,决定到吉林省吉林市进行治疗艾滋病的尝试。也就是在这里,一位艾滋病患者奇迹般的“转阴”,使得陈丰耀坚定了艾滋病能治愈的信心。同时,媒体对此事的一番热议,也动摇了人们心中艾滋病是绝症的观念。或许,艾滋病真的可以治愈。
2006年2月22日,通过有关报道,陈丰耀与吉林市的一个艾滋病关爱协会的理事朱丙金取得联系,并随身携带自制的“治艾”药物乘机来到吉林市。陈丰耀的思路是,委托朱丙金为搜登站镇艾滋病患者免费送药试吃,当然前提是自愿接受。刚开始,当地的艾滋病患者早已对“治艾”药物失去了信心,只有2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服用,不久增加为10人,没过2个月,增加到100多人。这些服药的病人大都集中在搜登站镇二道沟村。
据陈丰耀提供的“病例”显示,二道沟村服用药物的患者们在服用三个月后有明显效果:体重增加,睡眠正常,身体感觉有力气,不再发烧、疼痛、发痒……免疫力值经过检测,大都能有大幅提高,有的接近正常人。这些患者服药后,没有一例产生毒副作用。
, 百拇医药
但是,最让人吃惊的是一个叫温丛成的艾滋病患者,血清抗体竟奇迹般地“转阴”,《华西都市报》、《新文化报》等媒体率先报道了这个新闻,引起了媒体的广泛议论。陈丰耀坚定的认为这是温丛成服用半年这种药物的结果。
温丛成是吉林市搜登站镇农民,家有兄弟4个和一个妹妹,排行老四的他6年前来到沈阳开车,每月工资约1000元。原本打算攒够钱回家弄辆车开出租,再娶个媳妇生个儿子,但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2001年9月,在沈阳打工的温丛成,突然接到电话说大哥干活被砸伤,流血不止。心急如焚的他当日就回到吉林市,为了筹集医药费,温丛成和大嫂到市中心血站去卖血,结果血没有卖成,却被检测出HIV抗体阳性。温丛成和家人并不相信这个结果。同年11月,温丛成的三哥也接到疾控中心通知,到吉林市抽血检查,结果也是HIV阳性。就这样,温家人在半信半疑中过着日子,直到2003年。
2003年初,镇里相继发现HIV感染者,这些感染者都有共同的经历:1985年至1994年之间曾在搜登站镇卫生院采浆站卖过血。吉林市疾病控制中心对此高度重视,遂对两个镇曾卖过血的农民做HIV抗体检查,结果查出70多个HIV感染者。2003年年底,温丛成收到吉林省疾控中心的确诊通知单。从此,他被列入艾滋病感染者的行列。当看到其他艾滋病患者接连死去时,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得的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病,顿时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 百拇医药
陈丰耀说,2006年4月,经朱丙金介绍,温丛成和同村的艾滋病感染者开始服用陈丰耀免费提供的中药。另外,陈丰耀还提供资金,委托朱丙金定期为他们进行检查。2006年10月19日,温丛成在吉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做了HIV抗体检查,结果居然呈阴性。两天后,温丛成又到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化验HIV抗体,结果还是阴性。当温丛成拿着两份检测报告时,他眼里噙着泪水不停地追问医生:“我真的好了?这怎么可能呢?你们是在给我开玩笑吗?”11月29日,温丛成决定再做检查。这次他分别到吉林市四六五医院和吉林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做了HIV抗体检查,两份化验单的结果一致:HIV抗体呈阴性。
朱丙金这时感到非常吃惊,他意识到这是医学界的大事,于是当作新闻线索告诉了报社记者,记者很快找到温丛成。2007年7月13日和7月14日,在记者的见证下,温丛成又在吉林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了两次HIV抗体检测,其结果依然呈阴性,温丛成痊愈了。随后,《华西都市报》、《新文化报》等媒体率先报道了这个新闻。
, 百拇医药
但是,随着媒体关注的不断升温,在一些记者采访时,温丛成变得语焉不详,他要么是轻描淡写地说是服用了一位台湾商人提供的免费中药,是不是这种中药起了作用他就不知道了;要么就是说自己没有服过药物,认为当初当地疾控中心给自己化验错了,自己压根不是什么艾滋病患者。
对于这,陈丰耀认为是温丛成起了贪心:“他如果承认服用了药物,等于是给药物做广告,不给一笔钱,他是不会承认……”他委屈地认为“做不做广告,事实摆在眼前,我救了你的命,你既然吃了我的药产生了奇效,为什么不说实话?那样哪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事关重大,如果能通过你这个病例,引起国家对这种药物的重视,对广大艾滋病患者无疑就是个天大的福音……”
随后,因为和温丛成产生的不快,让陈丰耀感到很伤心。2007年5月,在得知河南尉氏县也是一个艾滋病的“重灾区”后,陈丰耀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河南。
首批艾滋病患者中7人“转阴”
, 百拇医药
