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轶闻
一、“扬州八怪”实指哪八家
“扬州八怪”天下闻名。但“扬州八怪”实指哪八家,却说法不一。“八怪”的称呼,可能在当时已经流传,但文献上并无记载。清末时,文献上虽有了记载,但记载者也多是根据传闻,互相间并不统一。集中当时的说法,扬州被称为“八怪”的画家,就有汪士慎、李觯、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板桥)、李方膺、罗聘、华岔、高风翰、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共有十五六位之多。解放后,美术史专家中有的人曾提出“扬州八怪”应改称为“扬州画派”,这样可以不受“八”这个数字的限制,但多数人认为应尊重“八怪”这个习称已久的历史名词。他们考虑到这个画家群体在书画风格上的相近以及艺术成就的高低,采用了清末李玉菜在《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所举人名,只取上面列出的前8人。这8人是:
高翔(本地人);李觯、郑燮(二人系扬州府属兴化县人);罗聘(原籍安徽歙县,在他前辈时已迁居扬州);汪士慎(安徽歙县人,流寓扬州)、黄慎(福建宁化人,流寓扬州)、金农(浙江杭州人,流寓扬州);李方膺(江苏南通人,在外地做官近30年,后退居南京,时常往来于扬州)。
, 百拇医药
二、或官或民均贫寒
“扬州八怪”有着共同的命运。他们大都出身于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年长后又各抱才艺,但是在人生中却都历经了坎坷不平的道路。
八人中黄慎、高翔、汪士慎、罗聘终身为职业画家,没有登过仕途。这是由于家庭困窘,无力供他们求学科举。黄慎幼年丧父,为了侍奉母亲,只好学画。为此,他的母亲曾含泪说:“儿为是良非得已。”罗聘“幼遭孤露”,少年时就学画卖画。后来他虽然卖画很多,常与名公臣卿交往,但是却仍“一身道长,半世饥驱”,到晚年甚至“质衣欲尽,债帖难偿,”从北京回家时连路费都没有。
旧时说“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只要头上有顶乌纱帽,便会腰缠万金。但“八怪”中当过官的三人却是例外。他们中,郑燮以进士出身,李鲜靠举人检选,李方膺以父亲关系,都曾做过县令。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都因与上司不合,统统被罢了官。郑燮是“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中年的境况竟至“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李鲜虽家有田地,一旦失意之后,都是“剥啄催租恼吏频,水田德亩翻为累”,不得已只好加紧作画以作补偿。李方膺的父亲虽然官位不小,他自己也作过多年县官,但家里并无积蓄和固定产业,所以在他“去官后,穷老无依,益肆力于画,以资衣食。”
, http://www.100md.com
三、金农捷才为人解围
当时,扬州文人声誉颇高,达官士宦经常举行诗会,“每会酒肴俱极珍美”。在这样一种风气下,商人们也都竟相效仿,以标榜风雅。“八怪”中的多数人都经常出席这种盛会。
据传,金农客居扬州时,一日,某富商在乎山堂请客,金农尊居首席。席间,大家以古人诗句飞红为酒令。轮到一位盐商,想了好一阵未想出来,客人们都说要罚他一杯。盐商忽笑着说:“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举座哗然,有人疑其是杜撰的。金农发话说:“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引用得很贴切。”众人说那全诗是什么?金农随口诵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阑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都赞叹金农多识广闻。
其实,这首诗是金农临时口占的。由于他为盐商解了围,盐商十分感激,第二天便赠他厚礼。
四、郑燮去官百姓”画像以祀”
, http://www.100md.com
郑燮曾两任县令,做了十余年的官。他平时接触社会生活面较广,深知劳动人民的疾苦。他在《家书》里曾教导弟弟不要多置田产,说:“若再多求,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他这其实是借题骂那些为富不仁者。在他的心里,总想为民办好事,做个“好官”。
郑燮做县官的时候,总是“右窭子而左富商”。遇到灾荒,也敢于对抗上级,进行赈灾工作。他在潍县做官时,正值山东大灾荒,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赈灾措施,深得民心。他还“令大兴工役,修城凿池,招徕远近饥民,就食赴工”,使大量灾民摆脱了饥饿。所以,“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潍人戴德,为立祠。”这在封建社会是十分难得的。
五、汪士慎以手摸索作字画
汪士慎一生清贫,以卖画为生,54岁时不幸左眼病瞎,67岁时,余下的一只眼也瞎了。双目失明后,生活更加潦倒。
但是,汪士慎没有在困境面前退缩。他自我安慰道:“衰龄忽尔丧明,然无所痛惜,从此不复见碌碌寻常人,觉可喜也。”
他虽然双目失明,但以“心”来“观”看世间的美与丑,练习着用手摸索写字作画。经过刻苦努力,画技竟大有长进,“工妙胜于未瞽时”。
