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07年第8期
编号:11507169
个体化心肺复苏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1日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年第8期
     自2000年国际复苏指南颁布以来,各地呈现出学指南用指南的喜人景象。时逢学习指南热烈的今天,人们似乎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国际复苏指南是一个原则性指导纲要,具体执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不同人群等诸多差异,并结合心脏骤停时的多重因素而加以灵活运用。怎样针对不同个体在不同境遇下所出现的心脏呼吸骤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进行个体化CPR程序、方法及终止时限,藉以提高CPR的抢救成功率,是摆在急救医学工作者面前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1 个体化CPR抢救程序

    从20世纪60年代国际标准CPR指南建立,ABC抢救程序(A-airway气道、B-breath呼吸、C-circulation循环)延用至今。但就每一个CPR个体而言,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拘于ABC模式化对一部分病例将失去CPR的机会。CPR的抢救程序可以是ABC、CAB甚至ACB等多种模式。笔者以为CPR步骤个体化,需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1救助对象的状况

    由于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心脏骤停的病因学的不同,对婴儿、儿童患者的复苏程序推荐,也就要求和对成人患者所推荐的程序有所不同。比如,成人死亡多是由于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和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而窒息是大多数儿童发生心脏骤停的一个机制。以往对原发性和继发性心脏停搏者都推荐同样的复苏程序,但前者因心跳停止时其体内动脉血氧含量丰富,故可首先采用胸外按压(CAB程序);后者多因呼吸停止导致体内动脉血严重缺氧继发心脏停搏,按照指南CPR程序应先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步骤,以帮助提高患者动脉血中的血氧含量(ABC程序)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51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