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医学文化的思考
“文化”是什么?当代人一般是将文化定义为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与物质财富;西方人解释文化的含义为有教养;考古与历史学中,一般是将文化定义为低于“文明”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本义是指“以文化人”,即使用非武力的方式来征服教化民众。
“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医学”一类标题之所以盛行于当代中医界,并波及到史学界,我以为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医界人士所受教育(养成过程)中含有较丰富的文、史、哲内容;或者说当代中医的继承者在学习、理解、研究中医学时,必须要涉及到人文科学的知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以文化人”,以非纯自然科学的知识教化后学之辈的过程。当我们思考“中医文化”时,是否应该注意到这种教育与西医教育间的区别?而且是要注意到两方面的本质性区别。因为西医教育中亦同样包含有“医学史”成分,但是这种教育和理解与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并无内在联系。其二,则是由于本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的自身发展所致。在本世纪史学发展中极具影响的法国“年鉴学派”的核心旨要,可以说就是提倡扩大研究与资料利用的范围。民国以来“新史学”的出现,亦不越这一轨范。近年,台湾开展了“另类医学史”的专题研论,其实质即是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从以往的政治、经济史研究扩大到“生命问题”;注目于以往史学家未曾充分注意的“医药学史料”,以此来弥补以往“文化史”研究的片面与不足。其实,早在数十年前,就曾有史学家感叹中国缺少真正的“通史”著作,即达到上下贯通、左右旁通之水准的“通史”。这样的“通史”不是大而全,不是无所不包的“拼盘”,而是希望将我们现在习惯划分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领域融于一炉。本世纪以来出现了一门新兴学科:“科学史”,无疑为史学家的理想提供了实现的必要条件。从长远的角度、宏观的角度看,“中医文化”、“传统医学与文化”的研究,应该视为史学研究的一部分,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 百拇医药
在任何一种文明中,当人的地位不断受到重视时,都会带动政治的民主、法律的健全、医学及卫生事业的进步。司法检验,我们常常引以自誉的宋慈与《洗冤集录》;儒家从轻视医学到视医学为“吾儒格物穷理之一端”,难道不都是以“人之地位”逐渐上升为直接成因的吗?反之,司法检查技术的进步又是完善法律的必要基础;医药知识的不断增长又是使得这门学问能够成为儒家学问之一端的必要条件。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说即是我们研究文明发达历史、研究“医学文化”的焦点之一。
以养护万民生命为目标的仁政、医政,是医学的社会性;有关生命、人体生理、构造、病理的认识,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方面,构成了医学学问的科学内涵;利用与创造各种工具、手段来治疗疾病,是医学的技术要素。这些技术有时得益于科学认识的指导,有时与科学无关,甚至有时会来源于伪科学思维方式的启示。因此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医学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面体,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医学文化”之所以盛行于当代,其内在原因即在于研究者注意到了“医学”的影子无所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诗文俗语、思想意识、经济生活、对外交往等等,无不与“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个“唯科学是重”的时代里,欲脱离“科学”的束缚,便选择了“文化”这一概念来概括自己欲要表述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考虑一下如何从这些细碎的内容中归纳出一个头绪,那么这个头绪就是“人”。抓住这个核心,医学与社会发展、思想认识、经济生活间也就没有什么割裂存在了。
, 百拇医药
人类为自身的发展规定了方向,呈现出“自行驯化”状态,这就是文化。那么医学当中是否也存在着“文化”的过程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中国人产后“坐月”,不吃冷物、不妄劳作,而西方人则无此习惯;日本人原本是有这些习惯的,但明治维新后被西方医学所“化”,产妇已毫无顾忌地吃起了冰棍。中国人老幼皆知受凉会感冒,但在西方人的思维中却没有将自然气候与疾病发生联系在一起,而是必在病原体的感染上找原因。中国人说好发脾气是“肝火太旺”,而法国人则说消化不良是“肝火不足”所致。民众为何会有这些普遍看法,如果原因在于“生活经验”,那么为何不同民族间没有共同的经验性认识呢?古人说孕妇不能吃兔肉,否则生子成兔唇,民众信而遵行之,于是便成了民俗、习惯、普遍认识,但这并不是生活经验,而是被教化的结果。至于说人们为什么会提出六淫致病说或病原体致病说,为何会有食兔成兔唇的认识,为何会将脾气或消化不良与肝火联系在一起,则是考察研究“认知方法”、“医学理论”的对象。其中可能会涉及到文化背景,但背景毕竟是背景,而不是事物本身。古人知道同姓结婚,其生不藩,并以此教化民众,但民众并不接受这种教化。拒绝教化,也是文化要研究的内容。禁止近亲结婚在当代已成为法律,法律已然不是文化,但法律的建立却是以这种认识的教化为基础。越南在十二世纪前后接受了中国医学理论后,民众的语言中也出现了“感寒”、“感热”等词汇与相应的疾病观,这个过程也是医学文化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进行当中民众接受了哪些,拒绝了哪些,改造了哪些,都可说是“医学文化”所应研究的内容。, http://www.100md.com(廖育群)