一次,他拿着自己的草书,高兴地去找金农。此时金农也在病中。金农看了他的字神妙非常,大为赞叹。于是两人便谈诗论画,互相鼓励,直至尽欢而散。, 百拇医药(紫 蛟)
“扬州八怪”天下闻名。但“扬州八怪”实指哪八家,却说法不一。“八怪”的称呼,可能在当时已经流传,但文献上并无记载。清末时,文献上虽有了记载,但记载者也多是根据传闻,互相间并不统一。集中当时的说法,扬州被称为“八怪”的画家,就有汪士慎、李觯、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板桥)、李方膺、罗聘、华岔、高风翰、边寿民、闵贞、李勉、陈撰、杨法等,共有十五六位之多。解放后,美术史专家中有的人曾提出“扬州八怪”应改称为“扬州画派”,这样可以不受“八”这个数字的限制,但多数人认为应尊重“八怪”这个习称已久的历史名词。他们考虑到这个画家群体在书画风格上的相近以及艺术成就的高低,采用了清末李玉菜在《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中所举人名,只取上面列出的前8人。这8人是:
高翔(本地人);李觯、郑燮(二人系扬州府属兴化县人);罗聘(原籍安徽歙县,在他前辈时已迁居扬州);汪士慎(安徽歙县人,流寓扬州)、黄慎(福建宁化人,流寓扬州)、金农(浙江杭州人,流寓扬州);李方膺(江苏南通人,在外地做官近30年,后退居南京,时常往来于扬州)。
, 百拇医药
二、或官或民均贫寒
“扬州八怪”有着共同的命运。他们大都出身于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年长后又各抱才艺,但是在人生中却都历经了坎坷不平的道路。
八人中黄慎、高翔、汪士慎、罗聘终身为职业画家,没有登过仕途。这是由于家庭困窘,无力供他们求学科举。黄慎幼年丧父,为了侍奉母亲,只好学画。为此,他的母亲曾含泪说:“儿为是良非得已。”罗聘“幼遭孤露”,少年时就学画卖画。后来他虽然卖画很多,常与名公臣卿交往,但是却仍“一身道长,半世饥驱”,到晚年甚至“质衣欲尽,债帖难偿,”从北京回家时连路费都没有。
旧时说“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只要头上有顶乌纱帽,便会腰缠万金。但“八怪”中当过官的三人却是例外。他们中,郑燮以进士出身,李鲜靠举人检选,李方膺以父亲关系,都曾做过县令。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都因与上司不合,统统被罢了官。郑燮是“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中年的境况竟至“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李鲜虽家有田地,一旦失意之后,都是“剥啄催租恼吏频,水田德亩翻为累”,不得已只好加紧作画以作补偿。李方膺的父亲虽然官位不小,他自己也作过多年县官,但家里并无积蓄和固定产业,所以在他“去官后,穷老无依,益肆力于画,以资衣食。”
, http://www.100md.com
三、金农捷才为人解围
当时,扬州文人声誉颇高,达官士宦经常举行诗会,“每会酒肴俱极珍美”。在这样一种风气下,商人们也都竟相效仿,以标榜风雅。“八怪”中的多数人都经常出席这种盛会。
据传,金农客居扬州时,一日,某富商在乎山堂请客,金农尊居首席。席间,大家以古人诗句飞红为酒令。轮到一位盐商,想了好一阵未想出来,客人们都说要罚他一杯。盐商忽笑着说:“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举座哗然,有人疑其是杜撰的。金农发话说:“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引用得很贴切。”众人说那全诗是什么?金农随口诵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阑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都赞叹金农多识广闻。
其实,这首诗是金农临时口占的。由于他为盐商解了围,盐商十分感激,第二天便赠他厚礼。
四、郑燮去官百姓”画像以祀”
, http://www.100md.com
郑燮曾两任县令,做了十余年的官。他平时接触社会生活面较广,深知劳动人民的疾苦。他在《家书》里曾教导弟弟不要多置田产,说:“若再多求,便是占人产业,莫大罪过。”他这其实是借题骂那些为富不仁者。在他的心里,总想为民办好事,做个“好官”。
郑燮做县官的时候,总是“右窭子而左富商”。遇到灾荒,也敢于对抗上级,进行赈灾工作。他在潍县做官时,正值山东大灾荒,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赈灾措施,深得民心。他还“令大兴工役,修城凿池,招徕远近饥民,就食赴工”,使大量灾民摆脱了饥饿。所以,“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潍人戴德,为立祠。”这在封建社会是十分难得的。
五、汪士慎以手摸索作字画
汪士慎一生清贫,以卖画为生,54岁时不幸左眼病瞎,67岁时,余下的一只眼也瞎了。双目失明后,生活更加潦倒。
但是,汪士慎没有在困境面前退缩。他自我安慰道:“衰龄忽尔丧明,然无所痛惜,从此不复见碌碌寻常人,觉可喜也。”
他虽然双目失明,但以“心”来“观”看世间的美与丑,练习着用手摸索写字作画。经过刻苦努力,画技竟大有长进,“工妙胜于未瞽时”。
一次,他拿着自己的草书,高兴地去找金农。此时金农也在病中。金农看了他的字神妙非常,大为赞叹。于是两人便谈诗论画,互相鼓励,直至尽欢而散。, 百拇医药(紫 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