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淫”玄晏的精神财富
西晋名士皇甫谧(214~282年),字士安,幼年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人。皇甫家族是汉朝至魏晋时期西北著名家族,“累世富贵”。先祖皇甫规、皇甫嵩,都是武人,建立过赫赫战功。但是,后来到了祖父和父亲这两代,家道中落。皇甫谧自幼失去母亲,过继给叔父做儿子,为了生计,不得不跟随叔父离开家乡到新安(今江苏睢宁)谋生。由于家境贫苦,没有进学校读书的条件,便跟随叔父在家种地。皇甫谧到20岁时,还是不好学习,“游荡无度”,“目不存教,心不入道”,胸无大志。但是他对叔母非常孝敬,家中有了好吃的东西都要拿去先敬叔母。一次他拿着从地里新采摘的瓜果去给叔母吃,叔母望着他流泪说:“你要是能刻苦读书,将来干了大事,这才算是真孝啊。”这话对皇甫谧的触动很大,从此下决心白天下地干活,夜间读书,甚至就连在田间劳动的休息时间也要看书。日积月累,他博览群书,通“典籍百家之言”。他在40岁时回到原籍奔丧,从此再未离开故土。由于不适应家乡气候,不久患上了风湿病,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仍然坚持读书学习,“手不辍卷”,“批阅不怠”,被人称为“书淫”。有人不解他为何对学习如此沉迷,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说如果早上明白了一个道理,就算晚上便死去,也是值得的。他甚至把地方上能够找到的书都读完了,还不得不大胆向皇帝写信借书看。晋武帝司马炎,早就知道他的大名,很敬重他,便赠送给他一车书。普通布衣老百姓向皇帝借书,而皇帝又给民间一个读书人送书,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传为美谈。
皇甫谧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名扬天下的著名学者、硕儒名流。但是,无论地方上的委任,还是朝廷的选拔,甚至就连皇上的亲自诏请,都被他一一坚决谢绝。对此,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非常不理解,也很失望。为了表明不当官的态度,他先后撰写过《让征聘表》、《释劝论》《答辛旷书》和《玄守论》等文章,充分表达自己决心隐居山林,不图仕宦,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志向。
皇甫谧病故于太康三年(282),享年68岁。他的两个儿子皇甫童灵、皇甫方回,都遵照父亲的教导,在民间过着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生活,终世不进官场。
皇甫谧虽然终生布衣不仕,但是史书称他是“高人”。他的贡献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他热心教育,精心指导青少年学习。他培养的学生中有许多人都是品学兼优的社会精英,“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皆为晋名臣”,尤其是他帮助后生左思的故事十分感人。左思在年轻时就曾立志,要创作出超过前人的《三都赋》,但是却被当时许多文人耻笑。皇甫谧则鼓励他,帮他修改文章,最后又为他的新作《三都赋》亲笔作序。该书出版之后,因为书前有当代名流皇甫谧的序文与大力推介,立即引起社会上的广泛重视,“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左思也就一鸣惊人,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颗新星。“洛阳纸贵”这一成语因此而产生。
第二,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著述等身,品类多样,影响深远。皇甫谧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在文史方面、文学艺术方面都不乏力作问世。如文学类的诗、赋、诔(哀文)、颂等,政治类的论(政论文)、难(疑问文)等,史学类的《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特别是他的文史作品,写得生动传神,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独特的史料价值,是后世治史者的珍贵参考资料。
第三,对医学研究的贡献巨大。他中年得了严重的风湿病,长期与病魔做斗争,并决心习医自疗。他不仅久病成良医,而且总结了魏晋以前医药学和针灸学领域的成绩,吸收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与自体试验的感受,编写出《寒石散论》、《巢氏病源》和我国针灸医学领域的不朽经典巨著《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这部学术名著,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至今仍然被各国医药界所推崇。
