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下骨折等采用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钉治疗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并股骨多段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2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并股骨多段骨折患者,均予以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钉治疗。结果:20例患者经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钉治疗优良率90%,无断钉、钉头切出、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并股骨多段骨折疗效确切。
【关键词】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钉;股骨粗隆下骨折;股骨多段骨折
股骨粗隆下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骨折后并发症较多,损伤严重。股骨多段骨折是股骨粗隆下骨折严重创伤,目前对股骨粗隆下骨折并股骨多段骨折来说,临床尚无针对性治疗。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髓内钉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笔者以20例患者为例,采取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钉治疗,其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并股骨多段骨折患者在2012年6月-2014年1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男16例,女4例;年龄25-65岁,平均(38.1±6.1)岁;左侧12例,右侧8例;粗隆下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ⅡA型9例,ⅡC型7例,ⅢA型3例,ⅢB型1例;股骨干骨折:按AO型C2型。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及时稳定生命体征,积极处理生命创伤。术前积极摄片,明确骨折情况。患者均行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髓内钉治疗,行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床上,健肢外展,垫高患侧臀部。于股骨干游离骨折区域作约6-10cm外侧小切口,依次切开皮下组织,纵行钝性分离股外侧肌,充分暴露股骨干骨折区域,断端凝血块和肉芽瘢痕组织予以彻底清除,注意保护周围组织,股骨远折端复位,临时固定。以钢丝或捆绑带捆扎固定螺旋形骨折,以扩髓器远端扩髓至股骨踝问松质骨。近端游离骨干需先固定后扩髓,以三爪持股器固定股骨干游离远端。台下助手牵引患肢,粗隆下骨折旋转闭合复位,必要时以粗克氏针撬拨或抵压协助复位。患肢内收位,C臂透视下确定正侧位复位良好,于大转子近端作约5cm切口,以大粗隆顶点前1/3处插入导针,并位于髓腔中,以重建钉配套开口及扩髓装置予以扩髓,选择合适髓内钉插入髓腔,安装定位支架,近端螺钉适当调整至股骨颈内,保持股骨颈内上位螺钉短于下位螺钉1cm,避免头钉切出及发生“Z”字效应。在远端瞄准器引导下远端置入锁钉,与主钉垂直。透视见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后拧入尾帽。冲洗、止血,将扩髓、冲洗的骨屑植入股骨干骨折断端,关闭切口。患者术后常规抗生素防感染,使用促进骨折愈合、活血化瘀药物,适当抬高患肢,行肌肉主动收缩及关节活动,以石膏外固定。
1.3效果判定
优:髋、膝关节活动正常,患肢短缩<2cm,骨折6个月内愈合;良:骨折6-9个月愈合,髋、膝关节活动范围低于健肢10-20°,患肢短缩<2cm;差:患肢短缩2cm以上,跛行明显,髋、膝关节活动受限。
2结果
20例患者经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钉治疗,术后随访至今,患者定期复查,治疗优良率90%(18/20),即优11例,良7例,差2例。患者术后x线复查复位满意,无断钉、钉头切出、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其中2例恢复差患者,1例股骨干远端骨折不愈合,1例膝关节僵硬屈曲,因患者依从性差,未积极配合治疗和活动。患者经2次手术后,骨折愈合,屈曲恢复至90°。
3讨论
股骨粗隆下骨折临床治疗时,内固定选择方法及其疗效,临床一直报道不一。股骨多段骨折治疗方法一直是临床重点关注问题,股骨多段骨折患者多伴其他器官损伤,若处理不及时,则会影响患者骨折愈合,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尤其是股骨粗隆下骨折并股骨干骨折,传统石膏固定、多块钢板内固定等治疗,手术时间长,卧床时间长,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因此对股骨粗隆下骨折及股骨多段骨折来说,通过早期坚强内固定,确保肢体处血供快速重建,使患者肢体恢复早期功能锻炼,以此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
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髓内钉固定,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可促进患者骨折较快愈合。重建髓内钉的应用,减少了对内固定的应力,开放加闭合复位不会对骨折端血运产生干扰,确保骨折的正常愈合。同时髓内钉的弹性固定,可提高骨痂形成质量,提高患者骨折愈合效果。在此次研究中,20例患者经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钉治疗优良率90%,无断钉、钉头切出、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果显示,对股骨粗隆下骨折并股骨多段骨折患者采取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髓内钉固定,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骨折愈合,使患者髋、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且安全性高,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实施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髓内钉固定时,术中尽量保护患肢骨膜及供应股骨干的滋养动脉,先复位螺旋形骨折或长斜形骨折,以钢丝或捆绑带固定,可提高其余骨折闭合复位成功率。在恢复骨骼解剖关系时,可使供应肌肉、骨骼血管的正常解剖恢复,以此促进软组织的修复,提高骨折愈合效果。术后对患者应早期功能锻炼,并结合石膏外固定,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利于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 (周凡)
