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月刊》 > 2011年第9期
编号:12133649
东坡养生与“思无邪”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养生月刊》 2011年第9期
     在东坡留给后人数量空前、堪称“苏海”的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养生的精华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发扬光大。东坡养生的论著和经验极为丰富,重视修身养性,是他养生之道的一大特色。“思无邪”乃是东坡十分喜爱的养心诀和座右铭。“思无邪”三字为后世所注目,源于孔子评价《诗经》的名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古今学者对孔子这句话的解释和评价甚多,且不尽相同。而东坡则对此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相关的论著有:论思之“思无邪”(《思堂记》)、养生之“思无邪”(《续养生论》)、心斋之“思无邪”(《思无邪斋铭并叙》)、内丹之“思无邪”(《思无邪丹赞》)等等。在东坡对“思无邪”的理解中,此“思”非无义之语音词,而是“心之官则思”之“思”也,人能思考、思索,人有意识,这正是“万物之灵”的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而“思无邪”这来自中国古代民歌源头那纯正淳朴的心声。不仅引发了东坡内心的共鸣,而且经过东坡的融汇贯通,赋予其儒道结合的丰富内涵,升华成为东坡修身养性求真得道的圆明镜、精神生活念兹在兹的座右铭、东坡指导思想规范行为的定盘针。

    东坡之“思无邪”崇尚少思寡欲的不思之乐
, 百拇医药
    东坡在为朋友章质夫所建《思堂》作的记文中,一反人们常说的“三思而后行”的警语,开门见山,率直地表明了自己是“天下之无思虑者”,是“言发于心而冲于口”、“遇事则发,不暇思之”、“以此终身,不知所思”。东坡还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少时遇隐者的故事,隐者“孺子近道,少思寡欲”的箴言和把思虑喻为“蚁漏”、“微而无间”的形象比喻,让东坡记忆犹新,且“有会于余心,余行之”。东坡之“不思”是率直地出于自己性本善的内心和良知,是“君子之于善也,如好好色,其于不善也,如恶恶臭”的自然之举。东坡深有感触地谈到了这种难于用言语表达的“不思之乐”,并感悟到为什么达者能“虚而明,一而通,安而不懈,不处而静,不饮酒而醉,不闭目而睡”。东坡还旗帜鲜明地表示:“《易》日无思也,无为也。我愿学焉。”当然,东坡在崇尚“少思寡欲”的同时,也并不排斥人们“必思而后行”,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而东坡“思无邪”指的所谓思者,决不是那种“世俗之营营于思虑者”也。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东坡之“不思”,正是出于自己“不虑而知”的“良知”。而东坡的“不思之乐”则来自于那“虚而明,一而通”的良知之道。
, 百拇医药
    东坡之“思无邪”是潜心清静无为的无思之思

    东坡在《续养生论》等著作中表明自己欣然有得于孔子之言“思无邪”。并认为“孰能使有思而非邪?无思而非土木乎?盖必有无思之思焉。”“夫无思之思,端正庄栗,如临君师,未尝一念放逸。然卒无所思。”“思我所无思”、“若有思而无所思”也成了东坡常用的语言尤其是在被贬岭南之后,“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忧患之余生,而后学道,虽为达者所笑,然犹贤乎己也。”在惠州,东坡给自己的居室命名为“思无邪”,还专门撰写了《思无邪斋铭并叙》。东坡在此文中引孔子“思无邪”后自问“吾何自得道,其惟有思而无所思乎?”东坡以自己的行动作了回答,“于是幅巾危坐,终日不言、明目直视,而无所见,摄心正念,而无所觉。于是得道,乃名其斋曰思无邪,而铭之日: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病。廓然自园明,镜镜非我镜。如以水洗水,二水同二净。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东坡的心与老庄之道是相通的。老子《道德经》日:“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又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清静为天下正”。庄子则在《大宗师》、《人间世》等文中讲到了:“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何谓心斋?”“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等等。比较东坡在“无思之思”中的得道过程和修身特征,其与老庄所言的“致虚守静”、“坐忘”、“心斋”何其相似乃尔,正可谓一脉相承,同道而异名也。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坡自己命名的“思无邪”斋,不仅是他炼养修身的居室之斋、更是他求真得道之“心斋”也。此“惟道集虚”之心斋,乃“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也。东坡还将自己长期修炼的内丹功法称之为“思无邪丹”,并“信笔直书,不知点定”地写下了《思无邪丹赞》,东坡自认此赞“殆是天成,非以意造也”。结合他多年亲身炼功养生的实践,东坡在内丹功法方面还有许多丰富而生动的论述,如《养生诀》、《养生偈》、《辨道歌》等等,为后人养生和研究人体科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 http://www.100md.com
    东坡之“思无邪”融通“天人合一”的浩然正气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解读《三字经》时曾经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崇尚‘天人合一’。这个思想在近年来受到了高度的关注。我们知道在台湾去世的著名国学大师、一代大儒钱穆先生,临终前的最后一篇文章讲,他想了一辈子,也研究了一辈子中国学问,最终认为中国的精神和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而就在海峡的此岸,在我们祖国大陆,也有一位大师级的学者季羡林先生同样得出了这个结论。他认为中国文化能够贡献于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学说和精神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和谐’的观念。”而在我看来,东坡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具有“天人合一”境界的大家和伟人。“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正是东坡无身无病、廓然自明、物我相忘、天人合一境界的自然反映。它不仅成为了东坡《思无邪铭并叙》的结语,而且也成了他常爱用的诗语。在《过大庾岭》一诗中,这种精神境界更表露得淋漓尽致。“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静。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引孟子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说道:“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浩然正气,正与庄子所述“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通天下一气耳”相同,也与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思想相通。东坡“惟我独也正”中之“我”,乃物我相忘、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之我也。这句诗也是借用庄子《德充符》中“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之句变更而来,借以表明自己与天地浩然之气相融通,如松柏那样,坚韧挺拔,四季常青;象尧舜那样,一身正气,顶天立地。东坡“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还常蕴含在他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诗文之中,“我性真有,是身本空。四大合成,与天地通”、“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是身如虚空,万物皆我储”、“眇观大瀛海,坐泳谈天翁。茫茫太仑中,一米谁雌雄。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等等,读之会令人心旷神怡,感悟于天地之中。

    综上所述,东坡对“思无邪”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其崇尚少思寡欲、潜心清静、融通天人合一的理念,不仅大大丰富了“思无邪”的内涵,而且还将它升华成自己精神生活的座右铭,指导言行养生的定盘针。东坡晚年自述“绝欲息念”、“浩然无疑”;自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与庄子形容得道者无物无我、心中虚空、胸中洁净、回归自然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相似。自梦“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以及他临终自白:“吾生不恶,死必不坠也”等等,都是东坡在思想上崇尚“思无邪”、品行上秉持“独也正”的真实写照。, 百拇医药(贺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