尉氏县是河南省艾滋病的重灾区,上世纪90年代,由于当地违规采血现象盛行,贫困农民争相卖血致富,为此,全县感染艾滋病患者甚多,仅邢庄乡就有艾滋病感染者1200多名。2007年5月,经过朋友介绍,陈丰耀与尉氏县邢庄乡艾滋病救助协会的苏学堂相识,对方提出想让陈丰耀到河南来施药的想法。
苏学堂是尉氏县邢庄乡玉响村农民,妻子、哥哥等人因为卖血感染艾滋病毒,先后病发死亡。被艾滋病魔搞得家破人亡的他,看到当地众多艾滋病患者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他便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了艾滋病救助关爱协会,义务为当地的艾滋病患者寻医问药。对于苏学堂的请求,陈丰耀当即答应每月定期向尉氏县的患者施药。两人商定,先确定50名患者自愿免费服用。
同在吉林一样,开始时,想让患者相信这种药的疗效并不容易。患者们认为:“艾滋病这个世纪绝症,全世界都治疗不了,这药有那么神?无非是想拿我们艾滋病人做试验罢了……”看到大家都不相信,苏学堂决定先给一些已经发病的、病情较严重的艾滋病患者做工作。
, 百拇医药
陈丰耀讲述说,年过50岁的李兰是服药的第一个病人,因为卖血,在2003年和丈夫一起被查出感染艾滋病,2004年丈夫发病死亡。丈夫死后,李兰也病入膏肓,不仅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还不断地流鼻血,沉重的精神压力还使她一度精神失常。这时,苏学堂带着药来到李兰家,劝她服用这种药试试。抱着最后一线求生的希望,李兰开始按时服用这种药物。
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李兰的鼻子从吃药后开始不再流血,原先一个星期都不能解手的她,大小便开始正常,睡眠由原先每天的2、3个小时,增加到5、6个小时。两个月后,李兰的食欲大增,体重也增加了不少,一直卧床不起的她从床上爬了起来,能够到地里去收麦子了……局面就此打开。李兰的变化,让同村和邻近的艾滋病患者大吃一惊。一些患者纷纷向苏学堂求药,原本只定了50个人的药量,一下子增加到100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的发挥了奇效。, 百拇医药(艾晴)
这是电影《最爱》讲述的一个关于艾滋病的世界。艾滋病这个抽象的名词,影片用一幕幕的画面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是如此的沉重,又是如此的可怕……治疗艾滋病是千万人的期待。但同时,艾滋病也是世界公认的不治之症。但是,艾滋病是否真的无药可治?
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自台湾的陈丰耀老人走进了笔者的视线。他的经历,他的故事,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这方面的启示。
吉林行善施药
, 百拇医药
陈丰耀,来自台湾台中市。虽然年过古稀,但是他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2006年2月,陈丰耀经过考虑,决定到吉林省吉林市进行治疗艾滋病的尝试。也就是在这里,一位艾滋病患者奇迹般的“转阴”,使得陈丰耀坚定了艾滋病能治愈的信心。同时,媒体对此事的一番热议,也动摇了人们心中艾滋病是绝症的观念。或许,艾滋病真的可以治愈。
2006年2月22日,通过有关报道,陈丰耀与吉林市的一个艾滋病关爱协会的理事朱丙金取得联系,并随身携带自制的“治艾”药物乘机来到吉林市。陈丰耀的思路是,委托朱丙金为搜登站镇艾滋病患者免费送药试吃,当然前提是自愿接受。刚开始,当地的艾滋病患者早已对“治艾”药物失去了信心,只有2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服用,不久增加为10人,没过2个月,增加到100多人。这些服药的病人大都集中在搜登站镇二道沟村。
据陈丰耀提供的“病例”显示,二道沟村服用药物的患者们在服用三个月后有明显效果:体重增加,睡眠正常,身体感觉有力气,不再发烧、疼痛、发痒……免疫力值经过检测,大都能有大幅提高,有的接近正常人。这些患者服药后,没有一例产生毒副作用。
, 百拇医药
但是,最让人吃惊的是一个叫温丛成的艾滋病患者,血清抗体竟奇迹般地“转阴”,《华西都市报》、《新文化报》等媒体率先报道了这个新闻,引起了媒体的广泛议论。陈丰耀坚定的认为这是温丛成服用半年这种药物的结果。
温丛成是吉林市搜登站镇农民,家有兄弟4个和一个妹妹,排行老四的他6年前来到沈阳开车,每月工资约1000元。原本打算攒够钱回家弄辆车开出租,再娶个媳妇生个儿子,但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2001年9月,在沈阳打工的温丛成,突然接到电话说大哥干活被砸伤,流血不止。心急如焚的他当日就回到吉林市,为了筹集医药费,温丛成和大嫂到市中心血站去卖血,结果血没有卖成,却被检测出HIV抗体阳性。温丛成和家人并不相信这个结果。同年11月,温丛成的三哥也接到疾控中心通知,到吉林市抽血检查,结果也是HIV阳性。就这样,温家人在半信半疑中过着日子,直到2003年。
