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月刊》 > 2009年第4期
编号:11776392
漫谈古代正史中的渔父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日 《养生月刊》 2009年第4期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渔父为隐居者的较多。历代避世之士以隐居江湖垂钓为清高,以此来表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视作是最高境界。故渔父大都是以隐士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到后来,在一些隐士中,这种处世态度逐渐使隐居垂钓流于“终南捷径”,变成沽名钓誉的手段。明朝罗玘在《西溪渔乐说》一文中讲到,“天下有佣樵,有佣牧,有佣耕,而独无佣渔。惟其无佣于人,则可以自有其身。”他非常感慨地说:“渔诚足乐也。而前世淡薄之士托而逃焉者,亦往往于渔”。但是,“至于终其身乐之不厌,且以殉者,古今一人而已,严陵是也”。其实,真正做到“终其身乐之不厌,且以殉者”,自古至今并非严子陵一人,还有不少隐姓埋名,彻底与统治者决裂的渔父。

    见之于正史中,不以姓名留世的真正渔父,如《史记·卷八十四·屈原列传》记载,屈原被放逐江南,行吟泽畔,遇到一位渔父。渔父见屈原这副样子,就劝屈原:“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回答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一文即记其事。“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据《孟子·卷七·离娄上》记载,孔子那时就已经听到过此歌谣,故有人说《渔父》一文是屈原“取此假为渔父之辞耳”(见《孟子正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8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