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情绪的“蝴蝶效应”
在心理学上,认知、情绪情感和意识行为是一个人的心理过程的三大部分。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情绪反应随处可见,它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蝴蝶虽小却能引起风暴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华·洛伦兹,在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症结: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变化,原本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也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很大不同,而那些被忽略的次要因素却可能对预报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导致错误的结论。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可导致巨大反应,从而提出这样一个气象学概念:“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一个月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我们大众了解的连锁反应——“蝴蝶效应”,它意指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这个最初属于气象学范畴的名词,如今却被心理学引用,平时一些小小的不良情绪反应,如果任其不断累积和发展变化,最后它所带来的危害难以预估。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认为微小的事件会对未来有很大影响。《吕氏春秋》记载: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常常和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一同采桑叶。有一次,她们在做游戏时,吴国的姑娘不小心踩伤了卑梁的姑娘。卑梁的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出言不恭,卑梁人十分恼火,杀死吴人走了。吴国人去卑梁报复,把那个卑梁人全家都杀掉。卑梁的守邑大夫大怒,于是发兵反击吴人,把当地的吴人老幼全都杀死了。吴王夷昧听到这件事后很生气,派人领兵入侵楚国的边境城邑,吴国和楚国因此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从做游戏踩伤脚,一直到两国爆发大规模战争,中间一系列演变过程,把事件一步步推入不可收拾的境地。
在当代,也有类似的事件发生。2013年6月,福建省厦门市的一辆公交车上发生人为纵火事件,犯罪嫌疑人陈某被当场烧死,大火共造成47人死亡、34人因伤住院。事后调查证实,陈某因自感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而泄愤纵火。这个事件也引发了大众对情绪管理控制的话题的关注和探讨。
以上案例,都足以说明小小的不良情绪反应,如果任其发展,其后果可能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健康,甚至社会公共安全。
负面情绪猛于虎当心殃及无辜
一个公司的老板因为当天股市开盘不利而大怒,将手下经理呵斥一通,经理莫名其妙受了一顿气,回办公室后看到部门职员小李在复印文件时出错,就趁机对其进行数落,小李下班回家,见老婆还没准备好晚饭,脸一黑骂了老婆几句,老婆一边委屈地准备晚饭,一边对着儿子吼道:“看什么看,还不快写作业,天天不让人省心”,儿子闷声躲进自己的房间,“啪”一声关上房门,随后把躺在床边的猫踢了一脚,猫咪只能“喵”一声识趣地走开。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踢猫效应”,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情绪是具有传染性的,特别是不良情绪在传递过程中,也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降低工作积极性,破坏家庭和谐。
说到这里,大家会不会觉得不良情绪猛如虎,似乎威力无穷?实际上,情绪是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激发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动力,有利于我们获得幸福感,是需要培养和保持的。而负性情绪是指消极的、带给人以不良体验的情绪反应,但并非所有的负性情绪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害怕的情绪会让人产生危机感,有利于自我保护,焦虑的情绪会让人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危机的方案。所以负性情绪只有在经历不正确的打开方式和应对方式,例如:对负性情绪长期压抑和忽视,对自我的消极认识和态度时,才有可能造成情绪上的“蝴蝶效应”。长此以往,负性情绪在我们阴暗潮湿的内心环境中不断酝酿发酵,最终有一天会因为偶然的刺激而大爆发,从而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管理情绪也许该做做功课了
如果我们对于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不良情绪没有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及时疏导和宣泄,其造成的后果也许会难以想象。那么,如何管理情绪,及时对自己的负性情绪进行疏导和宣泄呢?
首先,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察。我的情绪状态在当下是如何的?它正在受什么事件影响?为什么我对此事这么在意和生气?如此,当我们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良好的觉知和认识,就为后期管理情绪打好了基础。
其次,注重日常的情绪养生。对于积郁已久的不良情绪,应当找机会进行疏导、减压和宣泄。例如:找朋友聊聊天、吐吐槽、说说心里话、听听音乐、唱唱K或运动出一身汗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最后,当不良情绪来临时,学会有意识地让自己停下来。当情绪产生时,控制理性认识的脑区传达速度远慢于负责感性冲动的情绪反应脑区。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让自己静默几秒,待情绪冲动缓一缓之后,所做出来的行为就可以将伤害减少到最小。
当然,如果你的个性特征或行为习惯难以做到很好的自我调节,可以借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和指导自己进行管理、调整情绪。 (余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