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14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632383
历经沧桑的心 何去何从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日 养生大世界2014年第12期
历经沧桑的心 何去何从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之人,经历了七十年的风霜雨雪,尝遍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从知天命到花甲,大多数老人对此生的追求、起伏与恩怨也多半不再有难解的心结,最大的心愿就是身体健康,子女平安,常回家看看。可是,从各种媒体以及网络上,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很多老人无法诉说的心灵之苦,以及现实里困苦的遭遇,脆弱、孤独、顽固、空巢、老年抑郁、婆媳不和等几乎成了老年人的标签,这个时代的老人存在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普遍的抑郁。

    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社会现象与生命课题。究竟是他们真弱?还是我们共同遗忘了什么?

    生于那个年代 老于这个年代

    在他们出生的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依然残存,身受的教育与古训犹言在耳,祖辈的遗风清晰可见。

    那个年代,“父母在,不远游”,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多是在几代同堂的包围中度过,看着一生的勤奋所积累的家业而欣慰,看着子女们在身边幸福成家而满意,看着孙辈们活泼可爱的承欢膝下,那时候的老年生活多半是在子孙满堂的其乐融融中度过。如今这个年代,好男儿志在四方,子孙们都要展翅飞翔,大到城里的豪宅别墅,小到乡野的昏黄小屋,都有无数孤独的老人独守空巢,以思念度日,常回家看看,成了老人最大的期盼。

    那个年代,父为子纲,“父母命,需顺从”,老人年纪越大,越德高望重,即使没有受过文化教育,大字不识,但为老的尊贵以及他们一生的经验是让后辈们敬重的。如今这个年代,“老来从子”,大概意思其实就是孩子说了算,老年人很多时候被贴上了跟不上时代、作风保守、性格顽固等标签,自己的观念和人生经验很多时候都要让位,不再是珍贵的建议,而是被不断提醒落伍、迂腐。很多老人开始感慨“唉,老了,不中用了”,内心深处是深深的价值失落、无用感。一些老人不甘心,积极参与子女生活的建设性意见里,酿成婆媳不和、性格不和、生活习惯不同等各种家庭矛盾,于是产生失眠、抑郁、神经衰弱等身心疾病。

    老于这个年代,布满沧桑的老人心,该何去何从?

    历史的车轮推动着时代的进步,推动着人类意识的进步,推动着精神向更广阔的自由和价值实现的世界进步,我们既不是那个闭关锁国的旧社会,也不是怀抱陈腐教条的钉子户,许多旧有的观念不再适合新形势下的发展,这个时代,需要符合这个时代形势的思想。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对心理问题的界定以不同时代的特征为前提,人的内心、言行与环境的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就如古代女子十三四岁便嫁做他人妇,到了现代则是早恋的小孩。那么时代在变化,环境在变化,也必须呼唤人心灵的转变与提升,与这个时代相适应,产生新的和谐。

    经济国际化OR精神国际化的觉醒

    随着经济不断朝国际化发展,我们的意识形态也在一个又一个动荡中前进与发展。我们的经济实力是世界强国,这呼唤着我们的精神实力,也将有一个随着GDP而不断上升的过程。

    放眼看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同龄老人,比我们当下的老人们更艰辛,可这些在风雨飘摇与各种阵痛中走过来的老人,谁能说他们脆弱?

    但是看看他们的老年生活:在欧美国家,只有七十岁才开始被称之为老人,即使被列为老人,他们在不管多年迈的时刻,大多依然有干净得体的着装,有精致的妆容,有从容的举止,有热闹的聚会,有不定期长途或短途的旅游和浪漫的休闲时光。年迈时光,也是他们的精神尤为丰富和自由的时光。这时候,没有繁重的工作,没有养育的责任与义务,他们会把生活安排的非常充实,做自己所热爱的一切事情,将生命最后的时光过得无悔无憾。

    再看看我们的老年生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除了看电视,打麻将,很多人晚年都格外孤独,尤其是老伴去世,儿女不在身边的。他们不但很少向子女提要求,添麻烦,害怕自己拖累儿女,而且努力发挥余热。他们自己存养老金,存医药费,不舍得吃穿,还想着以后为子女留一笔钱,多一份贡献,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地为子孙们铺垫着幸福的基石,然后做着功成身退的凄凉打算。他们让我们感动,甚至亏欠的同时,默默承担着自己内心的孤苦。总想着一辈子为子女做点什么,却从没有想过要为自己去生活。

