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寿与发展
长寿是人类共同的理想。长寿是福,寿为五福之首。据《书·洪范》对五福的解释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给生命以时间”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健康长寿。
农业社会的人们渴望人寿年丰,工业社会的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和经济增长。尽管他们的表述不同,但是他们的愿望都是长寿和发展。
一、长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 没有发展就没有长寿。
人人都希望长寿,但是,能否长寿还要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人口预期寿命长短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发展水平高,预期寿命也高;发达水平低预期寿命也低。1999年人口预期寿命经济发达地区最高,为75岁;经济最不发达地区最低,为50岁。就欧洲来说,18世纪平均寿命为25岁,1900年为50岁,将近两百年增加了25岁。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预期寿命迅速提高,2000年达到75岁,同样增加25岁,却只经历了一百年。就我国来说从汉武帝时的22岁提高到1949年的35岁,两千年才增加了13岁,而1949年到2000年由35岁提高到71.4岁,短短51年增加了36.4岁,翻了一番多。国内外的史实说明:长寿和发展互为因果,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 百拇医药
我国建国50年经济获得高速发展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老年人参与发展的功不可没,预期寿命延长使能够从事劳动的岁月相应延长。《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表明,我国80岁高龄老人过去从事体力劳动的占78%,80岁以后仍然从事田间劳动的农村高龄老人占16%,全国为12%。这是劳动岁月延长的结果。
关于高龄老人第一位经济来源分布的统计,表明了经济发展对长寿的促进作用。1949年以前,我国除机关人员外,其他老人基本上没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食不裹腹、病无所医的情况下,不可能长寿。现在的老年人却不同,2000年,他们中间以退休金和公共福利为第一经济来源的占总人数的29.27%,城市老年人享受退休金的占72.2%,农村占5.5%。
2. 没有长寿很难有持久的发展。
人口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力,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
, 百拇医药
劳动力是发展生产力最主要的因素,劳动力资源是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资源量的多少,是反映这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在生产力低下、社会贫困的农业社会里,死亡率高,人口预期寿命很短,人的一生中能从事劳动的岁月不长,年迈半百就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比比皆是。一生中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阶段很短,致使经济发展缓慢。工业革命后,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为长寿创造了条件,同时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相应地延长了人们能够从事劳动岁月的延长,提高了劳动人口的比重,增加了劳动力资源,从而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寿有利于发展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共识。美国《未来学家》1997年7~8月号一篇文章认为,人的健康寿命延长,很可能会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率……长寿的到来也许意味着真正文明的到来。世界卫生组织在一项声明中强调,延长寿命和节制生育所取得的成果是20世纪的双重胜利。
二、在老龄社会里如何发挥长寿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 百拇医药
1.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应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二是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不利于经济发展;三是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上升,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加重。四是老年人口增多,不利于储蓄和投资。以上这些负作用可以通过健康老龄化来加以缓解。
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缓解老龄化不利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健康老龄化和积极提高老年人老龄化要求的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体力、才能、脑力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在延长寿命的同时,延长保持劳动能力和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岁月。劳动力不足实际上是劳动力资源的不足,劳动力资源包括劳动年龄人口从事劳动的人员,也包括超过劳动年龄人口中参加社会劳动的成员,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提倡老年人参与发展,从而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现在西方国家用逐年提高退休年龄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就是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前提下采用的。
, 百拇医药
2. 适时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开发长寿资源。
提高劳动年龄上限是开发长寿资源,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好处有五:
一可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增加劳动力资源;
二可以减缓人口老龄化发展和老年人口增加的速度;
三可以降低供养系数和老年赡养系数,减少社会负担;
四可以推迟领取退休金时间,为养老基金积累开源节流;
五可以延长劳动人员的工作岁月,降低劳动成本,为社会多创财富。
三、转变两种传统观念