“中医文化”、“传统文化与医学”一类标题之所以盛行于当代中医界,并波及到史学界,我以为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医界人士所受教育(养成过程)中含有较丰富的文、史、哲内容;或者说当代中医的继承者在学习、理解、研究中医学时,必须要涉及到人文科学的知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以文化人”,以非纯自然科学的知识教化后学之辈的过程。当我们思考“中医文化”时,是否应该注意到这种教育与西医教育间的区别?而且是要注意到两方面的本质性区别。因为西医教育中亦同样包含有“医学史”成分,但是这种教育和理解与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并无内在联系。其二,则是由于本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的自身发展所致。在本世纪史学发展中极具影响的法国“年鉴学派”的核心旨要,可以说就是提倡扩大研究与资料利用的范围。民国以来“新史学”的出现,亦不越这一轨范。近年,台湾开展了“另类医学史”的专题研论,其实质即是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从以往的政治、经济史研究扩大到“生命问题”;注目于以往史学家未曾充分注意的“医药学史料”,以此来弥补以往“文化史”研究的片面与不足。其实,早在数十年前,就曾有史学家感叹中国缺少真正的“通史”著作,即达到上下贯通、左右旁通之水准的“通史”。这样的“通史”不是大而全,不是无所不包的“拼盘”,而是希望将我们现在习惯划分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领域融于一炉。本世纪以来出现了一门新兴学科:“科学史”,无疑为史学家的理想提供了实现的必要条件。从长远的角度、宏观的角度看,“中医文化”、“传统医学与文化”的研究,应该视为史学研究的一部分,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 百拇医药
在任何一种文明中,当人的地位不断受到重视时,都会带动政治的民主、法律的健全、医学及卫生事业的进步。司法检验,我们常常引以自誉的宋慈与《洗冤集录》;儒家从轻视医学到视医学为“吾儒格物穷理之一端”,难道不都是以“人之地位”逐渐上升为直接成因的吗?反之,司法检查技术的进步又是完善法律的必要基础;医药知识的不断增长又是使得这门学问能够成为儒家学问之一端的必要条件。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说即是我们研究文明发达历史、研究“医学文化”的焦点之一。
以养护万民生命为目标的仁政、医政,是医学的社会性;有关生命、人体生理、构造、病理的认识,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方面,构成了医学学问的科学内涵;利用与创造各种工具、手段来治疗疾病,是医学的技术要素。这些技术有时得益于科学认识的指导,有时与科学无关,甚至有时会来源于伪科学思维方式的启示。因此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医学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多面体,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医学文化”之所以盛行于当代,其内在原因即在于研究者注意到了“医学”的影子无所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诗文俗语、思想意识、经济生活、对外交往等等,无不与“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个“唯科学是重”的时代里,欲脱离“科学”的束缚,便选择了“文化”这一概念来概括自己欲要表述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考虑一下如何从这些细碎的内容中归纳出一个头绪,那么这个头绪就是“人”。抓住这个核心,医学与社会发展、思想认识、经济生活间也就没有什么割裂存在了。
, 百拇医药
人类为自身的发展规定了方向,呈现出“自行驯化”状态,这就是文化。那么医学当中是否也存在着“文化”的过程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中国人产后“坐月”,不吃冷物、不妄劳作,而西方人则无此习惯;日本人原本是有这些习惯的,但明治维新后被西方医学所“化”,产妇已毫无顾忌地吃起了冰棍。中国人老幼皆知受凉会感冒,但在西方人的思维中却没有将自然气候与疾病发生联系在一起,而是必在病原体的感染上找原因。中国人说好发脾气是“肝火太旺”,而法国人则说消化不良是“肝火不足”所致。民众为何会有这些普遍看法,如果原因在于“生活经验”,那么为何不同民族间没有共同的经验性认识呢?古人说孕妇不能吃兔肉,否则生子成兔唇,民众信而遵行之,于是便成了民俗、习惯、普遍认识,但这并不是生活经验,而是被教化的结果。至于说人们为什么会提出六淫致病说或病原体致病说,为何会有食兔成兔唇的认识,为何会将脾气或消化不良与肝火联系在一起,则是考察研究“认知方法”、“医学理论”的对象。其中可能会涉及到文化背景,但背景毕竟是背景,而不是事物本身。古人知道同姓结婚,其生不藩,并以此教化民众,但民众并不接受这种教化。拒绝教化,也是文化要研究的内容。禁止近亲结婚在当代已成为法律,法律已然不是文化,但法律的建立却是以这种认识的教化为基础。越南在十二世纪前后接受了中国医学理论后,民众的语言中也出现了“感寒”、“感热”等词汇与相应的疾病观,这个过程也是医学文化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进行当中民众接受了哪些,拒绝了哪些,改造了哪些,都可说是“医学文化”所应研究的内容。, http://www.100md.com(廖育群)