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月刊》 > 2005年第6期
编号:11050320
年寿与养生
http://www.100md.com 2005年6月1日 《养生月刊》 2005年第6期
     据报载,近年来,一大批才学横溢的科学家、艺术家等都在50岁上下猝然去世,不少知识精英在事业如日中天时突然撒手人寰。如今,英年早逝,已是笼罩在四五十岁中年人头上的阴霾。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许多人往往身兼数职,而长期超负荷工作,事事倾力而为,连轴转带来的体力透支,常常导致溘然而逝,甚至连遗言都未及留下。有鉴于此,笔者撰写了本文,以促猛省。

    (一)

    人们都知道,养生之目的无非是为了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然而对待“寿”,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日本兼好法师曾道:“寿则多辱,即使长命,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五·四”运动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健将的钱玄同,更有惊世骇俗之言,鼓吹什么:“年过四十,最好杀头”云云。然而他却坚持活到53岁才去世。从养生学出发,笔者非常赞同现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之言:“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直到其96岁高龄临终前3个月,还以“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文化“专一玩味”,由于最终“澈悟”而感到“快慰”。这位终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泰斗,与那些把中国传统文化说得漆黑一团、一无是处的民族虚无主义者作了坚决的斗争。他认为,现代化应是自身传统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化,“非可以自外巧取偷窃而得”(见《钱穆评传》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钱穆生逢乱世,流徙动荡,却能自励自强,在“独立苦学,外绝声华,内无假借”中,从一个没读过大学的乡间教师,而步入藏龙卧虎的北京大学执教,先后著书75部,累计达1600万言,诚可谓现代学术界一奇人。说起钱穆的“延寿情结”,缘起于他家的“三世不寿”。钱氏的祖父37岁辞世,其父则41岁,其长兄乃40岁。家中“三世不寿”,无疑会在钱穆的心里投下阴影,加上他本人先前也是体弱多病(17岁时,患伤寒病几乎死去),所以勤奋读书的他不能不注重“年寿”之事。他有幸读到《钱大昕年谱》,得知此翁中年时体质极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22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