1. 传统理论认为超过年龄上限的“老年人”不属于劳动力,并因此把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排除在劳动力资源之外。
, 百拇医药
在马克思关于劳动力的论述中,没有提出构成劳动力的任何年龄界限。这说明,凡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不论其年龄大小,都是劳动力。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当然 也不例外,人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但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不能截然分开。一方面,最简单的体力劳动也有一定的智力要求;另一方面,最复杂的脑力劳动,也要消耗一定的体力。至于习惯上把劳动者划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只不过表明了两者以何者为主,两者各有侧重与分工而已。
《劳动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后一种含义的基础,无论什么人,只有在他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条件下,才能称为劳动力。
美国《劳动经济学》一书的作者唐·白劳德和马克·杰克逊认为:
“最广义的劳动力要领是指总劳动力,即在任何一国内的所有16岁以上的非管制人员。”
, 百拇医药
这里只有劳动年龄的下限,没有上限,意味着少年儿童不是劳动力,而那些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仍然是劳动力。
前苏联出版的苏联高等党校劳动经济专业教科书《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所下定义是“‘劳动力’这一要领,在狭义上被当作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或劳动资源”;对劳动力资源所下定义是“劳动力资源是参加或能够参加劳动的那一部分人口。”
上述概念和定义表明,凡是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应属于劳动力资源范围。
2. 要改变劳动年龄上限一成不变的传统作法,在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人口预期寿命
延长的同时相应调整劳动年龄上限。
劳动年龄人口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劳动年龄的上限主要是依据特定国家和地区,在特定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制定的。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不断提高和延长,所以劳动年龄上限也应该相应提高,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在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和老年赡养系数上升,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孩子们在校学习的岁月在不断延长,发达国家青年人进入劳动队伍的时间已经推迟到18岁以上,一些国家在人口统计上把劳动年龄范围由原来的15~64岁改变为18~64岁,实际上等于把劳动年龄下限提高了3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减少将会更为严重。
劳动年龄上限不能一成不变,应该随同生产水平提高和预期寿命延长而相应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长寿的优势,变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特级研究员), 百拇医药(熊必俊)
农业社会的人们渴望人寿年丰,工业社会的人们追求健康长寿和经济增长。尽管他们的表述不同,但是他们的愿望都是长寿和发展。
一、长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 没有发展就没有长寿。
人人都希望长寿,但是,能否长寿还要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人口预期寿命长短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发展水平高,预期寿命也高;发达水平低预期寿命也低。1999年人口预期寿命经济发达地区最高,为75岁;经济最不发达地区最低,为50岁。就欧洲来说,18世纪平均寿命为25岁,1900年为50岁,将近两百年增加了25岁。工业革命后,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预期寿命迅速提高,2000年达到75岁,同样增加25岁,却只经历了一百年。就我国来说从汉武帝时的22岁提高到1949年的35岁,两千年才增加了13岁,而1949年到2000年由35岁提高到71.4岁,短短51年增加了36.4岁,翻了一番多。国内外的史实说明:长寿和发展互为因果,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 百拇医药
我国建国50年经济获得高速发展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老年人参与发展的功不可没,预期寿命延长使能够从事劳动的岁月相应延长。《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集》表明,我国80岁高龄老人过去从事体力劳动的占78%,80岁以后仍然从事田间劳动的农村高龄老人占16%,全国为12%。这是劳动岁月延长的结果。
关于高龄老人第一位经济来源分布的统计,表明了经济发展对长寿的促进作用。1949年以前,我国除机关人员外,其他老人基本上没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食不裹腹、病无所医的情况下,不可能长寿。现在的老年人却不同,2000年,他们中间以退休金和公共福利为第一经济来源的占总人数的29.27%,城市老年人享受退休金的占72.2%,农村占5.5%。
2. 没有长寿很难有持久的发展。
人口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力,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
, 百拇医药
劳动力是发展生产力最主要的因素,劳动力资源是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资源量的多少,是反映这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在生产力低下、社会贫困的农业社会里,死亡率高,人口预期寿命很短,人的一生中能从事劳动的岁月不长,年迈半百就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比比皆是。一生中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阶段很短,致使经济发展缓慢。工业革命后,科技进步、经济繁荣为长寿创造了条件,同时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相应地延长了人们能够从事劳动岁月的延长,提高了劳动人口的比重,增加了劳动力资源,从而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寿有利于发展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共识。美国《未来学家》1997年7~8月号一篇文章认为,人的健康寿命延长,很可能会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率……长寿的到来也许意味着真正文明的到来。世界卫生组织在一项声明中强调,延长寿命和节制生育所取得的成果是20世纪的双重胜利。
