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02年第8期
编号:11049447
“忍”字纵横谈
http://www.100md.com 2002年8月1日 《养生大世界》 2002年第8期
     忍,是古往今来人们谈修身养性话题时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也是同健康长寿关系最密切的一个问题。忍,似乎是一个个性、气质问题,其实它更是一种德行,一种涵养,一种度量。有人赞扬它是一种美德,也有人将它斥之为窝囊;有人说它能使人心平气和,避免气淤致病,也有人说它会使人心气不通,导致郁闷生疾。应该说,“忍”本身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孤立地看并无是非之分,只是因为人们用的地方不同、掌握的度的不同,“忍”便对人出现有利和有害之分了。

    (一)

    说到忍,历史上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便要数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了。

    公元前494年,吴王率大军攻打越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只得求和。吴王夫差这时以胜利者的姿态,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让越国成为吴国的属国,越王成为他的臣下,并叫勾践两口子到吴国去伺候吴王。勾践接受了这个屈辱的条件。勾践夫妇到吴国后,住在吴王老爹大坟旁边的石屋里,给人家看马。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总要给他拉马。勾践每日小心地服侍着吴王,真是百依百顺,比别的使唤人还要驯服。勾践的恭顺感动了夫差,就送勾践夫妇回到了越国。

    勾践回越国后,开始卧薪尝胆,发展生产,积攒粮草,扩充军队,操练兵马,国家便迅速强大起来。公元前473年,勾践带领大军一举击败吴军,吴王夫差被迫自杀,吴国灭亡,越王勾践成为雄极一时的东方霸主。

    勾践的忍,不是一般的忍辱求全,而是一种智慧,一种谋略。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有大谋之人,在他为实现其宏大的目标时,就不会去计较自己局部利益的损失和一时名誉受到损害,尤其是在危难时刻,更不会逞一时之能,泄区区小愤,硬去鸡蛋碰碌碡,结果以小失大,使“大谋”毁于一旦,甚至丢掉自己的身家性命。勾践兵败之时,采取的这种忍,更是一种护身之法,求生之术,以忍图存。保护了自身,才能冀图大谋。

    忍,也是一种烟幕,一种掩饰,一种策略。通过忍,制造一种假象,迷惑麻痹对方,掩饰机心,为实现“大谋”创造条件,也即忍小谋大。三国时的刘备是这方面的另一位代表。曹操独揽朝中大权,借天子之命而横行无忌,祸国殃民,刘备与董承数人便欲为国除奸,为民除害,行刺曹操。为不引起曹操的注意,刘备便“就下处后园种莱,亲自浇灌”,俨然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菜农。关羽、张飞不理解大哥的行为,刘备解释说:“吾之学圃,正欲使曹知我无大志。”这就是流之千古的韬晦之计。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他却不知,刘备就是潜伏在他身边的一条龙。没有这时的忍,就不会有以后刘备雄居西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7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