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之殇:解析如厕的的十三种风险
如厕之殇:解析如厕的的十三种风险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师 孟庆义
人类如厕是正常的更新过程,研究表明人一生中如厕坐马桶的时间可长达三年余,但如厕是有风险的;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数据表明,每年大约有23.5万美国人在厕所里发生意外被送医院急诊,其中近1/5的患者需要留院治療;国人的研究也表明,厕所是最常见的急救地点,有相当多的病人在厕所中发生意外。如厕猝死的最早记载,在公元前《左传》中,据《左传?成公十年》记载:“六月丙午,晋侯欲麦,……将食,张(腹胀),如厕,陷而卒。”讲述的是在公元前581年6月6日中午,晋景公正准备品尝新麦,突然觉得肚子发胀,便去厕所,不慎跌进粪坑而死;他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死于厕所的君主。故如厕有一定的风险。
1.冠心病发作
, http://www.100md.com
如厕时常用力以排除大小便,此时会造成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流对血管内斑块的剪切力增大,造成血管内斑块破溃或脱落,如厕时间过长或厕所室温过高,导致出汗脱水,血液浓缩;这些机制均可导致冠心病发作。故临床上对于发生在厕所中的胸痛患者,要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的可能。
2.心脏破裂
如厕时坐在马桶上或蹲踞,常做用力摒气动作,尤其是便秘及前列腺肥大患者;此时胸腹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和腹腔压力均增高,且交感神经兴奋和摒气动作还可造成血压的升高,二者导致心脏压力显著增加,心脏加速收缩,可直接造成心脏破裂致死。故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或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厕时突发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显示无脉电活动,要想到心脏游离壁破裂的可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或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切忌过度用力,是避免心脏破裂的重要因素。
3.心律失常
, 百拇医药
排便时人体会出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交替兴奋,诱发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蹲踞和排便动作还可导致人体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升高,心脏后负荷增加,及血流重新分布,这些因素均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如合并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急性心肌炎等心肌损伤性疾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某些致心律失常药物、 Brugada综合征、章鱼壶心肌病、长QT间期综合征、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时,排便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4.主动脉夹层
如厕时起身动作,尤其是由坐位时的匍匐状,突然直立站起,“鲤鱼打挺”,对后背是个拉伸;位于胸腔后部的降主动脉也同样收到急促拉伸;因降主动脉位置靠后,且长度较长,故受拉伸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各节段之间受力不均,主动脉各层结构之间受力不均;损伤主动脉造成主动脉夹层。这提示对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厕时应动作缓慢,且厕所防跌倒设施应注意防止对主动脉过度拉伸,以预防如厕时主动脉夹层。
, 百拇医药
5.肺栓塞
如厕时下肢挤压可使血栓活动;如厕后起身行走,因下肢肌肉收缩,加速血栓的移动,血栓随血流移动入肺,造成肺栓塞;如厕后活动可导致原存在于下肢静脉中的血栓脱落入肺,造成急性肺栓塞致死。常见于以下4种情况:
6.脑出血
如厕时用力摒气,血压可显著升高,导致脑血管突然破裂而死。发生脑出血病的患者绝大多数有血管疾病的基础,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在如厕、及情绪激动等不良刺激下,血压急剧升高以致血管破裂。发生于脑干部位的出血可迅速死亡;出血量较少者,紧急救治,可保全生命;许多患者由于出血量大,形成脑疝,压迫呼吸循环中枢,也将很快死亡。
, 百拇医药
7.急性心力衰竭
