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更多知识 > 益生菌
编号:13275072
关于废除“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等”概念的建议(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0月1日 《养生大世界》 2018年第10期
     建议废除“益生菌”,“益生元”,及“有益菌,有害菌”的提法。理由如下:

    理由一、英文翻译错误,pro是促进的内涵,pre是前体的内涵,促进细菌繁殖和提供细菌生长底物,无关细菌“好坏”,也可能同时促进“坏”细菌繁殖,故译成“益生”是错误的。

    理由二、微生物在体内是稳态,是平衡,无关“好坏”;所谓“好”的乳酸菌,到血液中也是“坏”的;反之,“坏”的大肠杆菌呆在结肠,也是“好”的!

    近来研究表明机体肠道内寄居的微生物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虽然这些微生物为健康所必需,但也可能通过多种机制促进疾病的发生;人们认识到肠道微生物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通过有目的地调整肠道菌群以达到治疗效果。传统的概念认为有4种方法可影响肠道菌群,即使用抗生素、益生元(能促进有益细菌生长和代谢活动的膳食成分)、益生菌(有益细菌)或粪便移植(细菌疗法),这些方法也可联用,如“益生菌”加“益生元”(合生素或合生元)。随着对人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逐步认识到机体生态系统为整体平衡稳态,内涵局限的“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概念,已不适应于微生态平衡稳态的现代概念,故建议废除。
, 百拇医药
    “益生菌”是真的“有益”? 众所周知,隐孢子虫病是发展中国家婴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人们通常认为,给予抗生素扰乱甚至杀灭正常肠道微生物群,可以使机体更容易受到肠道感染,健康的微生物组可以预防隐孢子虫病感染,或降低其感染的严重程度,故从理论上推测,给健康肠道添加含有活微生物的“益生菌”,一定能会降低小鼠模型中隐孢子虫病的严重程度。然而,实验研究结果令人惊讶,Widmer G等学者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会应用和环境微生物杂志中的研究表明,在肠道寄生虫-隐孢子虫感染时,给予“益生菌”的小鼠的粪便中排出更多的寄生虫,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也与对照组小鼠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说明食用“益生菌”实际上增加了感染的严重程度,即“益生菌”并不总是“有益的”,它有时可能会加重特定微生物感染,此时它是“有害的”。

    其次,美国乔治亚州奥古斯塔大学Rao S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在30名患者服用益生菌之后,有高达22例出现脑雾、腹胀的症状;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食用益生菌的患者,小肠中细菌过量生长,血液中D型乳酸的含量是正常人的2~4倍,后者对脑细胞存在毒性作用,进而造成大脑短暂的认知障碍,且D型乳酸酸中毒的概率也会增高;这也提示“益生菌”有害。
, 百拇医药
    今年9月份发表在世界著名科学期刊《细胞》杂志上最新两项研究表明,服用益生菌不仅没有好处,还可能对人体有害。此次研究的独到之处是用肠镜对肠道菌群直接取样,代替粪便取样,结果表明肠道内的菌群和粪便里的菌群并不一样,有些人服用的益生菌可保留在肠道内,但有些人益生菌只是穿肠而过,最后进入粪便,排出体外,这提示“每个人都能从摄入益生菌中普遍受益”是经验上的错误。还发现采用服用益生菌对抗抗生素的副作用,可能会延缓正常肠道细菌和基因表达回归初始状态;研究中有21名志愿者使用了一疗程的抗生素,然后被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微生物群落自行恢复,第二组使用益生菌,第三组用自体粪便微生物组移植治疗;结果发现在抗生素应用后,益生菌可以很容易地在第二组成员的肠道中存活,然而这却延长了宿主正常的微生物组和肠道基因表达谱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时间,给予益生菌后六个月,肠道菌群还没有修复,反而更差;这再度证明了益生菌对抗生素使用者可能存在潜在副作用,甚至可能长期干扰其肠道微生物组修复,而肠道菌群的紊乱已经被认为与肥胖、过敏和炎症性疾病有关,总之,“益生菌”并非都“益生”。
, 百拇医药
    由于人们逐渐认识到“益生菌”有时还会有害,欧盟委员会禁止将“益生菌”一词用在产品的包装上,原因是目前尚没有科学证据证明一定存在“有益健康效应”时,使用这种标签会误导消费者,认为这些产品对健康有益。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已发布警告信,将对那些贴有治疗疾病标签的“益生菌”产品制造商进行处罚。

    “益生元”不一定“有益”

    在维基百科中“益生元”概念最早见于1995年,其最初内涵是指可通过选择性刺激特定细菌在结肠的增殖,有益于宿主的,未消化的食物成分。后来研究发现,“益生元”还能影响结肠外微生物的增殖,故在2016年“益生菌与益生元国际科学学会”将其定义修改为,选择性地用于通过宿主微生物产生有益健康作用的底物(指底层物质或基质),强调“选择性地应用”,“非全部的”,即由最早的泛泛的“未消化的食物成分”,改为部分“选择性应用”的基质;还强调“底物”的内涵,即“底层物质,基础物质”。还提出“益生元”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标准:一为不被消化的,能对抗机体胃酸和消化道酶类的分解;二是选择性的“发酵”肠道微生物(所谓发酵指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體本身、或直接代谢产物及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三是选择性靶向和促进有益细菌的生长和活动;由此认为“益生元”的消耗必然导致宿主健康的改善。根据上述定义,植物来源的碳水化合物低聚糖被确认为是“益生元”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果聚糖和半乳聚糖两种低聚糖,已被发现可以刺激肠道有益菌落的活性和生长;其中果聚糖是一类由低聚果糖和菊粉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半乳聚糖则由半乳寡糖组成;还有一些膳食纤维如抗性淀粉、果胶、β-葡聚糖和低聚木糖,也符合益生元的标准。

    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认识到“益生元”和“益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即过去所说的“益生元”,只是微生物繁殖的“底物”或“基质”,是否“益生”,尚未确定。故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作为产品标签的监管机构,它将“益生元”和“膳食纤维”分开管理,指出“在食用所谓有益健康的食品成分,和通过增加胃肠菌群相关的有益生理作用之间,还没有建立起因果关系”。因此,在EFSA规则下,单独食物成分的标识,不能被标记为“益生元”,而只能作为“膳食纤维”,且不能有对健康有益的暗示;即“益生元”和“益生”之间的关系,尚未确定。, 百拇医药(孟庆义)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更多知识 > 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