    人老,心从来不会老。七八十岁的老人们,内心从不应该停止对生命的热爱与幸福快乐的渴望。

    幸福时代里的“心生活”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幸福的,老于这个年代的老人也必将是幸福的。历经沧桑的心,何去何从?你若寻找,必有答案。

    首先,积极的思维作为基础。老,是一种心态,当你相信自己很老了,就会感到真的力不从心。而当你觉得自己不老,也是一种心态。不老,不苦,不累,就像当年无数个苦日子时候那种鼓舞我们积极去生活的那种信念,这种积极的信念就像暗示,让生活产生变化。老去的也许是时光流年,是衰退的躯体,但内心的童真与快乐从来都在。向欧美老年生活的先进经验学习,学会爱自己,吃、穿、住、行都让自己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

    其次,就是精神的提炼与升华。在上个世纪,老人们忙着解决温饱吃穿,没有去整理过自己的心灵环境,潜意识的东西很难表露。他们的精神空间虽然匮乏,生活的历练却十分丰富,需要一个转换,一个把潜意识的经历去提炼成意识化的过程,这一切将是留给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会是社会的财富。

    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需要有个提炼的过程,否则可能会带着焦虑与一些主观情绪。七八十岁的老年人,身体智力下降,晶体智力上升,晶体智力主管着过去的记忆,所以老年人爱回忆,对多年的小事记得很清楚却常常不记得刚刚发生的事情。生命赋予老年人这个记忆特点,我想是有意义的,透过对往事的回忆,从中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与经验,通过语言、绘画、艺术,通过自身所焕发的生命状态等,传递给后人。

    最后,还有重要的,对死亡的思考。死亡,在我们传统而含蓄的观念里,一直十分避讳提及,尤其是在老年人面前。然而死亡从来不会因为我们的避讳而能被逃避,每个人都终将面对。对死亡的思考,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名为谈死,实则通过死亡教育让人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致终将老去的、这个时代的子女们

    我们这个时代的子女们,既是被老人们保护和给予的一代,也是自我拼搏与奋斗的一代,领受的亲恩与陪伴的疏忽,使很多人都发出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切悲恸。

    可怜天下父母心,身为子女应该明白,不能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传递给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如果用这种方式回报,带来的也必定是孩子们的效仿。自己承担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赡养老人是中华传统美德,老人的智慧和勤劳是我们永远的灯塔。

    我们终将老去的,这个时代的子女们,老人的需要,也是未来的我们的需要,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需要:

    需要关心。他们需要听到子女的嘘寒问暖,对他们的吃穿住行、冷暖、睡眠、心情、身体、平时的娱乐活动,都要关心和留意,鼓励他们参与丰富的生活。

    需要有人说话。即使远隔天边,不能承孝身旁,也要时常电话问候、聊天。毕竟有人陪着说说话,是最开心的事。

    需要被感激。这让他们感到自己这一生所经历苦难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是对他们过往付出的感激,更包括他们风烛残年时为子孙们所做的哪怕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子孙们对他们的感激,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自信。

    需要赞美。一身得体的衣服,一头整齐的头发,一个细微的举动,一个善意的提醒,一顿简单的饭菜……我们能细心发现并予以赞美,会使他们拥有美好的感觉,对生活充满热情。

    需要感觉自己年轻。年轻的心态,是很多老人都内心羡慕和渴望的,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游乐,肯定他们年轻的心态。

    比生活的困难更可怕的,是人的观念,而一些观念的改变,需要的是意识的觉醒,以及全社会的共同推动。

    21世纪,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很多老人都存在着焦虑、抑郁、失落、绝望、孤独等压抑情绪。为这么大一个群体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带领他们过上幸福的“心生活”,我想,这个中国梦,可以有。

    期待这个无数老人心中的中国梦,在社会的温暖关爱下被实现,让原本他们曾历经沧桑的心,在这个欣欣向荣全民都在奔向幸福的时代,也同样有被安放的幸福空间。 (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