如厕摒气及体位改变可出现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加等,这些改变可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尤其是老年房颤、缺血性心肌病、肾功能不全等患者;急性左心衰竭时因大量泡沫痰堵塞呼吸道,患者可“窒息”而死;也可进一步发展为心源性休克而死亡。故心脑肾疾病患者,如厕时间不宜过长,且避免用力过度,当患者如厕时出现憋气、胸闷等症状时,要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
8.急性脑缺氧综合征
过度疲劳如厕可出现急性脑缺氧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或四肢软弱无力等,继之有恶心、呕吐,呼吸浅快而弱,心跳快而无力。随着缺氧的加重,会渐次出现意识模糊,全身皮肤、嘴唇、指甲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昏迷,最后可因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缺氧窒息而死亡。
9.癫痫发作
, http://www.100md.com
癫痫(epilepsy)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厕所是一个密闭缺氧的环境,如果长时间待在其中,可诱发癫痫发作;另外,浴缸大小、室温和水温都会带来血压及神经系统的波动;沐浴后如不注意保暖,冷空气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血压就会上升,都是癫痫发作的诱发因素。故癫痫患者的家中,厕所门最好设计成向外开的平开门或推拉门;厕所门的锁最好装成里外都能打开的两用型。
10.排尿性晕厥
排尿性晕厥又称小便猝倒,俗称“尿晕症”,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夜间或清晨起床排尿时,意识短暂丧失而突然晕倒;主要是由于血管舒张和收缩障碍造成低血压,引起大脑一时性供血不足所致;排尿性晕厥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一般好发在夜间,常常突然发生,之前多无先兆。故憋尿太久后突然排尿也会有危险。
, http://www.100md.com
11.外伤意外
厕所是家中最湿滑的地方,如厕时一不留神就能让人摔倒;其次如厕时人体腿部和膝盖受力较大,尤其是对于体力相对较弱的老人和小孩,容易发生滑倒、骨折等意外事件,造成颅脑外伤等严重创伤而致死。故卫生间的摆设应尽量简单,让地面上少些牵绊和阻挡;老人最好不用浴缸,因为进入浴缸时必须单脚抬得很高,容易跌倒。
12.中毒
厕所内的臭味主要含有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氨等8种典型的恶臭污染物,而人们闻到的恶臭经常是多种气味混合在一起的,曾有厕所内违规排放硫化氢中毒的报道;热水沐浴时,促使它们蒸发,弥漫在空气中;长期吸入会刺激呼吸道,损伤呼吸道黏膜;使用燃气热水器时,则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故家中燃气热水器一定要有强排风装置,必须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少使用消毒液。
, 百拇医药
13.触电
有些家庭中厕所放有洗衣机和热水器等电器,存在安全隐患,渗水、电器老化等问题会引发漏电、触电事故;人体直接触及电源或高压电,经过空气或其他导电介质传递电流通过人体时,可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重者发生心跳和呼吸骤停。故厕所中的家用电器应注意质量,不超期服役,厕所应尽量使用具有防水功能的插座和开关。
如厕蹲着好还是坐着好?
流传度:60000000+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如今患有痔疮、便秘等“富贵病”的人越来越多,罪魁祸首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摄入食物纖维不够和缺乏锻炼,而是如厕的姿势不对。坐着上厕所,会导致多种肛肠疾病,而更为传统的姿势——蹲着上厕所,才是健康的。这是真的吗?
, http://www.100md.com
为此,还在网上引发了两派言论——
1.“挺蹲派”:卫生又省时间。(代表:姚女士,28岁,办公室文员。)
“挺蹲派”认为,蹲着比坐着更卫生,马桶上的细菌有可能会产生感染,冲水时不小心也会使私处弄脏;另外,蹲着会适当减少排便时间,让人不至于蹲在那里很久,自然也就能排泄通畅啦!
2.“挺坐派”:放松又人性化。(代表:李大爷,62岁,退休干部。)
“挺坐派”认为,从舒适的角度讲,坐着肯定舒服一点,蹲久了容易腿麻、头晕。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有老年病的人,或者一些过于肥胖者根本蹲不下来,对于一般人来讲,坐着的时候不会累,心情也舒畅,自然就能润肠通便啦!
双方说的好像都有道理,那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如厕时到底是蹲着好还是坐着好?坐着上厕所真的能导致痔疮吗?
