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04年第8期
编号:11264326
赵霖教授谈“寓医于食”(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2日 《养生大世界B刊》 2004年第8期
     国务院最近公布了中国第64个职业准入,我国出现了为保证人民健康的崭新职业叫营养配餐员。于若木同志曾指出:“科学配餐是不用投入,就能提高和改善人民健康状况的有效方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加之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由于膳食结构不平衡,导致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而通过科学配餐,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因营养不良造成的各种疾病。为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我们认为根据国情调整膳食结构,引导全民族科学合理地进行食物消费,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中国人民从与自然界共处的实践中,认识到许多食物具有药性。《周礼·天官篇》记载,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我国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系,医事制度中已设有负责饮食营养管理的专职人员。当时医生分为四类,即“食医”、“疾医”(内科医生),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外科医生),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还有“兽医”。周代医疗体系以“食医”为先,“食医”的任务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即调和食味,确定四时饮食,预防疾病。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早的“营养医学”的实践。

    中国历代名医对膳食重要性有许多论述,如战国时扁鹊说:“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清代黄宫绣指出:“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唐代孙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疗者,不足以全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为医者,当晓病源,如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之不愈,然后命药。”

    中华民族传统营养学的哲学内涵:

    “天人合一、身土不二”的生态观;

    “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食疗观;

    “审因施食、辨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

    故遵循:“饮食清淡,素食为主”;

    “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

    “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

    “食,不可无绿”。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这些中华民族传统养生保健的膳食原则是非常宝贵的。

    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个世纪90年代推荐了“地中海式饮食”。研究发现生活在环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的居民,环境与北欧地区大致相同,心脏病发病率却很低,是世界长寿地区之一。研究这一现象给人们不少启示。经过大量调查分析,谜底逐渐被揭开,人们认为这与该地区的饮食结构(地中海式饮食)有关。“地中海式饮食”的基本特点是“杂食”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65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