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后恢复室病人呼吸异常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观察麻醉后恢复室病人呼吸异常的危险因素及其应用综合护理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43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出现呼吸异常的65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对症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而对照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采用传统基础护理方法。以此来明晰对症护理在麻醉后恢复室病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743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中有65例出现呼吸异常,试验组24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医师对护理效果评分均好于对照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后恢复室病人呼吸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肺通气不足、上呼吸道梗阻、支气管痉挛等,运用对症护理在麻醉后恢复室病人的治疗过程中能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进而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恢复室;对症护理;护理满意度;呼吸异常
PACU(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是对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直至病人的生命指征恢复稳定的单位。麻醉后患者常不能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理功能,若得不到良好的监护护理,常会出现呼吸异常、延迟清醒、心率失常等情况。本文通过49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施行不同的护理方法,论证了综合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详细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43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出现呼吸异常的共有65名患者。试验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32例,年龄在24-63岁间,平均年龄(32.5±5.41岁,男16例,女16例。对照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33例,年龄在25-63岁间,平均年龄(33.6±7.3)岁,男16例,女17例。两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的临床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本次实验,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43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出现呼吸异常的65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对症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而对照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采用传统基础护理方法。
总结呼吸异常的危险因素,出现呼吸异常情况,分析比较两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医师对护理效果的评分等情况。以此来明晰对症护理在麻醉后恢复室病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的致呼吸异常因素行对症护理:(1)上呼吸道梗阻。如舌后坠,应托起下颌,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喉痉挛,纠正缺氧情况。喉头水肿,协助医师行紧急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2)通气不足。中枢性呼吸抑制,协助医师利用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直到呼吸功能的完全恢复。肌松药的残余作用,辅助患者呼吸直到呼吸肌力的完全恢复。(3)低氧血症。肺不张,励病人深吸气、咳嗽。肺水肿,辅助医师行机械通气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麻醉后恢复室病人护理满意度、医师对护理效果的评分等各项指标,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为(x+s),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使用X2检验,进行分析。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43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中有65例出现呼吸异常。其中上呼吸道梗阻32名,主要影响因素为舌后坠、喉痉挛、喉头水肿、局部压迫。通气不足22名,主要影响因素为中枢性呼吸抑制、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11名,主要影响因素为上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或气胸。肺不张、肺水肿等
试验组24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医师对护理效果评分均好于对照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论
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間的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正常人的呼吸是胸壁和腹壁自动、均匀、有节律的动作,其间歇相等。麻醉后恢复期间,患者常易发生呼吸异常现象,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对症的护理方法。因此,总结呼吸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麻醉恢复期间发生呼吸异常的原因通常有上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等。如不能在5分钟内纠正,往往可造成脑水肿,甚至不可逆性中枢神经损伤,并危及生命。本次实验,743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中有65例出现呼吸异常,试验组24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医师对护理效果评分均好于对照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麻醉后恢复室病人呼吸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肺通气不足、上呼吸道梗阻、支气管痉挛等,运用对症护理在麻醉后恢复室病人的治疗过程中能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进而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百拇医药(董甜甜)
【关键词】恢复室;对症护理;护理满意度;呼吸异常
PACU(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是对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直至病人的生命指征恢复稳定的单位。麻醉后患者常不能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生理功能,若得不到良好的监护护理,常会出现呼吸异常、延迟清醒、心率失常等情况。本文通过49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施行不同的护理方法,论证了综合护理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详细叙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43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出现呼吸异常的共有65名患者。试验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32例,年龄在24-63岁间,平均年龄(32.5±5.41岁,男16例,女16例。对照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33例,年龄在25-63岁间,平均年龄(33.6±7.3)岁,男16例,女17例。两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的临床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本次实验,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43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出现呼吸异常的65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试验组患者采用对症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而对照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采用传统基础护理方法。
总结呼吸异常的危险因素,出现呼吸异常情况,分析比较两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医师对护理效果的评分等情况。以此来明晰对症护理在麻醉后恢复室病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的致呼吸异常因素行对症护理:(1)上呼吸道梗阻。如舌后坠,应托起下颌,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喉痉挛,纠正缺氧情况。喉头水肿,协助医师行紧急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2)通气不足。中枢性呼吸抑制,协助医师利用机械通气维持呼吸直到呼吸功能的完全恢复。肌松药的残余作用,辅助患者呼吸直到呼吸肌力的完全恢复。(3)低氧血症。肺不张,励病人深吸气、咳嗽。肺水肿,辅助医师行机械通气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麻醉后恢复室病人护理满意度、医师对护理效果的评分等各项指标,使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为(x+s),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使用X2检验,进行分析。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43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中有65例出现呼吸异常。其中上呼吸道梗阻32名,主要影响因素为舌后坠、喉痉挛、喉头水肿、局部压迫。通气不足22名,主要影响因素为中枢性呼吸抑制、肌松药的残余作用、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11名,主要影响因素为上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或气胸。肺不张、肺水肿等
试验组24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医师对护理效果评分均好于对照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论
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間的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正常人的呼吸是胸壁和腹壁自动、均匀、有节律的动作,其间歇相等。麻醉后恢复期间,患者常易发生呼吸异常现象,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对症的护理方法。因此,总结呼吸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就显得十分重要。麻醉恢复期间发生呼吸异常的原因通常有上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等。如不能在5分钟内纠正,往往可造成脑水肿,甚至不可逆性中枢神经损伤,并危及生命。本次实验,743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中有65例出现呼吸异常,试验组24例麻醉后恢复室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医师对护理效果评分均好于对照组麻醉后恢复室病人,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麻醉后恢复室病人呼吸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肺通气不足、上呼吸道梗阻、支气管痉挛等,运用对症护理在麻醉后恢复室病人的治疗过程中能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进而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百拇医药(董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