, 百拇医药
大咖来辟谣
主持/孟庆义
教授 博导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 主任医师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 理事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 顾问
“坐着大便会引起痔疮、便秘”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如果从小习惯了坐厕,且排便并无困难的人群,并不需要刻意使用蹲姿来排便。“坐着大便会引起痔疮、便秘”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痔疮等问题并不是如厕姿势引起的。导致便秘的原因很多,需要通过治疗来改善,并非换个排便姿势就能解决的,蹲姿只能对排便不畅有一定的帮助。
, http://www.100md.com
如厕需要注意的几点:
1.上厕所关键是时间不能长。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如厕的姿势只要自己觉得方便就行。但需要注意的是,时间不能过长。无论是坐着还是蹲着,上厕所的时间最好都不要超过5分钟。“很多人习惯上厕所的时候听音乐、看书,无形中延长了如厕时间。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痔疮、静脉曲张性外痔、内痔脱出、痔疮脱垂、黏膜脱垂等疾病,给健康带来害处。 ”
2.蹲着比坐着“排便力”更强,排便不畅患者建议蹲厕。
人体内一块叫“耻骨直肠肌”的肌肉。耻骨直肠肌像一个环,正好把直肠钩拉住,使直肠形成一个向前的角度,俗称“肛肠角”。当蹲着如厕时,耻骨直肠肌全放松,肛肠角的角度大,像水管般通直,所以用的力气较小。而用坐姿时,耻骨直肠肌不够放松,肛肠角的角度小,排便就相对困难了。
, 百拇医药
3.坐着比蹲着更安全省力,高血压、心脑血管患者和老年人建议坐厕。
蹲厕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高血压。心脑血管患者和中老年人等人群。采用蹲姿时,腿部和膝盖的受力较大,很容易发生腿麻、头晕、滑倒甚至骨折等意外,因此这些人群并不建议使用蹲厕。
4.习惯性地服用便秘药。
等上一两天,如果没有便意,就开始服用便秘药,这样的习惯简直就是健康的大敌。一开始总是有效果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产生了耐药性,为了有效,必然要加大用药量,这种对便秘药的依赖,最终会导致肠道蠕动的无力,以至于离开药物,肠道几乎都不能自己蠕动了。所以说,不是非不得以,不要吃便秘药,如果要吃也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切勿自己给自己当医生。
, 百拇医药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主任医师 孟庆义
人类如厕是正常的更新过程,研究表明人一生中如厕坐马桶的时间可长达三年余,但如厕是有风险的;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数据表明,每年大约有23.5万美国人在厕所里发生意外被送医院急诊,其中近1/5的患者需要留院治療;国人的研究也表明,厕所是最常见的急救地点,有相当多的病人在厕所中发生意外。如厕猝死的最早记载,在公元前《左传》中,据《左传?成公十年》记载:“六月丙午,晋侯欲麦,……将食,张(腹胀),如厕,陷而卒。”讲述的是在公元前581年6月6日中午,晋景公正准备品尝新麦,突然觉得肚子发胀,便去厕所,不慎跌进粪坑而死;他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死于厕所的君主。故如厕有一定的风险。
1.冠心病发作
, http://www.100md.com
如厕时常用力以排除大小便,此时会造成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流对血管内斑块的剪切力增大,造成血管内斑块破溃或脱落,如厕时间过长或厕所室温过高,导致出汗脱水,血液浓缩;这些机制均可导致冠心病发作。故临床上对于发生在厕所中的胸痛患者,要考虑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的可能。
2.心脏破裂
如厕时坐在马桶上或蹲踞,常做用力摒气动作,尤其是便秘及前列腺肥大患者;此时胸腹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和腹腔压力均增高,且交感神经兴奋和摒气动作还可造成血压的升高,二者导致心脏压力显著增加,心脏加速收缩,可直接造成心脏破裂致死。故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或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厕时突发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显示无脉电活动,要想到心脏游离壁破裂的可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或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切忌过度用力,是避免心脏破裂的重要因素。
3.心律失常
, 百拇医药