【关键词】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钉;股骨粗隆下骨折;股骨多段骨折
股骨粗隆下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骨折后并发症较多,损伤严重。股骨多段骨折是股骨粗隆下骨折严重创伤,目前对股骨粗隆下骨折并股骨多段骨折来说,临床尚无针对性治疗。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髓内钉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笔者以20例患者为例,采取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钉治疗,其效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并股骨多段骨折患者在2012年6月-2014年1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男16例,女4例;年龄25-65岁,平均(38.1±6.1)岁;左侧12例,右侧8例;粗隆下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ⅡA型9例,ⅡC型7例,ⅢA型3例,ⅢB型1例;股骨干骨折:按AO型C2型。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及时稳定生命体征,积极处理生命创伤。术前积极摄片,明确骨折情况。患者均行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髓内钉治疗,行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床上,健肢外展,垫高患侧臀部。于股骨干游离骨折区域作约6-10cm外侧小切口,依次切开皮下组织,纵行钝性分离股外侧肌,充分暴露股骨干骨折区域,断端凝血块和肉芽瘢痕组织予以彻底清除,注意保护周围组织,股骨远折端复位,临时固定。以钢丝或捆绑带捆扎固定螺旋形骨折,以扩髓器远端扩髓至股骨踝问松质骨。近端游离骨干需先固定后扩髓,以三爪持股器固定股骨干游离远端。台下助手牵引患肢,粗隆下骨折旋转闭合复位,必要时以粗克氏针撬拨或抵压协助复位。患肢内收位,C臂透视下确定正侧位复位良好,于大转子近端作约5cm切口,以大粗隆顶点前1/3处插入导针,并位于髓腔中,以重建钉配套开口及扩髓装置予以扩髓,选择合适髓内钉插入髓腔,安装定位支架,近端螺钉适当调整至股骨颈内,保持股骨颈内上位螺钉短于下位螺钉1cm,避免头钉切出及发生“Z”字效应。在远端瞄准器引导下远端置入锁钉,与主钉垂直。透视见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后拧入尾帽。冲洗、止血,将扩髓、冲洗的骨屑植入股骨干骨折断端,关闭切口。患者术后常规抗生素防感染,使用促进骨折愈合、活血化瘀药物,适当抬高患肢,行肌肉主动收缩及关节活动,以石膏外固定。
1.3效果判定
优:髋、膝关节活动正常,患肢短缩<2cm,骨折6个月内愈合;良:骨折6-9个月愈合,髋、膝关节活动范围低于健肢10-20°,患肢短缩<2cm;差:患肢短缩2cm以上,跛行明显,髋、膝关节活动受限。
2结果
20例患者经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钉治疗,术后随访至今,患者定期复查,治疗优良率90%(18/20),即优11例,良7例,差2例。患者术后x线复查复位满意,无断钉、钉头切出、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其中2例恢复差患者,1例股骨干远端骨折不愈合,1例膝关节僵硬屈曲,因患者依从性差,未积极配合治疗和活动。患者经2次手术后,骨折愈合,屈曲恢复至90°。
3讨论
股骨粗隆下骨折临床治疗时,内固定选择方法及其疗效,临床一直报道不一。股骨多段骨折治疗方法一直是临床重点关注问题,股骨多段骨折患者多伴其他器官损伤,若处理不及时,则会影响患者骨折愈合,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尤其是股骨粗隆下骨折并股骨干骨折,传统石膏固定、多块钢板内固定等治疗,手术时间长,卧床时间长,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因此对股骨粗隆下骨折及股骨多段骨折来说,通过早期坚强内固定,确保肢体处血供快速重建,使患者肢体恢复早期功能锻炼,以此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
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髓内钉固定,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可促进患者骨折较快愈合。重建髓内钉的应用,减少了对内固定的应力,开放加闭合复位不会对骨折端血运产生干扰,确保骨折的正常愈合。同时髓内钉的弹性固定,可提高骨痂形成质量,提高患者骨折愈合效果。在此次研究中,20例患者经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钉治疗优良率90%,无断钉、钉头切出、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果显示,对股骨粗隆下骨折并股骨多段骨折患者采取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髓内钉固定,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骨折愈合,使患者髋、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且安全性高,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实施开放加闭合复位重建髓内钉固定时,术中尽量保护患肢骨膜及供应股骨干的滋养动脉,先复位螺旋形骨折或长斜形骨折,以钢丝或捆绑带固定,可提高其余骨折闭合复位成功率。在恢复骨骼解剖关系时,可使供应肌肉、骨骼血管的正常解剖恢复,以此促进软组织的修复,提高骨折愈合效果。术后对患者应早期功能锻炼,并结合石膏外固定,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利于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 (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