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用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治疗探析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治疗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患者采用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TE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4例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对比(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对比(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治疗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患者能够增强效果,缩短治疗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临床价值
应激性溃疡(SU)指的是在各类危重疾病、严重创伤等状态下出现的急性溃疡、消化道糜烂等病变。目前,临床中治疗应激性溃疡主要采取输血补液治疗、阻滞剂针剂、质子泵抑制剂针剂以及胃内灌注碱性药物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文献研究表明[1],治疗SU患者采用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能够有效增强胃肠粘膜防御力,改善胃肠系统微循环的破坏。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7例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患者采用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治疗,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4例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36~53岁,平均年龄(45.2±18.6)岁;平均发病时间为(5.3±5.0)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资料方面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首次治疗80mg/次,以后逐渐减少剂量,40mg/次,每隔8小时治疗一次;根据患者病情,对其给予输血补液治疗,维持患者血液循环,持续治疗时间超过5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治疗,选择T8~9或者T9~10的胸椎间隙,常规消毒处理后对硬脊膜外腔进行穿刺,置入3~5cm的麻醉管,固定后,注入15mL的0.25%布比卡因,此后,每隔5小时增加相同浓度的4mL布比卡因,持续性治疗5天。 1.3 观察指标[2]
对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进行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治疗成功率以及死亡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为(28.4±9.6)次/min,心率为(75.1±14.0)次/min,血氧饱和度为(60.2±15.1)%,中心静脉压为(5.3±3.2)cmH2O,治疗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为(27.5±8.7)次/min,心率为(78.5±15.1)次/min,血氧饱和度为(61.4±13.5)%,中心静脉压为(4.8±3.3)cmH2O,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对比(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治疗成功率以及死亡率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治愈时间为(7.0±3.3)d,治疗成功27例,无一例死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治愈时间为(10.8±3.6)d,治疗成功24例,2例患者由于止血不彻底,进ICU抢救,1例死亡,成功率为88.9%;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对比(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近年有研究表明,受到粘膜分泌功能、胃肠运动功能、氧自由基、血流分布、NO因子以及胃肠激素等因素影响,增强胃肠粘膜损伤,减弱防御因素,并导致胃肠粘膜出现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发生SU[3]。如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则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以及肾上腺髓质轴的兴奋,并导致内脏大神经和支配胃肠的交感神经产生兴奋作用,收缩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导致粘膜内微循环出现障碍。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是近年来治疗SU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其能够有效提高胃肠粘膜防御能力,避免给胃肠系统微循环带来破坏,疗效较好。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治疗,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对比(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对比(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治疗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采用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治疗,能够增强效果,缩短治疗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罗文新,张天益,徐文波等.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在治疗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2,33(16):2454-2455
[2]李孟娟.重型颅脑外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207-208
[3]王亚清,周宇楠,赵立兵.重症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187-188. (林杰)
【关键词】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临床价值
应激性溃疡(SU)指的是在各类危重疾病、严重创伤等状态下出现的急性溃疡、消化道糜烂等病变。目前,临床中治疗应激性溃疡主要采取输血补液治疗、阻滞剂针剂、质子泵抑制剂针剂以及胃内灌注碱性药物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文献研究表明[1],治疗SU患者采用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能够有效增强胃肠粘膜防御力,改善胃肠系统微循环的破坏。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7例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患者采用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治疗,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4例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36~53岁,平均年龄(45.2±18.6)岁;平均发病时间为(5.3±5.0)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资料方面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首次治疗80mg/次,以后逐渐减少剂量,40mg/次,每隔8小时治疗一次;根据患者病情,对其给予输血补液治疗,维持患者血液循环,持续治疗时间超过5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治疗,选择T8~9或者T9~10的胸椎间隙,常规消毒处理后对硬脊膜外腔进行穿刺,置入3~5cm的麻醉管,固定后,注入15mL的0.25%布比卡因,此后,每隔5小时增加相同浓度的4mL布比卡因,持续性治疗5天。 1.3 观察指标[2]
对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进行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治疗成功率以及死亡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为(28.4±9.6)次/min,心率为(75.1±14.0)次/min,血氧饱和度为(60.2±15.1)%,中心静脉压为(5.3±3.2)cmH2O,治疗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为(27.5±8.7)次/min,心率为(78.5±15.1)次/min,血氧饱和度为(61.4±13.5)%,中心静脉压为(4.8±3.3)cmH2O,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对比(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治疗成功率以及死亡率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治愈时间为(7.0±3.3)d,治疗成功27例,无一例死亡,成功率为100%;对照组患者的治愈时间为(10.8±3.6)d,治疗成功24例,2例患者由于止血不彻底,进ICU抢救,1例死亡,成功率为88.9%;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对比(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近年有研究表明,受到粘膜分泌功能、胃肠运动功能、氧自由基、血流分布、NO因子以及胃肠激素等因素影响,增强胃肠粘膜损伤,减弱防御因素,并导致胃肠粘膜出现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发生SU[3]。如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则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以及肾上腺髓质轴的兴奋,并导致内脏大神经和支配胃肠的交感神经产生兴奋作用,收缩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导致粘膜内微循环出现障碍。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是近年来治疗SU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其能够有效提高胃肠粘膜防御能力,避免给胃肠系统微循环带来破坏,疗效较好。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治疗,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压对比(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对比(p>0.05);治疗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治疗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采用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治疗,能够增强效果,缩短治疗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罗文新,张天益,徐文波等.持续性胸段硬脊膜外麻醉在治疗颅脑外伤性应激性溃疡中的作用[J].广东医学,2012,33(16):2454-2455
[2]李孟娟.重型颅脑外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207-208
[3]王亚清,周宇楠,赵立兵.重症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187-188. (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