第四,在提倡从俭办丧事方面有精辟的论述和模范实践。皇甫谧既反对富人在世时的骄奢淫逸,又反对人死以后的“厚葬”之风。他认为人死之后,神形分离,“精歇形散”,神(气)升到空中,形(尸体)埋于土中。他说所谓“葬者,藏也”,就是把尸体埋藏在土中,与大地完成结合,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回归自然”。所以他要求子女们,当自己死后,早晨咽气,晚上入土,晚上咽气,次日晨下葬。不要另做新衣(老衣),不要用棺椁,不要停灵家中多日悼唁,不要宰牲祭祀,以平常饭食表示一下就可以了,更不要立坟茔,封土应与地平,上面种草种树一如平常。他特别强调,切切不可以把金银财宝放入墓中,这样反会引来盗墓贼,把墓主人的棺材打碎,并毁尸取宝,这不是适得其反吗?在1700多年前,皇甫谧就提倡“薄葬”,并有这样科学的唯物辩证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百拇医药(周 光)
皇甫谧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名扬天下的著名学者、硕儒名流。但是,无论地方上的委任,还是朝廷的选拔,甚至就连皇上的亲自诏请,都被他一一坚决谢绝。对此,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非常不理解,也很失望。为了表明不当官的态度,他先后撰写过《让征聘表》、《释劝论》《答辛旷书》和《玄守论》等文章,充分表达自己决心隐居山林,不图仕宦,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志向。
皇甫谧病故于太康三年(282),享年68岁。他的两个儿子皇甫童灵、皇甫方回,都遵照父亲的教导,在民间过着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生活,终世不进官场。
皇甫谧虽然终生布衣不仕,但是史书称他是“高人”。他的贡献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他热心教育,精心指导青少年学习。他培养的学生中有许多人都是品学兼优的社会精英,“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皆为晋名臣”,尤其是他帮助后生左思的故事十分感人。左思在年轻时就曾立志,要创作出超过前人的《三都赋》,但是却被当时许多文人耻笑。皇甫谧则鼓励他,帮他修改文章,最后又为他的新作《三都赋》亲笔作序。该书出版之后,因为书前有当代名流皇甫谧的序文与大力推介,立即引起社会上的广泛重视,“豪贵之家竞相传抄,洛阳为之纸贵”。左思也就一鸣惊人,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颗新星。“洛阳纸贵”这一成语因此而产生。
第二,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著述等身,品类多样,影响深远。皇甫谧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在文史方面、文学艺术方面都不乏力作问世。如文学类的诗、赋、诔(哀文)、颂等,政治类的论(政论文)、难(疑问文)等,史学类的《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列女传》、《玄晏春秋》等。特别是他的文史作品,写得生动传神,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独特的史料价值,是后世治史者的珍贵参考资料。
第三,对医学研究的贡献巨大。他中年得了严重的风湿病,长期与病魔做斗争,并决心习医自疗。他不仅久病成良医,而且总结了魏晋以前医药学和针灸学领域的成绩,吸收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与自体试验的感受,编写出《寒石散论》、《巢氏病源》和我国针灸医学领域的不朽经典巨著《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这部学术名著,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至今仍然被各国医药界所推崇。
第四,在提倡从俭办丧事方面有精辟的论述和模范实践。皇甫谧既反对富人在世时的骄奢淫逸,又反对人死以后的“厚葬”之风。他认为人死之后,神形分离,“精歇形散”,神(气)升到空中,形(尸体)埋于土中。他说所谓“葬者,藏也”,就是把尸体埋藏在土中,与大地完成结合,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回归自然”。所以他要求子女们,当自己死后,早晨咽气,晚上入土,晚上咽气,次日晨下葬。不要另做新衣(老衣),不要用棺椁,不要停灵家中多日悼唁,不要宰牲祭祀,以平常饭食表示一下就可以了,更不要立坟茔,封土应与地平,上面种草种树一如平常。他特别强调,切切不可以把金银财宝放入墓中,这样反会引来盗墓贼,把墓主人的棺材打碎,并毁尸取宝,这不是适得其反吗?在1700多年前,皇甫谧就提倡“薄葬”,并有这样科学的唯物辩证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百拇医药(周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