排便时人体会出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交替兴奋,诱发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蹲踞和排便动作还可导致人体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升高,心脏后负荷增加,及血流重新分布,这些因素均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如合并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急性心肌炎等心肌损伤性疾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某些致心律失常药物、 Brugada综合征、章鱼壶心肌病、长QT间期综合征、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时,排便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4.主动脉夹层
如厕时起身动作,尤其是由坐位时的匍匐状,突然直立站起,“鲤鱼打挺”,对后背是个拉伸;位于胸腔后部的降主动脉也同样收到急促拉伸;因降主动脉位置靠后,且长度较长,故受拉伸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各节段之间受力不均,主动脉各层结构之间受力不均;损伤主动脉造成主动脉夹层。这提示对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厕时应动作缓慢,且厕所防跌倒设施应注意防止对主动脉过度拉伸,以预防如厕时主动脉夹层。
, 百拇医药
5.肺栓塞
如厕时下肢挤压可使血栓活动;如厕后起身行走,因下肢肌肉收缩,加速血栓的移动,血栓随血流移动入肺,造成肺栓塞;如厕后活动可导致原存在于下肢静脉中的血栓脱落入肺,造成急性肺栓塞致死。常见于以下4种情况:
6.脑出血
如厕时用力摒气,血压可显著升高,导致脑血管突然破裂而死。发生脑出血病的患者绝大多数有血管疾病的基础,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在如厕、及情绪激动等不良刺激下,血压急剧升高以致血管破裂。发生于脑干部位的出血可迅速死亡;出血量较少者,紧急救治,可保全生命;许多患者由于出血量大,形成脑疝,压迫呼吸循环中枢,也将很快死亡。
, 百拇医药
7.急性心力衰竭
如厕摒气及体位改变可出现血压升高,回心血量增加等,这些改变可诱发急性心力衰竭,尤其是老年房颤、缺血性心肌病、肾功能不全等患者;急性左心衰竭时因大量泡沫痰堵塞呼吸道,患者可“窒息”而死;也可进一步发展为心源性休克而死亡。故心脑肾疾病患者,如厕时间不宜过长,且避免用力过度,当患者如厕时出现憋气、胸闷等症状时,要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
8.急性脑缺氧综合征
过度疲劳如厕可出现急性脑缺氧综合征;通常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或四肢软弱无力等,继之有恶心、呕吐,呼吸浅快而弱,心跳快而无力。随着缺氧的加重,会渐次出现意识模糊,全身皮肤、嘴唇、指甲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昏迷,最后可因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缺氧窒息而死亡。
9.癫痫发作
, http://www.100md.com
癫痫(epilepsy)即俗称的“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厕所是一个密闭缺氧的环境,如果长时间待在其中,可诱发癫痫发作;另外,浴缸大小、室温和水温都会带来血压及神经系统的波动;沐浴后如不注意保暖,冷空气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血压就会上升,都是癫痫发作的诱发因素。故癫痫患者的家中,厕所门最好设计成向外开的平开门或推拉门;厕所门的锁最好装成里外都能打开的两用型。
10.排尿性晕厥
排尿性晕厥又称小便猝倒,俗称“尿晕症”,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夜间或清晨起床排尿时,意识短暂丧失而突然晕倒;主要是由于血管舒张和收缩障碍造成低血压,引起大脑一时性供血不足所致;排尿性晕厥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一般好发在夜间,常常突然发生,之前多无先兆。故憋尿太久后突然排尿也会有危险。
, http://www.100md.com
11.外伤意外
厕所是家中最湿滑的地方,如厕时一不留神就能让人摔倒;其次如厕时人体腿部和膝盖受力较大,尤其是对于体力相对较弱的老人和小孩,容易发生滑倒、骨折等意外事件,造成颅脑外伤等严重创伤而致死。故卫生间的摆设应尽量简单,让地面上少些牵绊和阻挡;老人最好不用浴缸,因为进入浴缸时必须单脚抬得很高,容易跌倒。
12.中毒
厕所内的臭味主要含有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氨等8种典型的恶臭污染物,而人们闻到的恶臭经常是多种气味混合在一起的,曾有厕所内违规排放硫化氢中毒的报道;热水沐浴时,促使它们蒸发,弥漫在空气中;长期吸入会刺激呼吸道,损伤呼吸道黏膜;使用燃气热水器时,则容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故家中燃气热水器一定要有强排风装置,必须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少使用消毒液。
, 百拇医药
13.触电
有些家庭中厕所放有洗衣机和热水器等电器,存在安全隐患,渗水、电器老化等问题会引发漏电、触电事故;人体直接触及电源或高压电,经过空气或其他导电介质传递电流通过人体时,可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重者发生心跳和呼吸骤停。故厕所中的家用电器应注意质量,不超期服役,厕所应尽量使用具有防水功能的插座和开关。
如厕蹲着好还是坐着好?
