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淡泊寿康
诸葛亮在《戒子书》中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明志”,可使人去品味人生、领略人生、顿悟人生;“宁静致远”,让人心静如水,胸襟开阔,潜心修炼,达到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为“情”?由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生,不通过人为的加工而自然生成,从本性产生出来的喜、怒、哀、乐,这叫做情。中医将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调摄得当,是不会得病的。若七情太过,则成为致病之源。所以,历来的养生学家极为重视情志养生。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为历代养生学家所推崇。晋代医家葛洪说得好:“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生。”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出养性两条准则,一是“养寿之法,但莫伤之。”即养宜适度,不可太忧愁太悲伤;二是“恬淡无为”,是说遇事应顺其自然,莫为物欲累,则可神气自满,尽其天年。他的“教人修道,即修心也”,可谓养性箴言。唐代名医孙思邈是养生大家,极注重修心养性,他在《千金要方》中谆谆告诫人们:“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
, 百拇医药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百事顺心样样如意。人生旅途,既有花好月圆,金光大道;也会遇到风雨阴霾,急流险滩。所以,要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黄帝内经》中有一至理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与现代医学提倡的保持心理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而心理平衡则是基石中的基石,它的效果超过了所有的养生方法。可以说,人在顺境时容易保持心理平衡,一旦处于逆境或心情不畅时,最不容易保持心理平衡,往往产生过度紧张、焦虑、忧愁、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生物节律紊乱,各脏器生理功能失衡,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多种心身疾病,严重危及生命。所以要想活得健康,颐享天年,就要有淡泊宁静的心态。
说淡泊宁静,请莫误会是要人们远离社会,远离生活,一天到晚坐在屋子里修行,啥也不干;也不是叫你到深山老林去隐居。而是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工作时积极认真地去拼搏去奋斗,敢于在竞争中取胜。该休息时就愉快地去玩耍娱乐,让心境宁静下来,处于一种淡泊自然状态。有人调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寿命都长,但他们的工作是相当艰苦的,尤其是众多的科学家们。然而,他(她)们的情绪却是愉悦的,静谧的。由此,笔者想起近代两位名人淡泊养生的故事。一是在宗教各个领域研究享有盛名的任继愈,他从不服用任何补晶,而是从中医学中的“血由气生,气由神全”得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的养生之道。他认为,养生,顺其自然最好。另一位是大学者梁漱溟,他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磨难,饱受心灵创伤之苦,但他对名利荣辱,以平常心去对待。梁老说得好:“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正因为他有恬淡无我的心境,享有95岁高龄。对我们今天的芸芸众生来说,极有启迪。面对红尘扰攘的大干世界,更需一颗平常心,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奉献而不被物欲所累,从行为上尽量做到反朴归真,回归科学自然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清代名医龚廷贤的《摄养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有了淡泊的平常心,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免疫功能、代偿功能、造血功能以及各脏器的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和谐平衡状态,百病不侵。研究表明,人处于淡泊、宁静、愉悦、超然洒脱之时,具有强大的镇痛、镇静、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包括癌症)自愈的作用。可见,将淡泊宁静做为一种养生之道,便会使您自然而然地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健康长寿境界。, 百拇医药(杨 锋)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为“情”?由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生,不通过人为的加工而自然生成,从本性产生出来的喜、怒、哀、乐,这叫做情。中医将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在正常情况下,七情调摄得当,是不会得病的。若七情太过,则成为致病之源。所以,历来的养生学家极为重视情志养生。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为历代养生学家所推崇。晋代医家葛洪说得好:“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天下悠悠,可以长生。”南北朝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得出养性两条准则,一是“养寿之法,但莫伤之。”即养宜适度,不可太忧愁太悲伤;二是“恬淡无为”,是说遇事应顺其自然,莫为物欲累,则可神气自满,尽其天年。他的“教人修道,即修心也”,可谓养性箴言。唐代名医孙思邈是养生大家,极注重修心养性,他在《千金要方》中谆谆告诫人们:“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
, 百拇医药
人活在世上,不可能百事顺心样样如意。人生旅途,既有花好月圆,金光大道;也会遇到风雨阴霾,急流险滩。所以,要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情绪。《黄帝内经》中有一至理名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与现代医学提倡的保持心理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而心理平衡则是基石中的基石,它的效果超过了所有的养生方法。可以说,人在顺境时容易保持心理平衡,一旦处于逆境或心情不畅时,最不容易保持心理平衡,往往产生过度紧张、焦虑、忧愁、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生物节律紊乱,各脏器生理功能失衡,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多种心身疾病,严重危及生命。所以要想活得健康,颐享天年,就要有淡泊宁静的心态。
说淡泊宁静,请莫误会是要人们远离社会,远离生活,一天到晚坐在屋子里修行,啥也不干;也不是叫你到深山老林去隐居。而是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工作时积极认真地去拼搏去奋斗,敢于在竞争中取胜。该休息时就愉快地去玩耍娱乐,让心境宁静下来,处于一种淡泊自然状态。有人调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寿命都长,但他们的工作是相当艰苦的,尤其是众多的科学家们。然而,他(她)们的情绪却是愉悦的,静谧的。由此,笔者想起近代两位名人淡泊养生的故事。一是在宗教各个领域研究享有盛名的任继愈,他从不服用任何补晶,而是从中医学中的“血由气生,气由神全”得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的养生之道。他认为,养生,顺其自然最好。另一位是大学者梁漱溟,他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磨难,饱受心灵创伤之苦,但他对名利荣辱,以平常心去对待。梁老说得好:“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正因为他有恬淡无我的心境,享有95岁高龄。对我们今天的芸芸众生来说,极有启迪。面对红尘扰攘的大干世界,更需一颗平常心,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奉献而不被物欲所累,从行为上尽量做到反朴归真,回归科学自然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清代名医龚廷贤的《摄养诗》云:“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淡泊是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有了淡泊的平常心,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免疫功能、代偿功能、造血功能以及各脏器的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和谐平衡状态,百病不侵。研究表明,人处于淡泊、宁静、愉悦、超然洒脱之时,具有强大的镇痛、镇静、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包括癌症)自愈的作用。可见,将淡泊宁静做为一种养生之道,便会使您自然而然地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健康长寿境界。, 百拇医药(杨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