二、在老龄社会里如何发挥长寿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 百拇医药
1.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应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二是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不利于经济发展;三是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上升,国家和社会的负担加重。四是老年人口增多,不利于储蓄和投资。以上这些负作用可以通过健康老龄化来加以缓解。
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是缓解老龄化不利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健康老龄化和积极提高老年人老龄化要求的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体力、才能、脑力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在延长寿命的同时,延长保持劳动能力和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岁月。劳动力不足实际上是劳动力资源的不足,劳动力资源包括劳动年龄人口从事劳动的人员,也包括超过劳动年龄人口中参加社会劳动的成员,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提倡老年人参与发展,从而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现在西方国家用逐年提高退休年龄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就是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前提下采用的。
, 百拇医药
2. 适时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开发长寿资源。
提高劳动年龄上限是开发长寿资源,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好处有五:
一可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增加劳动力资源;
二可以减缓人口老龄化发展和老年人口增加的速度;
三可以降低供养系数和老年赡养系数,减少社会负担;
四可以推迟领取退休金时间,为养老基金积累开源节流;
五可以延长劳动人员的工作岁月,降低劳动成本,为社会多创财富。
三、转变两种传统观念
1. 传统理论认为超过年龄上限的“老年人”不属于劳动力,并因此把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排除在劳动力资源之外。
, 百拇医药
在马克思关于劳动力的论述中,没有提出构成劳动力的任何年龄界限。这说明,凡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不论其年龄大小,都是劳动力。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当然 也不例外,人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但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不能截然分开。一方面,最简单的体力劳动也有一定的智力要求;另一方面,最复杂的脑力劳动,也要消耗一定的体力。至于习惯上把劳动者划分为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只不过表明了两者以何者为主,两者各有侧重与分工而已。
《劳动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二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后一种含义的基础,无论什么人,只有在他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条件下,才能称为劳动力。
美国《劳动经济学》一书的作者唐·白劳德和马克·杰克逊认为:
“最广义的劳动力要领是指总劳动力,即在任何一国内的所有16岁以上的非管制人员。”
, 百拇医药
这里只有劳动年龄的下限,没有上限,意味着少年儿童不是劳动力,而那些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仍然是劳动力。
前苏联出版的苏联高等党校劳动经济专业教科书《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所下定义是“‘劳动力’这一要领,在狭义上被当作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或劳动资源”;对劳动力资源所下定义是“劳动力资源是参加或能够参加劳动的那一部分人口。”
上述概念和定义表明,凡是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口应属于劳动力资源范围。
2. 要改变劳动年龄上限一成不变的传统作法,在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人口预期寿命
延长的同时相应调整劳动年龄上限。
劳动年龄人口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劳动年龄的上限主要是依据特定国家和地区,在特定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制定的。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不断提高和延长,所以劳动年龄上限也应该相应提高,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在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和老年赡养系数上升,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孩子们在校学习的岁月在不断延长,发达国家青年人进入劳动队伍的时间已经推迟到18岁以上,一些国家在人口统计上把劳动年龄范围由原来的15~64岁改变为18~64岁,实际上等于把劳动年龄下限提高了3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减少将会更为严重。
劳动年龄上限不能一成不变,应该随同生产水平提高和预期寿命延长而相应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长寿的优势,变老龄化的压力为动力。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老年科学研究会会长,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特级研究员), 百拇医药(熊必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