流传度:60000000+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如今患有痔疮、便秘等“富贵病”的人越来越多,罪魁祸首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摄入食物纖维不够和缺乏锻炼,而是如厕的姿势不对。坐着上厕所,会导致多种肛肠疾病,而更为传统的姿势——蹲着上厕所,才是健康的。这是真的吗?
, http://www.100md.com
为此,还在网上引发了两派言论——
1.“挺蹲派”:卫生又省时间。(代表:姚女士,28岁,办公室文员。)
“挺蹲派”认为,蹲着比坐着更卫生,马桶上的细菌有可能会产生感染,冲水时不小心也会使私处弄脏;另外,蹲着会适当减少排便时间,让人不至于蹲在那里很久,自然也就能排泄通畅啦!
2.“挺坐派”:放松又人性化。(代表:李大爷,62岁,退休干部。)
“挺坐派”认为,从舒适的角度讲,坐着肯定舒服一点,蹲久了容易腿麻、头晕。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有老年病的人,或者一些过于肥胖者根本蹲不下来,对于一般人来讲,坐着的时候不会累,心情也舒畅,自然就能润肠通便啦!
双方说的好像都有道理,那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如厕时到底是蹲着好还是坐着好?坐着上厕所真的能导致痔疮吗?
, 百拇医药
大咖来辟谣
主持/孟庆义
教授 博导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 主任医师
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 理事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 顾问
“坐着大便会引起痔疮、便秘”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如果从小习惯了坐厕,且排便并无困难的人群,并不需要刻意使用蹲姿来排便。“坐着大便会引起痔疮、便秘”的说法毫无科学依据。痔疮等问题并不是如厕姿势引起的。导致便秘的原因很多,需要通过治疗来改善,并非换个排便姿势就能解决的,蹲姿只能对排便不畅有一定的帮助。
, http://www.100md.com
如厕需要注意的几点:
1.上厕所关键是时间不能长。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如厕的姿势只要自己觉得方便就行。但需要注意的是,时间不能过长。无论是坐着还是蹲着,上厕所的时间最好都不要超过5分钟。“很多人习惯上厕所的时候听音乐、看书,无形中延长了如厕时间。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痔疮、静脉曲张性外痔、内痔脱出、痔疮脱垂、黏膜脱垂等疾病,给健康带来害处。 ”
2.蹲着比坐着“排便力”更强,排便不畅患者建议蹲厕。
人体内一块叫“耻骨直肠肌”的肌肉。耻骨直肠肌像一个环,正好把直肠钩拉住,使直肠形成一个向前的角度,俗称“肛肠角”。当蹲着如厕时,耻骨直肠肌全放松,肛肠角的角度大,像水管般通直,所以用的力气较小。而用坐姿时,耻骨直肠肌不够放松,肛肠角的角度小,排便就相对困难了。
, 百拇医药
3.坐着比蹲着更安全省力,高血压、心脑血管患者和老年人建议坐厕。
蹲厕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高血压。心脑血管患者和中老年人等人群。采用蹲姿时,腿部和膝盖的受力较大,很容易发生腿麻、头晕、滑倒甚至骨折等意外,因此这些人群并不建议使用蹲厕。
4.习惯性地服用便秘药。
等上一两天,如果没有便意,就开始服用便秘药,这样的习惯简直就是健康的大敌。一开始总是有效果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产生了耐药性,为了有效,必然要加大用药量,这种对便秘药的依赖,最终会导致肠道蠕动的无力,以至于离开药物,肠道几乎都不能自己蠕动了。所以说,不是非不得以,不要吃便秘药,如果要吃也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切勿自己给自己当医生。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