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诊危重患者紧急气管插管管理探究
【摘要】一般情况下急诊护士在抢救呼吸骤停等高危病重人员时,是否能够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技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意义至关重大。由此可见,急诊护士人员必须牢牢掌握气管插管方法,时刻备好插管设备,并且悉心维护插管设备,使之运行良好,在紧急情况下能充分发挥其效能,最大限度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本文主要探讨院前急诊危重患者紧急气管插管理工作。
【关键词】急诊;危重患者;气管插管
1 引言
在院前急诊抢救过程中,各种意外事件或者自身疾病都有可能导致呼吸障碍,供氧不足,若想确实提高急症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重要并且高效的抢救措施就是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是急诊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关键措施,是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的保证。
2 危重患者紧急气管插管过程
急诊现场,当即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促使人工通气成功实现。首先,使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并且使头部后仰,头部不能有枕垫物,调整患者体位,尽可能使口咽气道中轴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然后清理口腔固体异物,用导管吸出口咽中残留的液体分泌物;当喉镜进入咽部见到会厌时,将显露声门;用右手将气管导管经过声门插入至气管,然后拔出导向管芯,放置牙垫,退出喉镜;此时以试听双肺呼吸音来确定插管是否成功,接着选择适当位置后再约插3~5cm,用胶布将导管及牙垫一并进行妥善固定。其次,通过口腔插入导管,插管结束再用长吸痰管(长度>35cm)将残余痰液等液体分泌物吸出,吸净,然后将气囊充好,根据患者的两肺呼吸音来确定插管深度情况,测定好之后将插管固定并接上呼吸器,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和生命体征,以便再采取正确有效的必要措施。在气管套管前端套囊内注入适量的空气,以便能使导管与气管壁密闭,方便于进行辅助性或控制性呼吸,并且还可同时能够防止呕吐物和口腔分泌物倒流至气管;最后在进行人工呼吸之前,还需注意把导管口外端与人工呼吸器或麻醉机连接牢固。
3 院前急诊患者紧急气管插管措施
3.1 紧急气管插管要求“分秒必争”
“分秒必争”要求急诊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将气管插管技术掌握的相当娴熟,争分夺秒,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
相关医疗报道指出针对呼吸、心跳尚存的高危重症患者,如果能够及时高效的进行气管插管抢救,其抢救效率远远高于呼吸、心跳停止之后再插管抢救的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如果对于失去心跳、停止呼吸等严重缺氧的呼吸衰竭患者,仅仅依靠导管吸氧或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是不可能改善患者缺氧状态的,因此在恢复有效循环的同时,应尽早进行气管插管建立有效呼吸。
3.2 呼吸道管理是危重患者院前急诊的重点
患者在伤后或者病发后面临的最大的致命威胁就是窒息。在抢救前期进行气管插管能清除呼吸道的残留液体使呼吸道畅通,并且有助于连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有效改善呼吸功能,缓解组织和脏器缺氧。由此可见,针对频临窒息的急危重症患者,且短期内恢复可能性不大的时候,本应该及早建立人工气道。这对严重颅脑外伤、脑卒中、呼衰、心肺复苏等患者意义非凡,追源溯本,这类患者常因舌后坠,血液、痰液淤塞呼吸道进而导致呼吸困难,乃至窒息。在院前急诊转送过程中患者体位的改变、救护搬运、过床、颠簸等引起窒息、心跳骤止。只有在通过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情况下,才能安全的转送重症患者,这有效的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抢救率和预后效果,进而降低了急诊死亡率。
3.3 最大程度的利用人力资源
院前急诊中,通常只配备1名医师和1名护士人员,并且要求同一时间有效完成诸如供给氧气、打开静脉通道、胸外按压等急救措施,这种情况下抢救人员相对不足,但导管插管成功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不需要用专人加压气囊通气,护士人员此时可以协助医师给药使患者复苏。
3.4 操作之前要充分估量患者插管操作的困难程度
导致患者本身具有插管困难的因素有很多,如肥胖、巨舌、鼾史、饱胃、呕吐物、舌后坠等。90年代初期美国麻醉学会规定,用喉镜插管时,操作4次以上或需时10min以上者,均视为插管困难。针对确实插管困难的患者人群,一般不必强求明视情况下气管插管,于此而言,手控简易人工呼吸面罩加压辅助通气是最切合实际的措施,经环甲膜穿刺行气管高频喷射通气及气管切开。此项手术在高危紧急情况下比气管切开术具有更加简捷,高效的特点,并且并发症少,但是由于术后声门狭窄发生率高,环甲膜穿刺不适合12岁以下的儿童,并列为禁忌。
3.5 急诊护士人员需娴熟掌握气管插管技术
在抢救呼吸骤停、心跳停止等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护士人员对气管插管技术的把握熟练水平,直接关系到重症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预后。由此可见,护士人员牢固掌握此项抢救措施,时刻贮备好插管设备,定期检查以确保设备的功能性良好,只有这样才能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才能操作的得心应手,提高插管成功率和抢救成功率。
