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养生经
随着秋季的到来,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凉。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如果不加强保健,很容易出现健康的“多事之秋”。那么秋季如何养生?养生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为此,我们采访了空军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文龙。
连日来,不少人出现了皮肤发紧,口干舌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者大便秘结等症状,其实这些症状并不是一般的上火,而是“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伴有津伤失润的表现,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热,一偏于寒,也就随之分为“温燥”、“凉燥”两种类型。温燥多发生在初秋,因为还有盛夏的暑热未消,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燥热症状,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症状;而凉燥多发生在晚秋,表现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伴有津液不足的现象,如嘴唇干燥,连续干咳,胸闷,皮肤干痛,舌苔薄白等症状,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症状。
秋季养生 滋阴为主
养生最关键的是要顺四时而养,秋季养生要遵循秋“收”的特性。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躁伤肺,所以养生应抓住润燥、滋阴、润肺的特点,一方面补充夏季热蒸汗出、肌肤开泄造成的阴液损耗,另一方面消除秋季干燥扰人带来的危害。在饮食方面,原则是少辛多酸甜,要尽量少吃葱、姜、八角等辛辣食物,应多吃蔬菜、水果,并选择对表现出的症状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梨、莲子、银耳、百合莲藕等药食两用的柔润之品食用。另外,还可以适当服用一些蜂蜜达到润燥功效,但目前市场上蜂蜜的种类繁多,就秋季而言,可以选择枇杷蜜,以达到滋阴润肺、袪痰、止咳的效果。
综合调理 应对秋燥
起居:是秋季养生的主要内容。应坚持养生先养心,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由于气候变燥引起的躁动不安,相信“心平燥乃消”的道理。还要坚持早睡早起,加强锻炼。民间有“春困秋乏”的说法,这“秋乏”应该理解为肌体的自我保护和协调措施。因此,清晨想多睡一会儿,也不能武断说成是“睡懒觉”。
对寒冷的适应性锻炼,也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措施之一。秋天早晚温差明显,适时加减衣被都是正确的。但“春捂秋冻”是人们几千年来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一条正确的养生原则。它要求把增加衣被的速度尽量放慢些,洗澡水的温度也不要一下子升得太高。各种保健措施的采取,要根据寒冷程度的增加逐步到位,要有一个由凉到温到热的渐变过程。
家居:保持室内一定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或养一些植物,以缓解空气中燥气。
运动: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建议在室内运动,如气功、太极拳、瑜伽等;白天户外,建议老年人多缓步走,年轻人可快步走,走到微喘或微微出汗,可增强心肺功能,调整气血。
小心三类疾病“乘虚而入”
呼吸道疾病
季节变化时,呼吸道防御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因此,立秋后应特别注意防范呼吸道疾病和肺病。老幼等体弱者需注意锻炼,加强营养,保持轻松心态也很重要,时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立秋后温差大,容易着凉,着凉后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病菌乘虚而入,是感冒的主要诱因。夏秋之交要注意防寒,室内注意通风。身体健康的人,常用冷水洗洗口鼻,有助于预防感冒。
消化道疾病
夏秋之交多发胃肠疾病,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饮食以温、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吃过冷、硬、烫、辣、黏的食物,戒烟禁酒。
心脑血管疾病
寒气与燥邪相结合,使血管收缩,导致心脑血管病变增多,很容易诱发中风。特别是中老年人,立秋后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进餐时防止过饱,晚餐以八分为宜。
同时,张主任也指出,随着秋季的深入,草枯叶落,人们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这种抑郁情绪会影响肺气的条达,不利于自身健康。特别是那些平时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人群,更要注意把握好生活节奏,放松身心,不要让抑郁消极情绪长期积聚在心,应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 (梅语)
连日来,不少人出现了皮肤发紧,口干舌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者大便秘结等症状,其实这些症状并不是一般的上火,而是“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伴有津伤失润的表现,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热,一偏于寒,也就随之分为“温燥”、“凉燥”两种类型。温燥多发生在初秋,因为还有盛夏的暑热未消,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燥热症状,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症状;而凉燥多发生在晚秋,表现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伴有津液不足的现象,如嘴唇干燥,连续干咳,胸闷,皮肤干痛,舌苔薄白等症状,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症状。
秋季养生 滋阴为主
养生最关键的是要顺四时而养,秋季养生要遵循秋“收”的特性。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躁伤肺,所以养生应抓住润燥、滋阴、润肺的特点,一方面补充夏季热蒸汗出、肌肤开泄造成的阴液损耗,另一方面消除秋季干燥扰人带来的危害。在饮食方面,原则是少辛多酸甜,要尽量少吃葱、姜、八角等辛辣食物,应多吃蔬菜、水果,并选择对表现出的症状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梨、莲子、银耳、百合莲藕等药食两用的柔润之品食用。另外,还可以适当服用一些蜂蜜达到润燥功效,但目前市场上蜂蜜的种类繁多,就秋季而言,可以选择枇杷蜜,以达到滋阴润肺、袪痰、止咳的效果。
综合调理 应对秋燥
起居:是秋季养生的主要内容。应坚持养生先养心,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由于气候变燥引起的躁动不安,相信“心平燥乃消”的道理。还要坚持早睡早起,加强锻炼。民间有“春困秋乏”的说法,这“秋乏”应该理解为肌体的自我保护和协调措施。因此,清晨想多睡一会儿,也不能武断说成是“睡懒觉”。
对寒冷的适应性锻炼,也是秋季养生保健的措施之一。秋天早晚温差明显,适时加减衣被都是正确的。但“春捂秋冻”是人们几千年来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一条正确的养生原则。它要求把增加衣被的速度尽量放慢些,洗澡水的温度也不要一下子升得太高。各种保健措施的采取,要根据寒冷程度的增加逐步到位,要有一个由凉到温到热的渐变过程。
家居:保持室内一定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或养一些植物,以缓解空气中燥气。
运动:早晚较冷时,不要在外面运动,尤其是老年人,建议在室内运动,如气功、太极拳、瑜伽等;白天户外,建议老年人多缓步走,年轻人可快步走,走到微喘或微微出汗,可增强心肺功能,调整气血。
小心三类疾病“乘虚而入”
呼吸道疾病
季节变化时,呼吸道防御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因此,立秋后应特别注意防范呼吸道疾病和肺病。老幼等体弱者需注意锻炼,加强营养,保持轻松心态也很重要,时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立秋后温差大,容易着凉,着凉后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病菌乘虚而入,是感冒的主要诱因。夏秋之交要注意防寒,室内注意通风。身体健康的人,常用冷水洗洗口鼻,有助于预防感冒。
消化道疾病
夏秋之交多发胃肠疾病,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饮食以温、淡、素、鲜为宜,定时定量,少吃多餐,不吃过冷、硬、烫、辣、黏的食物,戒烟禁酒。
心脑血管疾病
寒气与燥邪相结合,使血管收缩,导致心脑血管病变增多,很容易诱发中风。特别是中老年人,立秋后应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丰富的食物,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进餐时防止过饱,晚餐以八分为宜。
同时,张主任也指出,随着秋季的深入,草枯叶落,人们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这种抑郁情绪会影响肺气的条达,不利于自身健康。特别是那些平时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人群,更要注意把握好生活节奏,放松身心,不要让抑郁消极情绪长期积聚在心,应及时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 (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