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2年第7期
编号:12248826
联合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疗效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年第7期
     现代心肺复苏术已经倡导了半个多世纪,尽管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是总体的成功率仍然低下。究其原因,一是仅有少数心搏骤停患者能够成功恢复自主循环,二是对于缺血缺氧后的继发性脑病,治疗上久无突破,存活患者也难以获得良好的神经学结局。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实验证据都认为,可确切改善心搏骤停后患者存活和神经学结构的治疗措施是治疗性低温疗法。治疗性低温疗法是指为治疗目的而控制性地将患者体温降低的治疗方法。因为低温能降低机体的组织氧耗,延长缺血组织的生存时间。国际医学界将机体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3~35 ℃),中度低温(28~32 ℃)、深度低温(17~27 ℃)和超深度低温(16 ℃以下)[1]。1993年江基尧等[2]首次将28~35 ℃轻中度低温划分为亚低温的概念,而绝大多数出版物和欧美等复苏组织建议亚低温水平为32~34 ℃。2010年1月在美国达拉斯举行的心肺复苏推荐会上再一次强调了联合亚低温治疗在心肺复苏术后继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性,目前亚低温已经被国际心肺复苏委员会推荐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3]。在美国,如果所有符合条件的心搏骤停患者都采用亚低温治疗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4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