4 结论
在急诊抢救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的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医护人员对气管插管操作的熟练程度是提高导管插管成功率,并且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的当务之急。, 百拇医药(赵霞)
【关键词】急诊;危重患者;气管插管
1 引言
在院前急诊抢救过程中,各种意外事件或者自身疾病都有可能导致呼吸障碍,供氧不足,若想确实提高急症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重要并且高效的抢救措施就是气管插管,气管插管是急诊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关键措施,是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的保证。
2 危重患者紧急气管插管过程
急诊现场,当即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促使人工通气成功实现。首先,使患者保持仰卧姿势,并且使头部后仰,头部不能有枕垫物,调整患者体位,尽可能使口咽气道中轴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然后清理口腔固体异物,用导管吸出口咽中残留的液体分泌物;当喉镜进入咽部见到会厌时,将显露声门;用右手将气管导管经过声门插入至气管,然后拔出导向管芯,放置牙垫,退出喉镜;此时以试听双肺呼吸音来确定插管是否成功,接着选择适当位置后再约插3~5cm,用胶布将导管及牙垫一并进行妥善固定。其次,通过口腔插入导管,插管结束再用长吸痰管(长度>35cm)将残余痰液等液体分泌物吸出,吸净,然后将气囊充好,根据患者的两肺呼吸音来确定插管深度情况,测定好之后将插管固定并接上呼吸器,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和生命体征,以便再采取正确有效的必要措施。在气管套管前端套囊内注入适量的空气,以便能使导管与气管壁密闭,方便于进行辅助性或控制性呼吸,并且还可同时能够防止呕吐物和口腔分泌物倒流至气管;最后在进行人工呼吸之前,还需注意把导管口外端与人工呼吸器或麻醉机连接牢固。
3 院前急诊患者紧急气管插管措施
3.1 紧急气管插管要求“分秒必争”
“分秒必争”要求急诊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将气管插管技术掌握的相当娴熟,争分夺秒,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
相关医疗报道指出针对呼吸、心跳尚存的高危重症患者,如果能够及时高效的进行气管插管抢救,其抢救效率远远高于呼吸、心跳停止之后再插管抢救的患者,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如果对于失去心跳、停止呼吸等严重缺氧的呼吸衰竭患者,仅仅依靠导管吸氧或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是不可能改善患者缺氧状态的,因此在恢复有效循环的同时,应尽早进行气管插管建立有效呼吸。
3.2 呼吸道管理是危重患者院前急诊的重点
患者在伤后或者病发后面临的最大的致命威胁就是窒息。在抢救前期进行气管插管能清除呼吸道的残留液体使呼吸道畅通,并且有助于连接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有效改善呼吸功能,缓解组织和脏器缺氧。由此可见,针对频临窒息的急危重症患者,且短期内恢复可能性不大的时候,本应该及早建立人工气道。这对严重颅脑外伤、脑卒中、呼衰、心肺复苏等患者意义非凡,追源溯本,这类患者常因舌后坠,血液、痰液淤塞呼吸道进而导致呼吸困难,乃至窒息。在院前急诊转送过程中患者体位的改变、救护搬运、过床、颠簸等引起窒息、心跳骤止。只有在通过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情况下,才能安全的转送重症患者,这有效的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抢救率和预后效果,进而降低了急诊死亡率。
3.3 最大程度的利用人力资源
院前急诊中,通常只配备1名医师和1名护士人员,并且要求同一时间有效完成诸如供给氧气、打开静脉通道、胸外按压等急救措施,这种情况下抢救人员相对不足,但导管插管成功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不需要用专人加压气囊通气,护士人员此时可以协助医师给药使患者复苏。
3.4 操作之前要充分估量患者插管操作的困难程度
导致患者本身具有插管困难的因素有很多,如肥胖、巨舌、鼾史、饱胃、呕吐物、舌后坠等。90年代初期美国麻醉学会规定,用喉镜插管时,操作4次以上或需时10min以上者,均视为插管困难。针对确实插管困难的患者人群,一般不必强求明视情况下气管插管,于此而言,手控简易人工呼吸面罩加压辅助通气是最切合实际的措施,经环甲膜穿刺行气管高频喷射通气及气管切开。此项手术在高危紧急情况下比气管切开术具有更加简捷,高效的特点,并且并发症少,但是由于术后声门狭窄发生率高,环甲膜穿刺不适合12岁以下的儿童,并列为禁忌。
3.5 急诊护士人员需娴熟掌握气管插管技术
在抢救呼吸骤停、心跳停止等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护士人员对气管插管技术的把握熟练水平,直接关系到重症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预后。由此可见,护士人员牢固掌握此项抢救措施,时刻贮备好插管设备,定期检查以确保设备的功能性良好,只有这样才能在气管插管过程中才能操作的得心应手,提高插管成功率和抢救成功率。
4 结论
在急诊抢救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的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医护人员对气管插管操作的熟练程度是提高导管插管成功率,并且有效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的当务之急。, 百拇医药(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