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等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对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析。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治疗的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分为两组,对比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治愈率是75%,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是95%,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ld后,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的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呼吸窘迫征;临床治疗效果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NRDS)是指早产儿于出生后早期阶段存在呼吸系统疾病,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是导致呼吸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增加早产儿的死亡率。新生儿呼吸窘迫征以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为发病基础,具备很高的致死率,因此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治疗尤为重要,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笔者随机抽选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以对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现将探究经过与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选自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均满足《实用新生儿学》中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诊断标准,排除先天畸形、入院24h出院与死亡、出生12h后入院的患儿。其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胎龄在30-36周之间,平均是(34.2土1.6)周,出生体重是1.5-2.5kg,平均是(1.65土0.26)kg,包括58例剖宫产,22例顺产,入院时间在0.15-7h之间,平均是(3.3±1.7)h。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将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与观察组相比较,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先给予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再与呼吸机连接,参数设置如下:吸氧浓度是30-40%,气道压平均是1825cmH20,吸呼比是1:1.0-1.5,PEEP控制在4-6cmH:0,RR为40-50次/min,依据患儿的胸片结果、血气分析与心电监护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观察组患儿给予高频振荡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患儿线通过高频振荡呼吸机开展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如下:振荡频率是900次/min,偏置气流控制在15L/min,振荡压力幅度是30-40cmH20,气道压平均控制在12-15cmH2O,吸氧浓度控制在30-40%之间,吸呼比是33%,在患儿通气5-lOmin后,通过气管导管给予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依据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参数设置。
1.3统计学处理
通过软件版本为SPSS16.0的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通过标准差形式(x±s)表示,开展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比率%表示,完成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性显著,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儿中,30例患儿治愈,治愈率是75%,观察组患儿中,38例患儿治愈,治愈率是95%,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ld后,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的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又名为肺透明膜病,主要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造成的,出生早期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肺泡表面的障碍,避免呼气末肺泡出现萎陷,提高肺泡内压的稳定性,降低液体从毛细血管渗透至肺泡的量,改善患儿肺的通气换气功能;高频振荡通气属于新型的一种机械通气法,与肺共振频率极为接近,有利于患儿肺部的气体对流与弥散,改善患儿的氧合功能,增加二氧化碳排出量。
本研究以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改善更为明显,与颜慧梅等人的探究结果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征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避免患儿死亡,而且极大的改善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保证肺部功能的稳定性。 (贾湘杰)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呼吸窘迫征;临床治疗效果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NRDS)是指早产儿于出生后早期阶段存在呼吸系统疾病,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是导致呼吸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增加早产儿的死亡率。新生儿呼吸窘迫征以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为发病基础,具备很高的致死率,因此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治疗尤为重要,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笔者随机抽选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以对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现将探究经过与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选自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均满足《实用新生儿学》中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诊断标准,排除先天畸形、入院24h出院与死亡、出生12h后入院的患儿。其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胎龄在30-36周之间,平均是(34.2土1.6)周,出生体重是1.5-2.5kg,平均是(1.65土0.26)kg,包括58例剖宫产,22例顺产,入院时间在0.15-7h之间,平均是(3.3±1.7)h。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将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与观察组相比较,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先给予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再与呼吸机连接,参数设置如下:吸氧浓度是30-40%,气道压平均是1825cmH20,吸呼比是1:1.0-1.5,PEEP控制在4-6cmH:0,RR为40-50次/min,依据患儿的胸片结果、血气分析与心电监护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观察组患儿给予高频振荡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患儿线通过高频振荡呼吸机开展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如下:振荡频率是900次/min,偏置气流控制在15L/min,振荡压力幅度是30-40cmH20,气道压平均控制在12-15cmH2O,吸氧浓度控制在30-40%之间,吸呼比是33%,在患儿通气5-lOmin后,通过气管导管给予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依据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参数设置。
1.3统计学处理
通过软件版本为SPSS16.0的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通过标准差形式(x±s)表示,开展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比率%表示,完成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性显著,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儿中,30例患儿治愈,治愈率是75%,观察组患儿中,38例患儿治愈,治愈率是95%,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ld后,两组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的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又名为肺透明膜病,主要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造成的,出生早期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肺泡表面的障碍,避免呼气末肺泡出现萎陷,提高肺泡内压的稳定性,降低液体从毛细血管渗透至肺泡的量,改善患儿肺的通气换气功能;高频振荡通气属于新型的一种机械通气法,与肺共振频率极为接近,有利于患儿肺部的气体对流与弥散,改善患儿的氧合功能,增加二氧化碳排出量。
本研究以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组患儿的治愈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改善更为明显,与颜慧梅等人的探究结果极为相似。
综上所述,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征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治愈率,避免患儿死亡,而且极大的改善患儿的血气分析结果,保证肺部功能的稳定性。 (贾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