2003年初,镇里相继发现HIV感染者,这些感染者都有共同的经历:1985年至1994年之间曾在搜登站镇卫生院采浆站卖过血。吉林市疾病控制中心对此高度重视,遂对两个镇曾卖过血的农民做HIV抗体检查,结果查出70多个HIV感染者。2003年年底,温丛成收到吉林省疾控中心的确诊通知单。从此,他被列入艾滋病感染者的行列。当看到其他艾滋病患者接连死去时,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得的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病,顿时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 百拇医药
陈丰耀说,2006年4月,经朱丙金介绍,温丛成和同村的艾滋病感染者开始服用陈丰耀免费提供的中药。另外,陈丰耀还提供资金,委托朱丙金定期为他们进行检查。2006年10月19日,温丛成在吉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做了HIV抗体检查,结果居然呈阴性。两天后,温丛成又到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化验HIV抗体,结果还是阴性。当温丛成拿着两份检测报告时,他眼里噙着泪水不停地追问医生:“我真的好了?这怎么可能呢?你们是在给我开玩笑吗?”11月29日,温丛成决定再做检查。这次他分别到吉林市四六五医院和吉林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做了HIV抗体检查,两份化验单的结果一致:HIV抗体呈阴性。
朱丙金这时感到非常吃惊,他意识到这是医学界的大事,于是当作新闻线索告诉了报社记者,记者很快找到温丛成。2007年7月13日和7月14日,在记者的见证下,温丛成又在吉林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了两次HIV抗体检测,其结果依然呈阴性,温丛成痊愈了。随后,《华西都市报》、《新文化报》等媒体率先报道了这个新闻。
, 百拇医药
但是,随着媒体关注的不断升温,在一些记者采访时,温丛成变得语焉不详,他要么是轻描淡写地说是服用了一位台湾商人提供的免费中药,是不是这种中药起了作用他就不知道了;要么就是说自己没有服过药物,认为当初当地疾控中心给自己化验错了,自己压根不是什么艾滋病患者。
对于这,陈丰耀认为是温丛成起了贪心:“他如果承认服用了药物,等于是给药物做广告,不给一笔钱,他是不会承认……”他委屈地认为“做不做广告,事实摆在眼前,我救了你的命,你既然吃了我的药产生了奇效,为什么不说实话?那样哪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事关重大,如果能通过你这个病例,引起国家对这种药物的重视,对广大艾滋病患者无疑就是个天大的福音……”
随后,因为和温丛成产生的不快,让陈丰耀感到很伤心。2007年5月,在得知河南尉氏县也是一个艾滋病的“重灾区”后,陈丰耀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河南。
首批艾滋病患者中7人“转阴”
, 百拇医药
尉氏县是河南省艾滋病的重灾区,上世纪90年代,由于当地违规采血现象盛行,贫困农民争相卖血致富,为此,全县感染艾滋病患者甚多,仅邢庄乡就有艾滋病感染者1200多名。2007年5月,经过朋友介绍,陈丰耀与尉氏县邢庄乡艾滋病救助协会的苏学堂相识,对方提出想让陈丰耀到河南来施药的想法。
苏学堂是尉氏县邢庄乡玉响村农民,妻子、哥哥等人因为卖血感染艾滋病毒,先后病发死亡。被艾滋病魔搞得家破人亡的他,看到当地众多艾滋病患者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他便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了艾滋病救助关爱协会,义务为当地的艾滋病患者寻医问药。对于苏学堂的请求,陈丰耀当即答应每月定期向尉氏县的患者施药。两人商定,先确定50名患者自愿免费服用。
同在吉林一样,开始时,想让患者相信这种药的疗效并不容易。患者们认为:“艾滋病这个世纪绝症,全世界都治疗不了,这药有那么神?无非是想拿我们艾滋病人做试验罢了……”看到大家都不相信,苏学堂决定先给一些已经发病的、病情较严重的艾滋病患者做工作。
, 百拇医药
陈丰耀讲述说,年过50岁的李兰是服药的第一个病人,因为卖血,在2003年和丈夫一起被查出感染艾滋病,2004年丈夫发病死亡。丈夫死后,李兰也病入膏肓,不仅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还不断地流鼻血,沉重的精神压力还使她一度精神失常。这时,苏学堂带着药来到李兰家,劝她服用这种药试试。抱着最后一线求生的希望,李兰开始按时服用这种药物。
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李兰的鼻子从吃药后开始不再流血,原先一个星期都不能解手的她,大小便开始正常,睡眠由原先每天的2、3个小时,增加到5、6个小时。两个月后,李兰的食欲大增,体重也增加了不少,一直卧床不起的她从床上爬了起来,能够到地里去收麦子了……局面就此打开。李兰的变化,让同村和邻近的艾滋病患者大吃一惊。一些患者纷纷向苏学堂求药,原本只定了50个人的药量,一下子增加到100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的发挥了奇效。, 百拇医药(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