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母婴世界》 > 2009年第12期
编号:11890788
漫话“襁褓”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2月1日 《母婴世界》 2009年第12期
     “医生,麻烦帮我看看我宝宝是不是‘O’型腿?”一对年轻的父母,抱着一个臃肿的婴儿襁褓,慌慌张张地走进了诊室,襁褓里露出一点红扑扑的小脸蛋,是一个看上去仅有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全然不管诊室里的嘈杂和爸爸妈妈的焦急,这个可爱的小不点睡得正香甜。

    这是发生在我上个周日上午的儿童骨科专科门诊的一幕。当年轻的妈妈用并不熟练的手法里三层、外三层地打开这个厚厚的襁褓时,宝宝的两条小腿露了出来,皮肤红润、丰满而富有弹性,但是从膝关节以下,两条小腿似乎对称地向内侧形成了一条弧线。

    “就这里、这里,医生,你看!”宝宝的妈妈焦急地用手指着孩子的小腿,似乎生怕我一不留神,没有发现孩子的问题。

    已经记不清是多少次面对带着同样问题的年轻父母了,轻轻地握住孩子的双脚,做了几个简单的物理检查动作之后,我不禁哑然失笑:“你们放心吧,孩子有一双健康的腿!”

    宝宝的腿为什么是弯的?

    “那为什么宝宝的腿会向里弯呢?为什么其他的小朋友没有这样子呢?”

    “完全不必担心,这是一种生理性的膝内翻。所谓生理性的,顾名思义就是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过程,随着孩子发育成熟,能够自行改善、纠正,而不需要医学干预的一种现象。”我耐心地做着解释。

    “那是不是因为我给宝宝包得太紧了造成的呢?”孩子的妈妈仍不甘心。

    是啊,襁褓如果裹的不合适,会对孩子的发育尤其是肢体的发育产生影响吗?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古人之道VS西人之法

    我国古代认为,新生儿“必须入襁褓,襁褓之道,必须得宜”。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到,新生儿初离母腹,体态上常保持胚胎时的姿势,四肢屈曲紧张,故“宣绑缚令卧”,以达到使其四肢舒展的目的。几千年来的代代相传,中国的父母们早已习惯了给他们新生的宝宝裹一个厚厚的襁褓。更重要的是,除了保暖之外,这能让宝宝勾起对他们最原始的那种甜蜜的“家(子宫)”的回忆。在子宫里的时候,宝宝便是蜷缩着四肢,而一旦离开母体进入襁褓中后,似曾相识的环境给了宝宝最大的安全感和满足,可以让他们睡得更加香甜。

    可是,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白色人种,新生的宝宝是不用襁褓的,他们更喜欢四肢微蜷着,像小老鼠一样趴着睡眠。那么,不用襁褓是否会对宝宝的肢体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呢,学术界似乎也并没有提供这方面的研究证据。但有支持者认为,新生儿不用襁褓会显得更加活跃,活动增多能促进呼吸和身体活动的锻炼,有利于发育。但是,这种论点也并没有得到权威研究的证实。

    “襁褓”辩证说

    其实,这本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襁褓的使用与否,必然受到不同文化教养、传统习惯和种族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襁褓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方便、廉价的保暖措施,但是其必然对宝宝的四肢活动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襁褓内的孩子总是显得安静且活动少,从人性学的角度而言,这或许与中国人的含蓄、内敛的个性不无关系;而西方人种从新生儿时,便被置于一个不受束缚、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又是否恰恰彰示了其自由、奔放和张扬的个性呢?

    其实襁褓使用也好,不用也罢,对孩子的发育或许并不会有显著性的差异。用我们最为习惯和熟悉的方式,为宝宝提供最大的舒适感。自由,但亦不可毫无约束;健康、快乐,其实就在触手可及的距离。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http://www.100md.com(李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