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039627
不养而养——养生的至真境界(四)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日 《养生大世界》 2006年第6期
     甘泉格言

    “渐修”是持之以恒、不辍不止的修行。“顿悟”是豁然开朗、突然而至的觉悟。学佛是一个“修而悟”、“悟而修”不断深化与不断升华的过程。

    古“顿悟”尽管是突然开悟,但绝不等于彻底的觉悟,而只是一定程度的觉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仅仅是指领悟了成佛之道而已,并不是已经成佛。这样的人,由大迷而大悟,可能决心特别大,进步特别快,但同样有一个悟而修、修而悟的过程。

    古学佛求解脱。就是说,要学会从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烦恼中解脱出来。学佛有没有真实的收获,就看烦恼是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只有烦恼越来越少,才能最后解脱生死大烦恼;如果烦恼越来越多,就绝不可能解脱生死大烦恼,更谈不上超凡入圣。

    女身在红尘中,心在红尘外,即尘不染尘,方为大自在。

    (三)关于“无悔”
, 百拇医药
    “无悔”,就是不内疚、不后悔。要想“不内疚”,就必须没有做过故意损害他人、损害社会的事情。由于过失而造成的损害,不算故意损害,因为这是难免的,只要尽可能加以补救也就行了。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就是这个道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有这样一句话:“识迷途其未远,知来者之可追。”我想是可以借鉴的。

    三、对现实,无贪无求

    对现实无贪无求,就是指不贪求那些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之类。

    佛法认为,“愿”和“求”不是一回事,“愿”是为众生;“求”是为自己。佛法主张,要有大愿,却不要有私求,也就是说,要为大众尽心尽力,而不要为自己患得患失。

    这里必须澄清一点,即所谓“贪求”,绝不是就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而言的,而是就维持生存以外的那些可有可无的荣华富贵、奢侈享受而言的。不然的话,倘若连生存都不顾,还谈什么养生和修行呢?
, 百拇医药
    有句名言说:“吃饭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不是为了吃饭。”那么,生存究竟为了什么呢?我想,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否定奉献的意义。一个人如果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其人生只能是苍白的。

    我曾给自己写过一个条幅:“临终回首,长寿与夭折无异,惟有事业长留人间。”这就是说,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寿命的长短,活得再久,临终时回想起来还是如同一瞬间,并且,来到人世是赤条条,离开人世还是赤条条,只有对社会的奉献留在了人间。总之,人生的意义是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人人都渴望幸福。这本身是无可非议的,关键在于怎样去理解幸福。有人以聚敛财富为幸福,有人以获取权势为幸福,有人以争得荣耀为幸福,尽管还有以其他种种目标为幸福的,但基于上述三类者多。那就让我们一类一类地分析分析吧。

    (一)财富

    究竟多少钱财才算富呢?
, 百拇医药
    一百万算不算富呢?20世纪80年代,美国一位富豪为其女儿进入社交界而举行宴会,一下子就花去100万美元。他那100万可是你那100万的8倍多呀!21世纪初,中国广东省增城一颗18.8q重的荔枝(?号“挂绿”)就被拍卖了55.5万元。你那100万够买几颗这样的荔枝呢?

    那一千万算不算富呢?世纪之交,美国“维多利亚的秘密”公司推出一款“千年胸衣”,价值高达1000万美元。你那个1000万还买不到这件胸衣的八分之一。至于毕加索的一幅名画,在纽约的拍卖价竟然超过了一亿美元!

    那一亿、十亿算不算富呢?只要朝比尔·盖茨看上一眼,你的“豪情”便飞到“爪哇国”去了。

    总之,凡是追求财富者,向下一比,均可沾沾自喜;往上一比,顿时黯然失色。而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总是多了还要想多。古人云:“人为财死。”那些为财而死者,岂是无财?都只因贪得无厌啊!
, http://www.100md.com
    要知道,物质享受所提供的,只能是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即眼睛所见的画面与色彩,耳朵所听的音响与旋律,鼻子所闻的气味,舌头所尝的滋味,体肤所感受的触摸。感官刺激固然可以带来兴奋,但兴奋之后会转为抑制;若要再度兴奋,必须再度刺激。本来,刺激度与兴奋度是成正比例的,但如此“刺激一兴奋一抑制一再刺激一再兴奋一再抑制”地不断循环下去,人们的感觉器官会由于逐渐适应某种刺激而产生麻痹。于是,为了保持以往的兴奋度就必须加大刺激量或变换刺激方式。到了后来,尽管刺激量不断加大,刺激方式一再变换,兴奋度却愈来愈弱了。最后,当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兴奋的时候,空虚之感便袭上心头,乃至彻底空虚了。这就是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寻求刺激的必然趋势与结果。

    美国一位曾经参加“嬉皮”运动,后来吸毒成瘾的青年,作过一番很典型的表白:“尽管已经得到了所想获得的一切物质财富,但是仍然不快乐。一方面我们已经有了物质上的幸福,另一方面内心有一种被咬啮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别的,正是空虚。

    每一个荡过秋千的人都经历过这样一种感觉:当秋千从高处往下落的时候,心房便因失重而“悬”了起来。这就是直觉的空虚感。而当一个人精神无所寄托的时候,就会长时间地陷于一种内在的空虚感。这种内在的空虚感与直觉的空虚感极其相似,都仿佛心被悬了起来,只是内在的空虚感为时更久,程度更甚,可以“悬”到似乎被虫豸咬啮的地步。那是非常难受的,在极端的情况下,会觉得生命不再有任何意义,甚至生不如死!
, 百拇医药
    正是这种精神空虚,导致堕落与沉沦,导致酗酒和吸毒,甚至导致自戕或自杀。总之,正是由于愈来愈多的人寻求那千奇百怪的刺激,使社会的许多方面变得愈来愈浮躁、浅薄、无聊和空虚了。这是很可悲的。

    再说,财富一多,各种担心也就接踵而至了。即使不遭偷、抢、诈骗、绑架、谋杀,家族成员之中的你争我夺,乃至为争夺遗产而骨肉相残的事情也在所难免。这类事例还少吗?请问,哪个豪门不是恩怨重重?

    话又说回来,钱财本身并不是坏东西,有钱可以办很多事情,我自己不是正因为缺钱而有许多事情办不成吗?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是要来得正当,二是要花得正当。

    例如陈嘉庚,靠办实业积累了财富,然后用这些财富兴办教育,而自己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这就是一个很高尚的范例,因为他不是为挣钱而挣钱,他是为兴办教育而挣钱。对于他来说,挣钱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还在于教育兴国。

    再如中国春秋时代的“陶朱公”,也就是当初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的大功臣范蠡。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逃出越国,隐姓埋名,回到老家(据说是河南省镇平县),化名“陶朱公”,从事经商。他在赢得大量财富之后,把绝大部分散给穷苦百姓,又从头经商;再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甘 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