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09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1750913
现代心肺复苏研究的新视点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日 沈 洪
第1页

    参见附件(883KB,2页)。

     20世纪50年代末,PeterSafar建立人工通气方法用于心肺复苏(CPR)的实践中,并与Kowenhoven所提出的胸外心脏按压技术相结合,从而开始了现代心肺复苏的艰辛历程。虽然半个世纪的医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取得了不少令人鼓舞的成就,但人类心肺复苏的出院存活率仍远远地停滞在人们期望之外,特别是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的总体预后未得到改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67%~55%。就心肺复苏的医学和社会意义而言,其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及其普及应用的价值均毋庸置疑。若能将CPR的存活率从目前的5%增至20%,则可使每年增加的获救人数相当于2倍死亡于交通事故的人数,10倍死亡于HIV感染的人数。对一项看似简单,影响因素诸多,而又难于改善和评价其实际效果的临床方法,人们采取的态度往往是言之重要,行之却缺乏应有的注重和认真,故心肺复苏的研究却常被搁置在焦点与热点的边缘。作为从事心肺复苏实践的主力,急诊医学专业的同仁们更应视其为己任,从临床实践到理论探讨,瞄准该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去开展研究。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8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